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股市舉牌一定利好,股價一定漲,其實背後都是權力紛爭。
9月11日晚,鉑力特公告稱獲得朱雀基金及平安信託舉牌,經過一個周末後開盤直接大漲20%封板。
近幾天,阿里舉牌申通,前一天剛披露公告,第二天申通股價就大跌8個點。
看到這兩個截然不同的結果,很多投資者可能疑惑了,舉牌究竟算不算利好?什麼樣的才值得關注呢?
"舉牌",最早來源於拍賣會,是指買家競標競價的動作。證券市場的"舉牌"有點不同,它是購買或增持股權的行為,不過不是隨隨便便的購買都是舉牌,就算你買了成百上千萬的股票,甚至進入前十大股東了也不一定夠得上舉牌標準。
通常情況下,投資方的舉牌往往出於3個目的:一是對被舉牌的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看好所進行的戰略投資或財務投資;二是股價低位吸籌,起到穩定股價的作用;三是外部投資者謀求對目標公司的控制權。
大資金的進入、舉牌方的看好對於上市公司來說都算是利好,因此多數情況下,舉牌可以穩定股價,甚至刺激股價大幅上漲。但為什麼舉牌後股價表現不一呢?舉牌方很重要。
上市公司體量往往不小,動輒就是成百上千億的市值,哪怕舉牌方分批增資,也需要億元級別的投入,這不是普通投資者拿得出的。所以可以發現舉牌方經常是國資、產業資本、險資、私募或是遊資大佬。當然了,角色不同,舉牌的結果也不盡相同。
至於其他個人舉牌方,有時候是為了爭奪上市公司控制權,有時候是看中了公司的價值,當然也可能是知道了什麼特別的"消息"。這種情況下如果涉及實際控制人的變更,還會帶來資產重組的想像空間,並且會帶動更多活躍資金進入,驅動股價上漲。
舉牌後爭奪控制權失利的,比如銀泰系掌門人沈國軍與新世界。2019年3月,沈國軍及其一致行動人開始入手新世界的股權,到2020年2月合計持股比例達到5.08%,構成舉牌,之後持續增持,新世界股價也自2月初的7元/股上下,到了7月高峰時期的15元/股,幾近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