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宣告成立,這意味著我國終於結束了分裂狀態,完成了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大業。面對因為戰火變得滿目瘡痍的神州大地,我國意識到當務之急是儘快進行戰後重建。就在全國人民積極投身於新中國的發展建設事業中時,與中國接壤的朝鮮半島卻爆發了一場民族內戰。美國的幹預使得這場局部戰爭也牽扯了多個國家進來,在我國丹東地區遭到美軍轟炸後,面對執意要越過三八線作戰的美軍,中國毅然組建了志願軍,發起了抗美援朝戰爭。
據了解,中國總共有240萬志願軍入朝作戰,分別下轄了6個兵團,由六名司令員指揮作戰。通過五次戰役後,我軍重創了聯合國軍,為中方籤訂停戰協議贏得了有利條件。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志願軍的六位兵團司令員,回國後各自都擔任了什麼職務,各自的軍銜又是什麼?
首先來介紹一下楊得志。他於1928年就已經成為工農紅軍的一員,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都做出了巨大貢獻。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他擔任第19兵團的司令員,回國後便被授予了上將軍銜,並先後任職濟南軍區以及武漢軍區的司令員。
楊成武,祖籍福建,抗美援朝戰爭中擔任第20兵團的司令員,戰爭結束後便任職北京軍區的司令員,獲上將軍銜;鄧華,祖籍湖南,志願軍第13兵團司令員,戎馬一生,收穫了諸多榮譽,獲上將軍銜。回國後也先後擔任了解放軍總參謀長、瀋陽軍區總司令等職務。
宋時輪,祖籍湖南,我國開國上將之一,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擔任志願軍第9兵團司令員,創造了成建制消滅美軍的戰績。回國後擔任了軍事科學院院長等職務,被授予上將軍銜。
陳賡,我國著名軍事家,於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擔任第3兵團司令員,歸國後先後擔任了我國軍事工程學院的院長以及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等職務。
董其武,我國志願軍第23兵團司令員,主要負責朝鮮戰場上軍事工程的修建,極大的保障了我國志願軍的作戰以及後勤物資補給。歸國後擔任了第69軍軍長一職,於1955年獲上將軍銜。
抗美援朝是我國的立國之戰,中國至今也還在享受著這場戰爭帶來的益處。我軍將士們則在這場戰爭中打出了我國的國威和軍威,創造了以弱勝強的戰爭奇蹟。
雖然人們常說「一將功成萬骨枯」,但在實際作戰中,軍隊將領的指揮才能和天賦也發揮著重大作用,有時甚至會影響一場戰爭的發展走向。中國能取得如今的發展成績,離不開這些英雄將士們的犧牲與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