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發布丨大英博物館與其參觀者

2020-12-14 新華網客戶端

文/馬嬌瑞·凱吉爾(Marjorie Caygill),大英博物館前策展人,歷史專家。

大英博物館陵墓廳中的一對母女 19世紀70年代/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1753年6月6日,國王喬治二世(George II)批准了成立大英博物館的議會法案。但這並非一家王立博物館,其中主要的初始收藏來自醫生兼私人藏家漢斯·斯隆爵士(Sir Hans Sloane),此外又增加了柯頓(Cotton)和哈雷(Harley)兩家族的私人圖書收藏。儘管斯隆爵士的遺囑正式規定將其收藏捐贈給國王,但此舉的意圖仍然是服務於不列顛民族。但不管意圖如何,國王都興趣寡然,商談接受捐贈的事宜落到了議會頭上。落實博物館組織的重責最初是委託給了理事會成員中的學者,但當時並沒有多少先例可供他們參考。「比起以前成立的其他博物館,這家博物館的性質更整體化和廣泛化。」其中一位試圖探索博物館應如何運作的學者這樣評論,並進一步說道:「因為儘管其主要供有學識和勤勉的本國和外國男士用於研究多個門類的知識,且是以公費來負擔,但由此而帶來的好處一旦服務於大眾,並能與上述幾項考慮符合,即能夠被認為是合理的。」

除了必須購置適合的館舍以及合理安排藏品的展覽以外,這其中還尤其要考慮到許多藏品既脆弱又有很高的價值。理事們在制定有關公眾使用的規則時,不得不確定公眾這一概念的範圍,以及如何接待他們、什麼時段接待等相關問題。

大英博物館經常被指責抱持著某種程度的精英主義態度,某些理事擔心,如果不對入場進行限制可能會造成混亂,這也並非沒有道理。實際上,1759年1月25日來館的前幾批參觀者的入場並不是很順暢。他們需要跑三趟――先申請免費門票,然後取票,然後返回博物館,由預訂好的一名館員陪同遊覽。起初,規定每個參觀團不得超過5人,需要長時間工作的人們很難有時間來完成這些程序。

參觀團可在三個展覽部門(手稿部、印刷書籍部和自然與人工產品部)參觀,每個部門可參觀1小時。有時這樣的安排會導致部分參觀者幾近不耐煩,當他們看膩了書籍的封面,就會想去別處觀看更激動人心的埃及木乃伊、貝殼、動物標本、魚類標本和陰森恐怖的奇物。

於是,到了1761年,博物館對參觀方式有了新的安排,這個安排保持了40年。參觀的總時長縮短到了2小時,團體參觀的人數增加到了15人,參觀者可以自己決定在哪裡停留較長時間。小部分參觀者甚至被允許在某個地方逗留,而其他人繼續往前走。開放政策也有了些妥協,變得更加寬鬆。儘管博物館通常是上午開館,但五月到八月的周一和周五僅在下午4點到晚上8點開放,根據記載,這是一種「在某些月份適應不同階級人群」的安排。

安裝了電燈的埃及展廳 1890年/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另據記載,最初的時候,大英博物館很吸引平民前來觀看展覽,儘管有時他們被紳士們所蔑視(至少某些寫回憶錄的人是如此),但大多數人能接受他們同時在場。例如1782年,一位對此不滿的德意志參觀者卡爾·菲利普·莫裡茨(Carl Philip Moritz)寫道:「參觀者來自所有的階級且男女都有,其中包括一些最底層人。因為既然博物館是民族的財產,所有人都必須有權入場。」1784年,理事們記載,最近入場的人「主要是機修工和底層階級的人」。雖然沒有證據證實,但博物館管理層有時會懷疑負責發放門票和門票註銷的門衛把門票發給了比計劃更廣泛的受眾。

一些早期走馬觀花的參觀記載恐怕有些許誇大其詞,但按照1808年推出的規定,參觀確實節奏很快,一周有4天的上午11點到下午2點允許8個15人的團體入場。第一個團開始導覽參觀後,「其他團也陸續(出發),被工作人員快速引導著,必須要留出足夠的間隔,以便前一個團有時間結束頭兩個展廳的參觀」。

入場申請非常多,以至於票販子也興盛起來。到了1810年,在三個開放日(周一、周三、周五)的上午10點到下午2點,允許「衣著得體的人」在無限制且無人引導的情況下入場。這些人首先被要求在入口大廳的訪客簿上簽字,隨後即可在展廳中徜徉,並可參觀至下午4點。由於博物館導覽部認為,「僅僅瞥一眼書籍封面無法帶來教化或是樂趣」,底層的圖書館不再安排在參觀路線裡。「專屬參觀團體」則在其他時段入場。

既然無引導的入場參觀已經變為可能,下一步就是實現讓觀眾在公共假日入場參觀了。1823年開建的由羅伯特·斯默克(Robert Smirke)爵士設計的新館舍增加了場地面積,以滿足大量參觀者的需要。1835年的一份記載描述了「普通警察、士兵、水手、炮兵、穿著制服的僕人,當然偶爾還有機修工」,所有人都舉止得體,並被展陳所震撼。博物館管理層也得出結論:從社會的角度考慮,對於勞動階級來說,在博物館裡消磨閒暇時光比流連於酒吧要好。

1837年復活節星期一,大英博物館首次在假日開放,手稿保管師弗雷德裡克·梅登(Frederic Madden)在日記中的記載對此並不感冒,他抱怨道:

「雖然冷,但天氣很好,10點到下午4點,超過24100人參觀了博物館。這麼多人帶來的塵土、熱量和臭氣讓人難以忍受……」

但這些人也舉止得體,1841年的復活節的記載指出,多數人「屬於中產和勞動階級」,對於他們來說,這是受歡迎的、室內的、免費的娛樂。一位評論者在1852年寫道:

「這些上個世紀吝嗇的限制與餐館的開明自由形成歡樂的反差,來自各個階層的人群把大英博物館的門擠得水洩不通,特別是在假日,哪怕大象骨架依舊挺立,響尾蛇標本依舊平靜地躺在瓶中的藥水裡……」

1855年,大英博物館在周六下午也開放了,到了1879年變為周六全天開放,同年,「閉館日」被廢除。由於宗教和休閒的需要,周日的開放一直飽受爭議,直到1896年,周日下午才被允許開館。2000年,才結束了周日只開半天的限制。

儘管從一開始就沒有社會階級的區分,但還是有一類參觀者給規則制定者們帶來了困擾,那就是嬰兒和兒童。確實也曾有正式的限制讓多人口的平民家庭很難進入博物館參觀,最初兒童不被允許入館,從1837年起,超過8歲的兒童被允許入場。隨後從1850年開始,除需要懷抱的嬰兒以外的所有人都可以入場了,不過工作人員還是害怕「小小的不慎」帶來的損壞,這條禁令直到1879年才取消,當時的博物館也認識到,學步的兒童會造成更多的麻煩。如今,學童們則能享受很多便利。

最初,博物館能夠提供給參觀者的便利很有限。大英博物館的首個餐館於1865年開張,但到1870年就關門大吉,因為有人抱怨太多的酒被賣給了圖書館的讀者。餐館於1887年重新開張,直到現在,這家餐館能為觀眾帶來獨一無二的體驗――在大英博物館伊莉莎白二世大庭院美麗的玻璃天花板下用餐。

公眾假日在大英博物館參觀的兒童 1883年/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隨著提供給大眾的教育資源越來越多,再加上全國整體識字率的提高,多數參觀者熱切地希望增長知識。1808年,大英博物館首本導覽冊詳細程度不一地列出了各個展廳的內容,版本甚至超過60個。理事會還出版了有關綜合內容的導覽冊。不僅如此,市面上還出現了私人出版的參觀者導覽冊,儘管其中某些冊子內容很怪誕。博物館還針對學者和收藏家推出越來越多的學術性圖錄,於大眾而言也裨益良多。1903年推出了單頁的免費平面圖,1912年入口大廳設立了櫃檯出售官方出版物、明信片和照片。此舉大獲成功,前五個月的明信片銷量達到50000冊。目前大英博物館的出版物依然很多,館內也有很多商店出售其他紀念品。

1911年,大英博物館恢復了一項原有制度,任命了一位官方導遊,導遊每天兩次免費「在博物館內引導團體遊客,指出並解說最有趣的藏品」。目前,大英博物館的志願者還會提供數量有限的導覽服務,儘管遊客們已經可以拿著電子導覽器自行參觀了。

按照今天的標準來看,當時的展品標籤信息少得可憐。1785年,一位憤怒的參觀者要求館方提供更多的展品信息,一位負責導覽的策展人回答:「這怎麼可能?何況很多展品上不是寫著名稱嗎?」這也說明了大英博物館建館初期對展品只進行了簡單的標識。

在其歷史演變中,大英博物館經常通過大規模建設來擴展館舍和重新布置既有展廳,希望讓更多的藏品能被參觀者觀賞的同時,也讓展廳空間看起來不擁擠。起初的重點是常設展廳,而最初的在有限時段舉辦的、我們能承認是臨時展的展覽出現在1851年萬國工業博覽會期間,以利用通常關門的圖書館閱覽室來取悅遊客。首次展示大英博物館以外的器物是在1886年,以紀念1086年進行的「末日審判調查」(Domesday Survey)完成800周年。1972年的圖坦卡蒙的寶藏展覽從埃及借來了展品,並吸引了1,694,117名參觀者,這標誌著「超級大展」(blockbuster)的興起。

儘管對公眾開放的時段有所變化,大英博物館自1759年1月起始終堅持對外開放。雖然曾經有過因館舍整理而安排的「閉館周」,以及因人手有限或「專屬」參觀導致的閉館日,但大英博物館除兩次世界大戰的某些時期以外從未閉館。這座位於倫敦大羅素街(Great Russell Street)的博物館的訪客數量早已今非昔比,1759年門票還只發出了大概8000張,如今每年自由參觀者的數量已達約600萬。

動物學展廳中的參觀者 1844年,鋼版畫/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羅塞塔石碑、雄偉的亞述神牛和獅子、埃及木乃伊、史前石斧、精美的中國官窯瓷器、絢爛的非洲面具、複雜的伊斯蘭金屬器……沒有什麼能替代看到這些器物「本尊」的激動心情,但21世紀技術的發展、運用意味著全世界的「虛擬參觀者」也能親近博物館藏品。為了更好地記錄館內的600萬到1200萬件藏品(計算方法不同,器物總數也就不同),大英博物館花費多年時間開發了電子資料庫,也就是虛擬參觀的基礎。2007年10月,博物館網站公布了首批記錄―這是全世界最早的在線博物館搜索平臺之一。這個網站多年來盡力拓展,現在還包含一個有關中國的部分。

注/

本文無意事無巨細地描述1759年至1998年大英圖書館成立前在圓形閱覽室和其他閱覽區域用功的數以千計的讀者,他們中有些完全沉浸在書本中,但其中很多人也流連於博物館展廳,混跡於參觀者之中。

相關焦點

  • 因大英博物館創始收藏家是奴隸主,斯隆雕像被移走
    記者丨徐悅東據BBC報導,8月27日,大英博物館在因受疫情影響關閉了163天後重新開放。但在重新開放之前,大英博物館宣布,將大英博物館創始收藏家漢斯·斯隆的半身雕像從基座中移走,因為他曾是奴隸主。大英博物館館長特維格·費舍爾表示,斯隆的雕像被移到了一個「安全的櫥櫃內」,與其他展示「大英帝國剝削背景」的文物放在一起。在這個特別的展櫃中,斯隆被標註為「收藏家及奴隸主」。
  • 大英博物館官方上淘寶直播!
    繼凡爾賽宮首次淘寶直播後,大英博物館也來了!6月30日北京時間下午4點,備受期待的大英博物館,將聯合飛豬在淘寶直播進行官方全球首播!這也是大英博物館因疫情閉館100多天後,首次對公眾亮相,包括羅塞塔石碑、木乃伊在內的眾多館藏文物都將在淘寶直播間裡一一亮相。遊客只需要在淘寶APP搜索「一起來雲遊」,就可以享受專人講解+包場的超級VIP待遇。大英博物館始建於1753年,至今館藏已達800多萬件,涵蓋了200多萬年的人類歷史。
  • 大英博物館:世界上第一座國家博物館
    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6月30日,大英博物館首次迎來空館直播被全球公認為「一生必去」的景點之一大英博物館在短短一分鐘內>收穫了37萬觀眾而令千萬人心馳神往的大英博物館究竟有什麼迷人之處呢?位於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其藏品豐富、種類繁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 國外10大博物館景點,大英博物館僅第三,美國多個上榜
    冬宮博物館是歐洲最富氣勢的博物館之一,現在佔據了帝國冬宮和附近的建築物。宮殿本身就是一個奇觀,其眾多的收藏和展覽使該博物館成為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博物館之一。您可以驚嘆於偉大的埃及收藏或古典收藏,以及希臘和羅馬時期的雕像。當然,世界上也有一些最著名的畫作,冬宮藏品包括提香、維羅尼斯、萊昂納多·達文西、拉斐爾、貝拉斯克斯和埃爾·格列柯等大師的作品。
  • 大英博物館中古玉器,巧奪天工!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顛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羅素廣場,成立於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
  • 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開館一周參觀者超61000人
    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開館一周參觀者超61000人 2020-08-19 18: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大英博物館的小黃鴨,羅浮宮的蒙娜麗莎,國外博物館文創品有新意
    近兩年,中國許多大型博物館、美術館陸續推出了自己的文化創意產品,從日曆到書籤、從筆記本到背包,甚至還有博物館機構參與到了綜藝節目的錄製以及化妝品、日用品的開發與生產。從莊嚴肅穆到充滿活力,博物館走進了更多普通參觀者和年輕人的視野,拉近博物館與人們距離的,正是形形色色的文創產品。
  • 又是一年博物館日,著名的大英博物館……又開始盤點「鬼故事」了
    由於博物館收藏著許多古老的物品,所以在很多迷信的人看來,博物館歷來就是靈異事件的「多發地」。而作為網羅了全球各地800多萬「老物件」的大英博物館,更是故事多多。明天就是世界博物館日,小編帶大家一起看看英國媒體盤點的大英博物館歷年來「鬧過的鬼」!
  • 論藏品,我只服大英博物館跟X手
    看介紹,這次是大英博物館在中國的首次網絡直播。十八世紀的漢斯·斯隆爵士並不知道,遵照他遺願而創立的大英博物館,會在二十一世紀登上一款名為快手的中國APP,並且會被200萬人在線圍觀。這頗有些博物館特有的史詩感——當你開始記錄歷史時,你也就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 大英博物館:到底是大英帝國的光榮還是恥辱,看看藏品就知道了
    大英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的布魯姆斯伯裡區,收藏了大約八百萬件文物,是目前存在的規模最大,最全面的博物館。(不清楚800萬件是什麼概念,我告訴你,我國最大的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連地上的可以當文物的磚頭算上,也才180萬件文物。)
  • 在家逛完大英博物館!免費看遍全球展覽!疫情期間必備攻略
    疫情期間,宅家雲逛大英博物館等全球當紅博物館的攻略來了。目前,歐美各大當紅博物館因為疫情已基本關閉,但通過雲看展的方式,我們在家就能看展。首先介紹大名鼎鼎的大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位於倫敦羅素廣場附近,是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規模最宏偉的博物館。
  • 大英博物館特展《託馬斯·貝克特》將於今年10月與大家見面丨景點...
    這裡是「景點及博物館帳號微信影響力 」的第100周。10 秒速讀No.1大英博物館BritishMuseum周最佳圖文:託馬斯·貝克特:震驚中世紀的謀殺案No.2香港海洋公園周最佳圖文:等「春」,也等你No.3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 周最佳圖文:宅家的日子,來做「藝術探寶人」!
  • 故宮院刊︱霍宏偉:大英博物館藏漢代人像磚柱探微
    2016-2018年,筆者在參與編撰《海外藏中國古代文物精粹·英國大英博物館卷》時,通過放大人像柱的高清晰圖片,對磚柱細部做了認真觀察。2018年,筆者又在大英博物館中國館展廳對這件人像柱進行了仔細觀摩〔圖一〕。在論文寫作過程中,筆者陸續收集到海內外17件與其相似的人像柱資料[表一],另有一件獸形柱考古發掘資料。
  • 大英博物館,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博物館,看完心裡五味雜陳
    博物館應該是很多人比較熟悉的地方,因為現在的旅遊景點大多都會有一個博物館,用來介紹當地的文化歷史。當然這些博物館很多都沒什麼名氣,只是簡單的一些圖文介紹,很少有真正的文物可以參觀。不過今天要給大家介紹一個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博物館。
  • 大英博物館今重開:減少展品,正視殖民歷史
    今天,大英博物館重新開放,這是英國最晚開放的大型藝術機構。館長哈特維格·費舍爾表示,重開後的大英博物館試圖以更少的展品與觀眾來提供更好的觀展體驗,為了防疫而採取的單向路線將實現展品之間的互動。此外,作為對「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的呼應,博物館將在展陳中正視西方殖民與奴隸制的歷史,承認複雜的過去。大英博物館經歷了163天的閉館後,大英博物館於今日開放。這是博物館歷史上和平時期最長的閉館時間。除了兩位引導遊客的工作人員,大英博物館的大中庭如今幾乎空無一人。進入館內,你跟隨地板上的箭頭進入古埃及文物廳。
  • 大英博物館不得不看的十件宋瓷
    但很多人在談及大英博物館的中國陶瓷的時候,總會帶上大維德基金會的藏品,其實這種歸類是有問題的,大英博物館的中國陶瓷可不等於大維德基金會的中國陶瓷。△ 凡是大維德基金會的藏品都帶有「PDF」的標識正好莊主以前去英國的時候將大英博物館的所有高古瓷都拍了下來,這次小編就利用莊主給我們拍的圖片,選擇十件代表器物和大家在線欣賞大英博物館33號展廳的高級宋瓷。
  • 【最新】恆天然安佳攜手大英博物館用美味開啟你的舌尖藝術之旅
    當"一口紐西蘭"的恆天然安佳,遇見同樣擁有百年歷史,"世界三大博物館"之一的大英博物館,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玩轉出什麼樣的味蕾驚喜呢?正值中秋佳節來臨之際,恆天然安佳與大英博物館合作推出的中秋聯名藝術禮盒,只有少數人才能擁有的獨特"月餅屆藝術品"。"乳"此品味,與其想像,不如即刻邂逅一場百年藝術之美。
  • ...受歡迎博物館排行榜發布 羅浮宮,中國國家博物館,梵蒂岡博物館...
    《藝術新聞》國際版近日發布了全球博物館年度訪客量調查,羅浮宮博物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蟬聯全球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前二名;大英博物館重新奪回英國最受歡迎博物館稱號,泰特美術館群創下參觀人數的歷史記錄;美國聯邦政府停擺影響到了史密森尼學會的訪客數,唯有赫什霍恩博物館逆勢而上。
  • 看完這5個奇妙博物館,才了解逛博物館的樂趣-虎嗅網
    博物館如果足夠真誠,參觀者一定可以感受得到。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卡達,卡達MONA 說,「與其像其他藝術博物館那樣提供一個中立空間,我們更願意幹涉展覽過程,因為我們永遠有話可說」。博物館的機構總監保羅·維切利這樣說,「讓參觀者和這些藝術品直接對話是最好的互動方式,我們的終極目標就是讓人們在每次參觀後都能多一些收穫,其實博物館也可以很好玩」。大英博物館倫敦,英國
  • 大英博物館文創產品線上熱銷 背後「推手」竟然是這位「靖哥哥」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7月19日報導:炎炎夏日,不知你是否還記得去年夏天冒著高溫酷暑排隊去看的「大英博物館百物展」。為期102天、觀展人數達38.4萬人次、最長排隊時間6小時,創下了上博歷年參觀人數之最,被譽為去年滬上最紅火的文化現象。展覽期間,大英博物館文創產品累計銷售額達1700萬元,是以往特展的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