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被批評派糖不均,相隔近一個月後,政府宣布名為「關愛共享計劃」的方案以回應社會要求。財政司長陳茂波宣布,將向今年內年滿18 歲、2017 至2018 年度無繳交薪俸稅、在港無物業、無領取政府援助、持香港身分證且通常居港的人,發放4000 元津貼。而如果薪俸稅退稅及差餉寬免不足4000 元的巿民,亦可獲補足差額。政府估計有280 萬人受惠,涉款約110 億元,目標是在下個財政預算案前發放款項,預計明年2 月開始接受申請。
外界關注今次派錢方案類別眾多,或涉及高昂行政開支。陳茂波昨日被問到派錢方案涉及的行政費時稱,稍後到立法會申請撥款時再作交代,稱「會儘可能節省點」,並說需增聘人手處理。據悉,或需數以百計人手處理。
對於今次是否受政黨壓力才派錢,陳茂波昨指,主要是聽到社會的聲音,同意預算案中關愛共享措施可覆蓋得更闊。至於為何決定發放4000 元,陳回應指,政黨有不同意見,政府認為4000 元較合適, 是一個「平衡的數字」(balanced figure)。被問到往後預算案會否繼續派錢,他說須視乎每年情況。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午試坐高鐵時,否認派錢的做法等同於向政黨「跪低」,並指計劃回應了社會期望,盼社會、立法會議員會支持。
陳茂波與勞工及福利局長羅致光昨交代「關愛共享計劃」內容,合資格領取4000 元的條件包括,今年12 月底或之前年滿18 歲;持有香港身分證且通常居於香港;在港無擁有物業;無領取綜援、長者生活津貼、高齡津貼或傷殘津貼。此外,他們需在2017 至2018 年度無繳交薪俸稅並就此作出聲明,或退稅少於4000 元並出示稅單作證( 見表)。此外,有3 類特定人士可獲發放差額,包括持有自住物業,無交薪俸稅並享有的差餉寬免少於4000 元;須交薪俸稅,但退稅和差餉寬免的得益共少於4000 元; 在預算案獲發「三糧」(如綜援、長者津貼、長者生活津貼、傷殘津貼)不足4000 元。
陳茂波昨無交代「通常居港」定義。財政司長辦公室其後回復,非永久性居民及新來港人士如符合資格亦可申請。若在海外升學工作或升學、需短暫離港但預期會返港生活港人,亦符合資格。來港工作、求學等非香港永久性居民及其受養人,則不合資格。
政府初步估算約280 萬名合資格市民,估計發放金額約110 億元。換言之,今次財政預算案一次性「派糖」的開支,由524 億元,增至634 億元。在職家庭津貼辦事處負責今次派錢的申請及發放工作。羅致光指,過往類似計劃需聘用額外人手及為辦事處找地方,及需要電腦系統,盼在下個財政年度預算案前開始發放金額,暫未能提供時間表。政府其後補充預計明年2 月開始申請。
被問到為何不交由關愛基金派錢,陳茂波解釋,社會有意見認為關愛基金成立目的是扶貧紓困為主,今次計劃以關愛共享為目標,經考慮後認為此做法「最乾淨利落」。
阿雪一年前放下在職母親身分,全職做家庭主婦,她與從事裝修工程的丈夫及兩名年幼兒子同住公屋,每月靠丈夫給的一萬元家用維生。由於毋須交稅、交差餉,她將受惠於計劃,獲得4000 元現金。她表示,原本財政預算案她無法受惠,對於新計劃下可以收到數千元津貼感到開心,雖然對改善家庭生活幫助不大,但收到款項後,仍會為兩名兒子報讀心儀的興趣班。
她又認為,家庭主婦的收入靠另一半維持,有限的收入下「主婦有更好的用錢概念」,相比起一些將錢放到旅行等消費上的人,笑言派錢予她們更好, 「識將錢放返在家庭」。
另一名家庭主婦王太表示,在預算案下,就讀小學的女兒可獲2000 元基層學生津貼,自己原本未有受惠;在昨天公布的新計劃下,她可獲4000 元現金津貼。她表示,自己有時會兼職工作幫補家計,但不用交薪俸稅,加上與家人同住公屋,無需繳付差餉,故可獲4000 元現金津貼,對此十分開心。
個案二 大專生準備去旅行:即刻衝去申請遊臺灣或日本
不少年滿18 歲的學生如非持有物業,都符合資格獲派4000 元。有大專學生笑言,打算運用津貼來旅行, 「去臺灣或者日本」。
今年18 歲、在職訓局就讀大專生課程的文同學指,知道自己有資格可獲4000 元時感到「幾開心」,並提到正儲錢去旅行,若獲得津貼,便可去日本或者臺灣,更笑稱若到申請日期, 「即刻衝去申請」。
上次派錢未成年耿耿於懷
22 歲的黃同學即指,符合申請資格,昨下午更與同學一起看電視新聞直播,得知將獲4000 元津貼時, 「大家都好興奮」。黃同學憶述,2011 年政府公布滿18 歲的香港永久性居民可獲6000 元時,他距離成年還有2 年,對此一直耿耿於懷,是次終有份獲4000 元, 「好開心」。被問會如何使用4000 元,他指因自己在償還學債,預計將一半用來還款,另外一半則會儲起來。
亦有學生對今次派錢安排不滿,24 歲張同學認為,是次推出新措施「兒戲」,批評政府一開始未有聽取民意,至後來「人哋話唔好就改」,但作為巿民,自己仍會申請津貼。
個案三 80 後父母:二人收8000 元無法改變現狀
28 歲的Ben 與太太育有一名5 歲兒子,一家三口與父母同住公屋單位。Ben 任職議員助理,從事地區工作,與妻子合共收入約2.5 萬元,有時下班後會接一些補習工作以增加收入。他坦言,雖然想自立門戶,但難以負擔租樓、買樓的開支,現時與父母同住,如果收到數千元款項,他計劃用作換電器、買禮物予兒子等,形容「是一時的快樂及開心」。而因為生活拮据,兒子曾表示想參加興趣班,自己負擔亦吃力。
Ben 認為,年輕人嘗試改變現狀的方法包括置業、租樓,同時裝備下一代,即使兩夫妻可獲得8000 元,都不能成為改變現狀的轉捩點,錢花完都是無以為繼,無法改善生活。
盼政府控制樓價
對於「80 後」的一代能否在香港看見希望,他認為未來發展只能「見步行步,唔好咁差」,政府希望真正解決青年人的困難,就要著手要控制樓價,幫助他們向上流動,增加收入。
文章轉自明報,圖片轉自網絡,原文請參見
http://www.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