痛心!這個中國特有物種宣布滅絕:活了上億年,卻沒能跨入2020年…

2020-12-18 澎湃新聞

本文專家:趙序茅,蘭州大學青年研究員

「我來過,又走了。」

昨天,#白鱘滅絕#的消息一上熱搜就牽動了上億網友的心。

長江白鱘,曾經的「中國淡水之王」、「水中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珍稀動物、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集萬千矚目於一身。

沒想到,還沒來得及跨入2020年,就要說永別了。

據稱,其實在2003年以來,就沒有再發現過白鱘。

沒想到,又一個物種悄悄滅絕。

留言中有一條尤其扎心:未曾遇見,已是永別。

今天,讓我們再好好地認識一下它們。

關於白鱘的傳說

白鱘,又叫中國劍魚,因為吻部長得像鴨嘴,所以也有人稱它們為鴨嘴鱘,屬於軟骨硬鱗魚白鱘科。

它們最顯著的特徵是吻長,吻部可佔體長的三分之一。

體型優美,呈梭形,胸鰭前部的身體平扁,後部略側扁。背部灰黃色,腹部白色,各鰭灰白色,尾鰭外緣為青灰色。

別看它們長得很另類,其實它們是一種古老的魚類,在地球上生存上億年之久了,在古代被叫做「鮪」。

1991年,在遼寧凌源發現了一件具有長吻部的魚類化石,經過古生物學家鑑定,屬於白鱘科。這說明,它們與其他鱘類一樣,早在侏羅紀時期就已經出現,早白堊紀時期或更早就在系統進化上分開了。

然而後來白鱘科下僅存2種,就是白鱘和匙吻鱘。

白鱘主要生活在長江的幹支流中,如沱江、 岷江、嘉陵江、洞庭湖、鄱陽湖及錢塘江,而匙吻鱘則住在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流域。

白鱘和匙吻鱘最顯著的區別在於,白鱘的吻尖細,喜歡吃魚,而匙吻鱘的吻寬扁,更愛浮遊動物。

白鱘的習性

繁殖:

每年的2~3 月,白鱘會上溯到長江上遊產卵,一般在晚上至黎明。

它們的卵帶粘性,沉到水裡,有時候1尾可以產下 20 萬粒卵。

它們生長速度也很快,尤其是當年孵化出的幼魚更是如此。

個頭:

民間漁民流傳「千斤臘子萬斤象」的說法,其中「臘子」指的是中華鱘,「象魚」就是指白鱘。

它們在7~8齡成熟時,身長就能達到2米,體重25公斤。

2007年,發現的一條白鱘體長約3.6米,是近些年來已知的最大一條。不過,根據動物學家秉志記載20世紀五十年代有漁民在南京曾捕到7 米長的白鱘,體重908千克,這是世界上淡水魚類體長度的最高記錄。

攝食:

白鱘是一種肉食性動物,以其他魚類為食。不過,也會隨季節和環境發生變化,比如在長江上遊春夏季會以鯛魚為主,秋冬季則以蝦虎魚和蝦類為主。在長江下遊江段以鱭魚和蝦蟹類為主。

而且它們食量很大,一次進食量可佔體重的 5%,只要吃飽一次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可以不再攝食。

還能人工繁育救活嗎?

早在1983年,它們就已經被列為國家一類特有珍稀動物,可惜經過幾十年的努力,還是沒能保住。

很多人可能會疑問,為何不進行人工繁育然後放生。但現實的情況沒有那麼簡單。

在20世紀90年代的時候可以捕捉到白鱘的幼魚,可是那個時候還沒有探索出白鱘的繁育技術。當後來具備白鱘繁育技術之後,卻再也捕捉不到魚了。也就是,白鱘並沒有等到人類技術進步可以挽救自己的那一天。

2003,中國科學家最後一次救助放生一條白鱘,此後白鱘便消失匿跡。2009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把白鱘列入「極危」等級。

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危起偉博士和張輝博士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發表文章透漏,白鱘在2005-2010年時已經滅絕。

如何定義一個物種滅絕?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對於滅絕做出了定義:

「某一分類單元的物種的最後一個個體死亡,則認為該分類單元已經滅絕。如果無法確定最後一個個體死亡,在50年內沒有發現該個體,就認為該分類單元的物種絕滅。」

實際情況要想確定一個物種最後一個個體死亡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未來量化物種的生存狀態,科學家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功能性滅絕」。

功能性滅絕是指即便該物種還存在,也無法在自然狀態下擁有維持繁殖的能力。

因為,從遺傳上看,一個物種想要生存繁衍下去而不至於近親繁殖,需要一個最小有效種群。不同物種的最小有效種群的數量是不一樣的。因此,早在1993年白鱘就已經被科學家認定為功能性滅絕。

從進化歷史上看每一個物種都可能滅絕,舊的物種滅絕為新的物種提供生存的機會。

可是物種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息息相關,人類也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員,生態系統出了問題,人類也無法倖免。

希望不再有動物滅絕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支持我們請評論點讚☟☟☟

公眾號ID:Science_China

公眾科普 科學傳播

中國科協官方微信 國家科普平臺

原標題:《痛心!這個中國特有物種宣布滅絕:活了上億年,卻沒能跨入2020年…》

相關焦點

  • 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 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
    研究人員在該論文中稱,預計2005-2010年時,長江白鱘已經滅絕。 事實上,在2019年9月17日,國際組織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專家在浙江杭州一個學術會議上報告稱,經專家組評估,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extinct)。
  • 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告滅絕,沒能進入2020年
    今天一早,一個噩耗登上微博熱搜榜「中國最大淡水魚」長江白鱘被科學家證實已滅絕人類迎來了新年,長江白鱘卻沒能進入2020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論文原文截圖2019年9月17日,國際組織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專家在浙江杭州一個學術會議上報告稱,經專家組評估,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extinct)。這是繼白鱀豚(極危,CR,可能已滅絕)和長江鰣魚被研究人員宣布功能性滅絕之後的又一壞消息。
  • 又一個物種滅絕,中國淡水魚之王未能跨入2020……
    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在線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pre-proof)透露了這一消息。
  • 「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宣告滅絕 未跨入2020年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1月3日訊 據澎湃新聞消息,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在線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pre-proof)透露了這一消息。
  • 痛心!長江白鱘被宣布滅絕,曾被稱為「中國淡水魚之王」
    今天凌晨,「白鱘滅絕」的消息佔據熱搜榜前列,令網友痛心難過。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據澎湃新聞和楚天都市報報導,傳說可長到萬斤、曾經的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沒能進入新的一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珍稀物種被宣布滅絕。
  • 2019年已滅絕和2020將要滅絕的物種
    有一些物種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幾百萬年,但在2019年之前就永遠地消失了。在新的2020年,仍有物種面臨滅絕的危險。已經滅絕的物種2019年12月23日,中國水科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專家稱,長江又一特有物種「長江白鱘」滅絕——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
  • 中國長江又一物種宣告滅絕
    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在線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pre-proof)透露了這一消息。
  • 令人痛心!我國又一特有物種宣告滅絕,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
    在過去的數百年時間裡,人類在地球上的活動全面的改變了地球的樣子,並且創建起了壯麗的人類文明世界,但在這個過程中,人類對於資源的使用、環境的破壞等也正影響著地球,帶來了全球變暖、氣候變化等一系列問題,而大量物種也因為種種原因而滅絕,近日,一項驚人的研究結果指出,我國又一重點保護動物—
  • 2020年地球怎麼了?已滅絕的物種在不斷出現,難道是物種在輪迴?
    2020年地球怎麼了?已滅絕的物種在不斷出現,難道是物種在輪迴?2020年從一開始就出現了很多讓人擔憂的事情,而且在今年也發生了各種各樣的災難,這樣的事件不少人都覺得非常的痛心,那2020年的地球到底怎麼了呢?
  • 活了1.5億年的長江白鱘滅絕了,還有這些需要記住
    2020年到來了,但長江白鱘沒有等到。2019年12月23日,中國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發表的一篇論文說,地球上最大的淡水魚之一、中國特有物種長江白鱘已經滅絕。結論其實延遲了10多年。
  • 2020第一個噩耗:長江白鱘被宣布滅絕
    心痛的小南 中南屋世界公民教育圖片來源:網絡據報導,傳說可長到萬斤、曾經的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長江又一特有珍稀物種被宣布滅絕。雖然這一消息是最近才宣布,但論文的結論是,在2005年到2010年之間,長江白鱘就已經滅絕。而公開報導顯示,自2003年至今,科研人員就沒有再發現過白鱘,也沒有其人工養殖個體存留。由此基本宣告,人類在差不多10年前就已失去了長江白鱘這個物種。
  • 2020年了,滅絕的魚類比飛鳥走獸還多
    全文1357字,閱讀約需3分鐘 2019年是長江備受關注的一年。11月,我們聚焦被螺旋槳絞殺的長江江豚,12月,人類永遠送別了長江白鱘,這種始於中生代白堊紀的古代魚類,進化了兩億年,走向滅絕僅用了30年。
  • 活了3.5億年的古生物,逃過3次物種大滅絕,如今卻淪為雞飼料
    筆者-小文很多人都討厭蟲子,認為蟲子是一種極其噁心的生物,話雖如此,蟲子卻是地球上生命力最頑強並且難以滅絕的生物,就比如人們討厭的蟑螂就是如此。據調查,當年日本廣島在遭受了原子彈的爆炸之後,城市內還有超過百分之十的蟑螂成功活了下來,可見,「打不死的小強」這個稱號真的不虛。那麼,究竟有沒有一種蟲子成功逃過地球多次物種大滅絕,並且活了數億年之久呢?答案是有的,只不過,這種蟲子現在的下場卻很慘。
  • 被宣布滅絕30年的物種被發現,野生華南虎可能重新發現嗎?
    目前已知在地球上共發生了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每次物種大滅絕的發生原因各不相同,但從本質上來說都是因為自然環境的改變所致,而第五次恐龍的滅絕是因為一顆直徑10公裡的小行星,高速撞擊到地球表面,產生的後續影響導致包括恐龍在內的大部分物種滅絕。
  • 太平洋海底泥發現新生物,時隔1億年仍沉睡,怎樣躲過物種滅絕?
    1億年前的新生物,躲過了物種滅絕,迄今為止仍然在「冬眠」!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一直不斷進化,如果一旦停止進化,那麼只能面對優勝劣汰,地球已經有46億年歷史,在這46億年間,很多生物因為難以適宜環境只能從地球上消失。
  • 被認定滅絕7年植物「復活」!為何宣布滅絕的動植物頻現?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文/虞子期長期以來,對於滅絕動植物的出現無非給我們帶來的都是驚喜,前段時間我們看到「13.6萬年前滅絕物種再現」就引發了不少人的熱議,為何這麼多宣布滅絕的動植物再現
  • 中國又一動物徹底滅絕,沒能走進2020,以後兒孫只能看標本了!
    通常情況下,生物是無法改變環境的,只能讓自身去適應環境,如果適應不了,就少不了被淘汰,落得一個滅絕的下場。不過也有因為災難而滅絕的,就比如曾經的地球霸主,恐龍。而在我們中國,又有一種動物徹底滅絕,沒能見到2020年的春天,這就是被稱為「中國淡水魚之王」的長江白鱘,就像它們的名字一樣,這些水中精靈們。
  • 滅絕52年後現身,消失63年重回視野,為何物種屢次消失又出現
    2020年的一項科學研究指出,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陸地動物,飛禽類,海洋動物類總數量減少了3分之2,有人不斷猜測,這是否是第6次物種大滅絕到來的前奏,但在最近幾年,自然界中屢次出現動物滅絕後又重新出現的離奇故事。
  • 2020年地球怎麼了?已滅絕多年的動物接連出現,難道物種在輪迴?
    2020年的魔幻開局註定了這一年將是不平凡的,山火 洪澇以及蝗蟲的泛濫不僅攪亂了我們人類的生活,還預示著地球似乎開始變得不一樣了,尤其是當科學家發現地球上早已滅絕的生物又重現人間時,世人再次為地球的變化感到震驚。
  • 【痛心】只用了13年,它們就被食客吃到瀕臨滅絕……
    12月5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官網宣布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其中,黃胸鵐(俗稱「禾花雀」)的評級從「瀕危」升為「極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