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這個社區,住著130餘名勞模!那裡有什麼故事?

2020-12-16 新華社客戶端

位於上海市徐匯區的田林街道,是個生活和工作著10餘萬人的社區,有退休和在職的勞模及先進工作者130餘名,其中在職全國勞模10名,市級勞模41名,他們最大的91歲,最年輕的才33歲。讓一位勞模成立一間工作室,帶動一方社區、一家企業、一車乘客……最終形成一支榜樣隊伍;街道以黨建引領、勞模示範,全方位打造先進服務陣地圖、資源區域圖和聯動共建圖,一個「楷模社區」是這樣幹出來的

▲從左到右依次為:蘇嶸、方進、陳慶雲、王承。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首發:12月4日「新華每日電訊」成風化人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周琳

「70後」蘇嶸:她是社區女版「李雲龍」

在京參加表彰大會回滬是晚上,家人早已呼呼大睡。「在他們看來,我都能當勞模,全世界就都是勞模了!」蘇嶸哈哈大笑了起來,又放低聲音偷偷說,「別看我在社區跑得歡,在家裡我可會偷懶了。」

▲蘇嶸。

1972年出生的蘇嶸是田林街道長春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在基層做社工已經18年,因為脾氣爽朗,被居民們親切地稱為「蘇大俠」。

「我運氣好,硬骨頭總是被我啃。」徐匯區的第一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恰出現在蘇嶸負責的小區,這是上海最早的確診病例之一,沒有現成經驗可供借鑑。

那會兒各類防疫物資已經非常緊張,學醫出身的蘇嶸,從家裡拿了兩件雨披,戴著口罩,帶上消毒水,就去幫這家人收垃圾,然後騎著助動車風風火火就衝到醫院給病患送物資。結果,放下「物資」剛離開的蘇嶸就接到了病患的電話:原來「一頓操作猛如虎」的她,把垃圾放在了醫院,把物資又帶了回來。

剛開始確實有些驚慌,但「蘇大俠」很快鎮定下來,「經歷過非典和禽流感,誰還沒個半桶水?」

回來後,她第一時間給社區所有居委幹部打了電話——「都回來!黨員和男人先上,但我是第一梯隊小隊長。我倒下了,你們都是第二梯隊隊長!」

一場轟轟烈烈的社區防疫戰就此打響,蘇嶸100多天基本沒有休過假。這位從小在西北長大,20多歲來到上海,說話嗓門大、音調高,做事雷厲風行的女書記,展現出了自己細膩的一面。

患者家屬自己帶著孩子居家隔離,蘇嶸判斷出其心裡一定很緊張。她用自創的社區工作「土辦法」安慰家屬——「每天晚上,我都打電話唱歌給對方聽,不管我唱得好不好,先聽了再說嘛。」

最初蘇嶸唱的是滬劇經典選段《為你打開一扇窗》和講述紅軍的《四渡赤水出奇兵》,唱到「橫斷山,路難行」的歌詞,蘇嶸一想不對,這不是加重心理負擔嗎?她立馬又換成了網絡上最流行的《左手指月》《火紅的薩日朗》,還給孩子唱起了《藍精靈》。蘇嶸煞有介事地命名,這叫「心理慰藉法」。

給患者家屬送物資,她說自己就像一個「小偷」一樣,彎著腰悄悄地爬上樓,「想保護他們的隱私,他們心理壓力其實非常大,而且也不想給其他居民們造成恐慌。」

一開始有社區幹部有畏難情緒,不願意幫忙參加社區的消毒工作。蘇嶸沒有單刀直入做思想教育工作,相反,每次消毒時,她不僅自己衝在第一線,還鼓勵社區幹部和社區裡各處盛開的花朵「自拍」,還把照片天天發在了工作群裡。一方面,讓所有居民都能看到,居委幹部一直都在;另一方面,那些從來沒有「自拍照」的社區幹部,後來也紅著臉要求加入隊伍。

「這叫欲擒故縱。」蘇嶸說。

後來,不管哪個居委有疑問,都第一個給蘇嶸打電話。一次,隔壁居委也發現一位確診病例,蘇嶸來到醫院看到社區工作人員要進病房,防護設備卻一般,就拿了個馬甲袋套在了對方頭上。「沒問題,隨時隨刻,我就是你們的12345。」蘇嶸說。

經歷了數個小區工作的蘇嶸,在當地幹部群眾看來,特別善於「處理矛盾」。而蘇嶸的秘訣就是:只要能給居民做事,任何人她都可以去「理論理論」。

2004年以來,蘇嶸先後擔任了5個居民區的黨總支書記,每個都是矛盾較多的「硬骨頭」。有個小區路面因先期設計缺陷,年久失修致使主幹道坑坑窪窪,物業和業委會因此矛盾重重。居委、物業、業委會俗稱為居民區裡的「三駕馬車」,三匹馬各跑一方,問題不得不一再擱置。

蘇嶸不理會這些困難,進社區黨員、困難家庭、居民骨幹家中,哪個人最和居委「對著幹」,她就先從哪裡下手。三個月裡走了一百多戶,在矛盾最集中的幾個居民身上就花了三四百個小時。有個業委會的成員出於私利,始終不願意配合,蘇嶸和居委、業委會偷偷拉了個小群,定下「軍令狀」:一晚上必須把群擴大到150人以上,在群裡收集業主們的同意書。結果,還真讓她幹成了!

「非典」時蘇嶸只有30歲出頭,讓她在居民區「一戰成名」的是與一位美籍高管的「較量」。這名高管最初並不配合社區防疫,蘇嶸義正詞嚴地說:「請你戴上口罩再跟我對話。」對方被蘇嶸的氣勢折服,問她是誰。在得到「我是一名中國社區工作者」的回答後,這位美籍高管感嘆:「中國社工了不起。」

曾獲上海市勞動模範、上海市優秀黨務工作者、上海市「三八」紅旗手等榮譽,蘇嶸也算是一個社區名人了,「生活有什麼變化嗎?」記者問她。

「榮譽多了,請我出去講課的人就多了;講課費多了,就能給居民做更多公益了。因為『買汰燒』都是老公承擔,所以工資是要嚴格交給他的。」蘇嶸又爽朗地笑起來。

▲方進。

「80後」方進:公交車界的「一拳」超人

一天3個來回,每個來回有49個站臺,共計147個公交站點,每次公交車停靠進站,車身離站臺都精準保持「一拳」的距離。

作為上海最知名的紅色公交線路71路的「一號車」司機,方進時刻把這個標準放在心裡:這個距離,可以讓乘客更方便地上下車。

公交車司機並不像想像中那麼簡單,日復一日的枯燥勞動背後是深入骨髓的細緻,最終形成一種「肌肉記憶」,這就是屬於方進的「匠心」。

從最早過彎需要站起來才能扭動方向盤的汽油車,到駕駛柴油車、「辮子車」(電車),再到現在的中運量新能源電車,1982年出生的方進已經是開了16年公交車的「老司機」。

1949年就曾開出線路、2017年重新開啟的71路,沿途經過上海不少知名紅色地標,是公交車司機都希望開行的線路,考核標準自然苛刻:需要5年以上駕齡、30萬公裡安全裡程,還有年齡限制。

即便是像方進這樣的「老司機」,依然要重新學起——考電車的N駕照、練車、背熟交通法規,「1400個題目重新學一遍」。

這還只是個開始。

晚上11點半運營結束後,到第二天凌晨4點半發車,中間的5個小時才是「新手」做任務的機會。電門的走向、站臺的位置……18米的公交車像巨龍一樣,如果站臺有弧度,怎麼把「車屁股」甩進去,更是技術活,每人每晚可能只能輪到一個小時練車。

這一小時對於方進來說特別寶貴。為了能通過考核,連續一個月,他都在夜間練車,力求每次都能「一拳」到位。

對他影響最大的是他的師傅、另一位「勞模」徐美玲。

徐師傅有個百寶袋,裡面裝著針線包、暈車藥等物品。起初,方進搞不明白:公交售票員,帶這些幹什麼?有一次,一位白領在車廂滿臉通紅,做起「金雞獨立」的動作,徐師傅從百寶袋裡掏出創可貼遞上——原來,這位白領的腳被高跟鞋磨破了,正需要創可貼。

讓顧客感受到無聲的關照,這是方進從師傅身上學到的特質。

於是他自己設計了大量為乘客省心的「奇招」:老年人上車後掏卡不安全,就為他們設計出掛脖式的收縮卡套;上下車的臺階上,貼滿了反光的條幅和防滑條;途經盲童學校,他就把車門精準對準校門接盲童上下。

因為這些特別的「關照」,那些隨機走上這輛車的乘客,好像也無意間走進了方進的人生:家裡有喜事,老乘客可能會留一盒喜蛋、一包喜煙在調度站;水果攤主感受到了照顧,偷偷地在調度站留下了一箱水果……

最戲劇性的是,幾年前的一天,一位老太太問他「談戀愛」了嗎?方進說沒有。沒幾天,老太太遞給他一張紙條,說她帶著女兒乘過方進的車了,這是她女兒的QQ號,希望他聯繫。如今,這位乘客已經成了方進孩子的媽媽。

「做老百姓的專職司機」,在方進看來,這就是能讓人快樂一輩子的事情。

所有的71路公交車司機都有一個心照不宣的默契:每周六早上7點前後的吳寶路公交站,都要掐著點,儘量等候一位固定的乘客。

這樣的舉動,方進已經堅持兩年了。每到那時,一位已過半百的阿姨會推著輪椅,送她的兒子去武警醫院做血透。如果公交車快到,遠遠地,方進看到這位阿姨還沒到達站臺,就有意識地放慢車速,多等一個紅燈,讓她能推過來、搭上車。

方進至今不知道這位阿姨的名字,阿姨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每次總能準時上車。

「來自陌生人不經意間的一絲溫暖,這就是家門口的公交車吧。」方進說。

▲王承。

「70後」王承:瑞典同事說我是「Chinese Hero」(中國英雄)

要去北京參加表彰大會,王承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和瑞典籍店長安迪解釋自己的請假理由。同事七嘴八舌地說了半天,安迪說了一句,「我知道了!勞模就是Chinese Hero(中國英雄)。」以至於參加表彰大會回來,安迪聽說王承帶著幾位同期的勞模到公司交流,就來要求合影,因為這是一支「Chinese Heroes Team(中國英雄聯盟)」。

王承是上海宜家家居有限公司工會主席、安全風險經理,迄今在宜家工作15年。入職時,這家外資企業剛進入中國市場時間不久,「宜家是一個內循環,以往對外部的依賴度很低。相當於企業最初就是關門關窗的,慢慢地才願意請你來坐坐。」王承說。

在王承看來,工會不是一個只搞搞文體活動、群眾喜聞樂見就行的地方,而是一個讓職工發聲,在合理場合提出合理訴求的平臺。

剛到工會任職不到一年,在職工的支持下,王承就有了一個「出圈」的想法:他決定代表工會、代表職工,向公司行政方提出開展集體協商的建議。

當時,店長是一位法國籍店長,他對工會的文體活動比較支持,但對中國工會工作帶有偏見。不出所料,管理層婉轉地拒絕了這一要求。

權益談判,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換位思考,資方的許多顧慮,也並非有意刁難。王承收集了大量數據、事例和政策法規,一次次尋求和管理層溝通,抓住一切可能探討集體協商的優勢與必要性的機會。管理層最終坐到了談判桌前,和王承以及職工代表們進行平等協商。

王承有理有據地詳述提高工作效率、職工滿意度的重要性,並介紹了職工對改善企業經營的眾多建議。很快,資方認識到,談判過程中職工並沒有提出過分的要求,「不是來搞對抗的」,無論對於企業還是職工,籤訂集體合同都是一種互利共贏。

2012年5月29日,宜家家居有限公司籤訂了華東地區首份集體合同,覆蓋了上海宜家位於徐匯、浦東北蔡兩家商場的750名職工。在這份來之不易的集體合同裡,連為每一位女收銀員訂做小尺碼的安全鞋等細節,都寫在了裡面,成為維護宜家職工合法權益的一道有效屏障。

從交流、到交鋒、再到交融,如今,全中國的宜家商場都已陸續成立了工會並與職工籤訂了集體合同。

藉助這樣「一手拉企業,一手拉員工」的做法,王承有了一個更「出圈」的想法:利用工會等平臺,讓企業和居民、社區更深度地融合起來。

宜家家居所在的徐匯區田林街道,成立於1985年,居民區的很多基礎設施相對比較陳舊,無法滿足周邊居民的需求。

「能不能把宜家搬到社區裡去?」

老城區停車難?協調之下,宜家徐匯商場夜間向居民們開放地下停車庫,提供「潮汐式」停車服務;

企業自建「愛心媽咪小屋」有難度?就把宜家設計師送入市總工會的公益項目訓練營裡手把手教,貼心地為企業設計分星級的建設「菜單」,讓企業可按樣板間「點菜」,優先配送安裝,如今已有2000餘家企業加入「愛心套餐」。

在王承看來,「出圈」的前提條件是「雙贏」,找到企業和社區深度融合的平衡點。如今,宜家越來越覺得自己是社區的一部分,積極參與到社區的各種綜合治理工作中。

在街道的支持下,王承組織挑選了幾位熟悉宜家產品的同事,一個居委一個居委地走訪、測量,了解社區工作的需要,匹配適合社區的設計風格、價位。田林街道的一些鄰裡小匯、黨建服務站、居民區活動室,有了全新的公共「客廳」設計,打破了原有行政化的模式,用開放、互動的方式,打造了一個「家外之家」。

「宜家的願景一直是:為大眾創造更加美好的日常生活,我們希望企業願景能和實實在在的社會服務結合在一起,讓外資企業和社區深度融合起來、共同發展、共建共享。」王承說。

▲陳慶雲。

「90後」陳慶云:70年只愛一種化學元素

在田林十村一棟老房子的頂層,一對老夫妻的房子尤為安靜,他們很少出來遛彎,屋子裡也鮮有聲響。鄰居們並不知道,這裡住的陳慶雲院士是我國有機氟化學領域的創始人之一。

陳老今年已經91歲了,卻依然每周二、四、五的上午到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所上班,帶博士、碩士,做課題,看文獻,幫助學生修改開題報告,全程參加組會。其餘大部分時間,他就安靜地待在房間研讀氟化學方面的文獻,從20多歲到如今,陳老已經堅持氟化學研究近70年。

1956年,陳慶雲前往莫斯科留學,攻讀副博士學位。在沒有進入實驗室前,老師一對一教他俄文。那會兒正好趕上蘇聯的人造衛星上天,跟老師學的第一個詞就是「人造衛星」。

「那時我就感到,國家實力和科技創新密切關聯,科技創新又離不開基礎研究。」陳慶雲說。

上世紀50年代,「兩彈一星」工程所需新型化工材料——氟橡膠,可以用於航空、飛彈、火箭等尖端技術和儀器、機械等工業領域,美國杜邦1948年就已成功實現商業化生產,但對中國一直進行封鎖。

回國後,陳慶雲所負責的,就是氟橡膠中一個成分的獲取方法。那時,這一成分需要電解製作,費勁費力氣。在陳慶雲和團隊的不懈努力下,兩三年後找到了新辦法。直到今天,全世界都還在使用這一新方法進行合成。

儘管科研成果已經從實驗室走到了工廠,但陳老依然時常談起自己的兩大遺憾:一是理論方面的儲備不夠,如果再上一次大學,一定把物理和數學等基礎學科學得再深一點;二是應用方面做得還不夠。

在他看來,基礎研究的「最先一公裡」很重要,有效銜接成果轉化、市場應用的「最後一公裡」同等重要。數十年來,他一直和自己的學生強調,「終究要做對社會有用的東西才可以」。

「我到杜邦去參觀,誇他們幹得好,他們說我們老闆有錢,掙來的錢不是滿足於今年賺錢、明年賺錢,而是投入下去,十年以後賺大錢。所以杜邦厲害啊,不賺小錢。」陳慶雲說,我們現在的基礎研究,也得同步考慮怎麼轉化應用,「科研最終要從瓶瓶罐罐,走到工廠裡去,走到對國民經濟起作用的地方去。」

2017年,一位愛爾蘭化學家在學術雜誌上發表論文,詳細介紹陳老開發的一種化學試劑「陳試劑」的研究和應用情況,作者認為這一有效的試劑沒能得到充分利用,希望通過評述讓更多讀者注意到。

看到文章,陳老不僅沒有因為自己的研究被國際同行關注而高興,反而憂心忡忡,「文章說『陳試劑』是被遺忘了的試劑,這從一個側面反映的是,從基礎研究走向工廠應用,中間還有很多阻礙要突破。這些困難,是每一個科研人都需要去攻克的。」

在陳老和團隊長達70年的持續努力下,到本世紀初,國外的同行給了上海研究「氟」的團隊一個特別的稱號——「上海氟化學」。只要是這一領域的同行,都知道這支力量強悍的研究團隊。

「我們做學術研究有三個『金標準』:The first,你第一個發現的;The most,你做得最多;The best,你做得最好。」陳慶雲說,團隊中所有人都用這個「金標準」來要求自己。「最終,不看頭銜、不求表彰,看的是有沒有做原創性引領性的工作,在中國形成一個點一條線,甚至一個面,最終帶動一個群體。」

陳慶雲雖已退休多年,依然堅持參加各類學術會議,閱讀最新的學術文獻。在他的學生看來,陳老似乎是一個閱讀量巨大的「百科全書」,當學生遇到問題,陳老可以一口說出哪個最新文獻是和這個問題相關的。

「如果我一個星期沒看文獻,就會心裡發慌。那麼多新材料,就算不睡覺我也看不完啊!人活著就是要渴望新的知識,不然就沒意思了。」陳慶雲說。

相關評論:

不必仰望,可以思齊

你是什麼樣,你所在的土地就是什麼樣。有了一群生動的面孔,這句話才有了實實在在的分量。

田林是上海百餘個街道中「平平無奇」的一個,也是因為這群生動可愛的人而變得既欣欣向榮,又煙火生情。

他們如同每一個平凡的我們一樣:是你上車時的一個微笑,回家時的一聲問候,逛街時的一句當心,或者是在你不知道的角落,坐著一輩子「冷板凳」,從少年到耄耋,在實現自己個人夢想的同時,成就了一個偉大的國家。

採訪中,陳慶雲說起自己已91歲,會說一句大白話:「每天世上多少人在幹活呀,你就拼命往前跑,也不一定跑得過別人,但這就是勞動的意義呀!」

蘇嶸講到工作辛苦、矛盾難解時也透露自己曾三次想要辭職,可一轉身想起自己離開居民區時,有老太太送她的一包紅棗一包糖,又捨不得,「一個人總要學會闖荊棘的。」

光環之下,他們同樣是一群有著「人之常情」的凡人,卻在平凡的崗位上閃耀著微光:幹,就對了;否則,都是空談。

為了更好發揮楷模的榜樣作用,街道也給予了一系列的加持:依託區域內勞模創新工作室、工匠(技師)工作室等,策劃開展「傳技藝、幫技能、帶高徒」的活動;策劃田林勞模特色的紅色主題打卡路線,聽勞模故事、品社區發展,讓更多居民參與,實現基層社區治理共建共享……

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新時代是奮鬥出來的。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這大概就是勞模的力量:你不必仰望他們,大可以成為他們。

成風化人|40年,他治好了黃河源區近80萬畝「草原之癌」

成風化人|聽障學生踴躍考四級?因為他們有用手語教英語的老師

成風化人|踢出生命之光!南通有支獲帕運會亞軍的盲人足球隊

成風化人|發現B肝病毒受體,我國科學家首獲B肝研究最高獎

成風化人|在黃土高原,科學家用十餘年找到了防風固沙功臣

成風化人|投資好幾億在鹽鹼地裡「打水漂」,這個「土老闆」到底圖啥?

成風化人|退休記者兄妹回老家重修古建,帶鄉親致富

成風化人|研究20多年,他讓廣西「蜜罐子」產業增值數十億

成風化人|木蘭之鄉盛產「花木蘭」,她們的作品被當作國禮

相關焦點

  • 勞模請回答:你心中的「勞模精神」是什麼?
    社會需要「勞模精神」,你心中的「勞模精神」又是什麼?  今天,4位勞動模範用一句話談了談他們的看法。  「我心中的勞模精神應該是樂於奉獻,有著自己的追求,在自己的崗位上將自己的工作做到盡善盡美。」  【勞模名片】  張清帥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研究所技術專家  工作中,張清帥踐行著自己的「勞模精神」,先後參與國家重大項目20餘項,突破關鍵技術、解決難題10餘項,申請專利2項,形成關鍵技術報告
  • 龍城:嶂背社區「走進勞模 分享勵志故事」主題沙龍開講
    近日,龍城街道嶂背社區舉辦「走進勞模,分享勵志故事」主題沙龍活動,來自轄區的30多家企業的職工代表、工會積極分子等參加了本次活動。康老師還分享了其從家鄉來深外出務工的奮鬥歷程,講述通過自學閱讀、培訓學習、網絡學習等方式講述了如何從學習中提升自己,為企業園區、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勵志故事,現場呼籲各企業的職工要通過善於學習、提升技能、愛崗敬業、努力奮鬥,為美好生活奮鬥不息
  • 【勞模故事②】默默奉獻中綻放
    他們耐得住孤獨、守得住寂寞,內心從容自若,於無聲處凝聚起堅韌的力量,綻放青春光華。他們數年如一日地追求職業技能的精湛,憑藉專注和熱愛,攀上新的高峰。他們的成長故事不僅賦予了勞模精神新的時代內涵,也化作一道光亮,燭照你我前行的路。 ——編者 閃閃「發光」的秘訣 本報記者 錢培堅 柴閃閃,一個響亮的名字。
  • 上海楊浦區舉行「勇立潮頭築夢楊浦」勞模先進表彰會
    工人日報客戶端12月12日電 12月11日,上海「勇立潮頭,築夢楊浦」——楊浦區2020年勞模先進表彰會在滬東工人文化宮職工文體中心隆重舉行。表彰會分為「心潮致敬勞動者」「浪潮禮讚奮鬥者」 「弄潮謳歌追夢者」等三個篇章。
  • 一間工作室裡有8位勞模,是一種什麼體驗?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政和縣支行共有縣級以上勞模8名,他們分別是:2017年全國金融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康傑、2008年南平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吳小琴、2017年南平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魏德紅、2018年政和縣勞動模範獲得者李昌銀、2018年政和縣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李恆花、2019年政和縣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蔡佳佳、2020年政和縣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陳菁菁、2020年政和縣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舒林靈
  • 青島16名公交駕駛員現場「籤約」 「導師帶徒」傳承「勞模精神」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宇昕 青島報導12月18日上午9時30分許,在青島武昌路公交停車場,來自青島城運控股公交集團隧道巴士公司的60餘名職工現場聽取了「全國勞動模範」、6路線駕駛員王豔的經驗分享,16名職工現場籤訂了「導師帶徒」協議,通過師徒結對的方式
  • 3萬餘居民一半都是「老外」,上海這個涉外社區怎樣做好疫情防控?
    在上海有這樣一個居民區:3.3萬常住居民中,境外人士有1.65萬人,並且來自全球約50個國家和地區。疫情期間,這樣一個每兩個居民中就有一位境外人士的社區,如何做好疫情防控,溝通機制的流暢、處置辦法的高效、基層幹部的能力和社區治理的積累,都面臨著考驗。作為上海境外人士居住密度最高的中心城區,長寧區的多個涉外居民區在此次疫情中便成為了這樣一批特殊的「考生」。
  • 上海師大這個勞模學院,每天都在全力以赴!
    上海師大這個勞模學院,每天都在全力以赴!時間:2020/12/7 16:22:15 來源:上海師範大學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秦嘉瑩 他們是新時代的知識型、創新型、專家型勞模,每一天全力以赴做好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引領者。
  • 弘揚勞模精神 講好勞模故事 永州市表彰百名模範先進人物
    會上,永州市領導為100名市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頒發獎章、證書。省勞動模範、江華九恆數碼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沈雲立,省勞動模範、湖南兵器建華精密儀器有限公司軍品研發部高級技師劉光華,市勞動模範、零陵隆墾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謝許平分別作交流發言。勞動模範代表、永州錦絡電子有限公司QC技術組組長羅英宣讀倡議書。
  • 300餘名女勞模巾幗標兵 獲贈健康管理卡
    4月25日,全市女勞模、巾幗標兵代表在西安國瑞怡康新醫療健康管理中心免費進行體檢。4月25日,由省、市工會女職工委員會聯合舉辦的「關愛女性、關注健康」公益活動,在曲江萬眾國際啟動。西安國瑞怡康向全市300餘名女勞模、巾幗標兵代表,贈送免費的健康管理卡,為她們提供甲狀腺、乳腺彩超、甲功7項、乳腺腫瘤診斷等多種檢查項目。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大,女性在承擔多重社會責任的同時,也承擔著巨大的壓力和身體健康隱患。在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最新一期全國癌症統計數據中,乳腺癌在全國女性發病率中排名第一,且乳腺癌發病呈年輕化趨勢。
  • 弘揚勞模精神 講好勞模故事永州市表彰百名模範先進人物_永州要聞...
    弘揚勞模精神 講好勞模故事永州市表彰百名模範先進人物 2020-12-10 09:26
  • 67家社區基金會亮相上海六大商圈,與市民共創社區公益故事
    9月8日,作為上海「公益夥伴月」重要活動之一,「愛滿社區-社區基金會開放日」在上海楊浦、虹口、徐匯等區的六大商圈同步舉行。67家社區基金會走進商圈進行籌款實踐,和市民們共創「愛滿分」的社區公益故事。從腰鼓舞到旗袍秀、從舞臺小品到滬劇表演……在位於楊浦寶地廣場的主會場,由各社區基金會資助的公益項目一一搬上了活動舞臺。公益秀之後,市民們還認真聽取了社區基金會帶來的認知症相關知識講解。在虹口分會場,市民們見到了一群社區裡培育出的公益講師,他們是能說會道的「繪本故事大王」,長期以共學共建的家長志願者身份陪伴在社區孩子們的身邊。
  • 中建八局11名勞動模範和3個勞模集體受到上海市委市政府表彰
    中建八局11名勞動模範和3個勞模集體受到上海市委市政府表彰 2020-12-02 21: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840人獲上海勞模(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主題圖片展開幕
    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社區發揮了怎樣的作用?這些問題在2020年上海市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身上可以找到答案。12月2日,2020年上海市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和模範集體揭曉,840名候選人獲得市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336個候選集體獲得市模範集體稱號。「致敬!新時代領跑者」主題圖片展同時拉開帷幕。
  • 學吃苦耐勞學奉獻意識「蘇中小學霸」拜訪「社區老勞模」
    學吃苦耐勞學奉獻意識「蘇中小學霸」拜訪「社區老勞模」
  • 中國華電通報表彰53名勞模先進
    「在苦、髒、累、險的火電廠輸煤第一線執著堅守,36年來巡檢所走過的路,累計達6萬公裡,可以繞地球一圈半……」近日,在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第八屆勞動模範表彰大會上,全國勞動模範、福建華電永安發電有限公司燃管部燃運主管餘虹的事跡讓現場及在線的8000餘名華電人深受鼓舞。
  • 小學生走進青島公交場站 近距離感受「勞模精神」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宇昕 青島報導  12月8日下午,來自青島上海路小學、德縣路小學的30餘名同學走進青島城運控股公交隧道巴士第六分公司,開展了以「走進公交公司感受勞模精神」為主題的學習時間活動,通過參觀公交場站、公交勞模文化傳承與創新基地、聆聽全國勞模的崗位故事等,近距離感受「勞模精神」。
  • 從打工仔到上海勞模,一位東臺人的華麗轉身
    從打工仔到上海勞模,一位東臺人的華麗轉身 2020-12-12 1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江鑽公司:弘揚勞模精神 凝聚攻堅力量
    「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講好勞模故事、勞動故事、工匠故事,切實凝聚起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日前,石化機械江鑽公司黨委專門組織各黨支部負責人,集中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
  • 東航客艙部:勞模禮遇勞模 護送榮譽表彰
    >勞模」護送「勞模」,這是一段暖心的故事,也是一種精神的傳承。104名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赴京受獎。,濃油赤醬的外婆紅燒肉和湯白汁濃的珍膳醃篤鮮深受勞模先進的喜愛,富有上海特色的傳統美食,承載了上海一代又一代的記憶,讓客艙充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