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18年11月10日,日本東京,一位名叫近藤顯彥的35歲男子和虛擬偶像初音未來舉行了婚禮,有39位親友出席了這場特別的儀式,近藤顯彥還在推特上感謝了大家送上的支持和祝福。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綜合編譯 顧海波
用AI幫人們結婚怎麼樣
據日本《日本時報》報導,日本一名官員於12月7日稱,該國打算出資使用AI幫助單身人士匹配伴侶,以提振不斷下降的出生率。
這位內閣官員表示,AI技術可能不會讓人聯想到「浪漫」之類的字眼,但它確實有能力成為「超級紅娘」,因為AI可以同時匹配成千上萬人,並通過大數據分析等,更高效地為每個人發掘潛在的追求者。這可比傳統的媒人效率高多了。
《日本時報》報導稱,日本首相菅義偉領導的政府計劃在下一財政年度撥款2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26億元),支持地方政府實施「AI婚介」計劃,幫助居民找到真愛。
日本內閤府表示,日本47個都道府縣中約有一半提供相親服務,其中一些縣已經引入AI系統。《日本時報》稱,日本的人工相親服務通常使用標準化表格列出人們的興趣愛好,而AI系統可以對這些數據進行更高級的分析。
「我們特別計劃為正在運營或將啟動人工智慧相親項目的地方政府提供補貼。」這位官員表示,「我們希望這項支持有助於扭轉國家出生率下降的趨勢。」
日本共同社報導稱,日本去年的生育率為1.36,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遠遠低於維持人口數量所需的生育率。生育率指的是一名婦女在一生中預期生育的孩子數量。
「高科技媒人」引起爭論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稱,「AI婚介」計劃曝光後立即引發了日本社會的熱烈討論。反對意見認為,日本早已有AI交友和相親服務,當局此時花20億日元加以推動,實在莫名其妙。此外,按照當局的設想,「結婚」和「生孩子」似乎是畫等號的,這種頗為傳統的想法和當代日本的現實顯得格格不入,無法解決導致日本「少子化」的核心問題。
NHK稱,日本已經有埼玉縣、愛媛縣等10多個縣引入了「AI婚介」。埼玉縣在2018年就斥資15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95.05萬元)用於這種「高科技媒人」,而2019年,全縣共有38對成功結婚的案例,其中有超過21對新人是通過AI的「撮合」而結合的。NHK稱,這鼓舞了東京將成功經驗推廣至全國。
日本共同社稱,由於泡沫經濟破裂、失業加劇和巨大的社會壓力,日本的結婚率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走下坡路。2019年日本總務省公布的人口動態統計顯示,該國當年的結婚對數為598965對,是1972年結婚率頂峰(超過109萬對)時的一半。
NHK稱,能不能結婚和想不想結婚是兩碼事。例如根據2014年內閤府的統計,想結婚的日本男女總數佔比仍然高達68.1%,其中想結婚的男性佔男性總數的72.1%、女性佔65.2%。日本政府據此認為,雖然結婚的人數在節節下降,但結婚意願仍然存在,只是沒有人好好撮合!
「若不能消除關於育兒的經濟疑慮,就不是正本清源的少子化對策」
《日本時報》稱,政府提出「AI婚介」計劃後,日本社交媒體上出現了一陣討論熱潮。有網友表示,「很像玩遊戲」「未來世界的感覺」「是要跟AI結婚嗎」……這些說法反映出,很多人並不了解到底怎麼使用AI撮合有緣人,日本政府也沒有給出更多細節。
一些批評者認為,日本早已有多種多樣、成熟好用的交友應用程式,有心結婚者根本不必等待政府的AI出手相助。利用AI分析私密的個人信息,會帶來對隱私的擔憂。當然,更多的批評指出,政府動用AI大舉催促相親,可能加劇日本社會對不婚者的壓力,不僅無助於更深層社會問題的解決,還有可能適得其反。
《日本時報》稱,對日本普通人來說,結不結婚的首要問題不是能否找到合適的結婚對象,而是結婚這件事本身就帶給人很大的壓力。從總務省人口動態統計來看,1995年日本50歲以下的女性中有二十分之一未婚,而2015年這個數字猛增到七分之一。1995年日本男性的初婚年齡是28.5歲,女性是26.3歲,而2019年,這組數字上升到31.2歲和29.6歲。困擾日本社會尤其是日本女性的眾多問題,例如職場性別歧視、社會壓力、個人自由度等,都在相當程度上令人對婚姻望而卻步。養育孩子的巨大壓力,更是令很多已婚者徹夜難眠。
正如日本當代作家乙武洋匡所說:
「無論婚姻數量如何增加,若不能消除關於育兒的經濟疑慮,就不是正本清源的少子化對策。(日本政府)仍然處在『結婚就等於生育』這種過時印象的政策思維之中吧。」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