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字如面》作為一檔以明星讀信為主要形式的閱讀推廣季播節目,旨在用書信打開歷史節點,帶領觀眾走進那些依然鮮活的時代場景、人生故事,去觸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狀和社會風物,重新領會中國人的精神情懷與生活智慧。
你有多久沒有寫過親筆信了?上一次寫信是寫給誰的呢?又是什麼時候收到過第一封書信的呢?自古以來,書信就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重要橋梁。你們知道麼?早在文字沒有出現以前,就有「書信」的存在,那個時候古人類用的是結繩、刻符等方式傳遞信息。據考古研究發現,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器上就有刻符,由此可見,就說明書信已經存在於這世間彌久。可是在當今社會,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們提筆寫信的時間卻在減少,甚至於在寫信時不知如何下筆,我亦是如此。前幾天想要送友人一本書,本想寫幾句贈語,可打開書的扉頁,提起筆便已惘然。不知從何寫起,只好作罷,完全沒有了以前讀書時代與好友互通信件時的滔滔不絕。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木心先生
以前寫信,需要等上十天半個月才能收到回信,現如今科技發達,可以用來聯繫的方式增多,電話、QQ、微信、電子郵件……這些方式瞬間就可以使大洋彼岸的兩個人聯繫到一起,完全沒有了以前那等待書信時的那份焦急、期待的心情。因此我們對於書信的渴望,也隨之減少。
《見字如面》(第二季)這本書一共分為了八大主題,分別是「生死」「掛念」「苦情」「愛戀」「知行」「鋒芒」「熱血」「古韻」,節選的四十九封書信,有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楚,有丈夫對妻子的難以斷舍,有淡泊名利的竹林名士……人生百味,有苦有甜,在書信中皆都可以有所體現。《見字如面》(第二季)這本書中除了對書信的背景、人物關係作了補充以外,還可以手機掃碼聆聽節目原版音頻,更加方便我們閱讀此書。
「生死」篇中臺灣作家黃春明給自殺身亡的兒子黃國峻的信中寫道:「我們知道你不回來吃飯,就沒有等你,也故意不談你,可是你的位子永遠在那裡。」這封信寫於黃國峻去世一年後。白髮人送黑髮人,多麼痛苦的事情,可在信中我們卻沒有看見使用情緒化的詞彙,也沒有過多的哀悼文字,平平淡淡,卻讓人心碎。情到深處,便是無聲,也就不需要過多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心境了。
「苦情」篇中「做這樣的決定,非我寡情薄義。為了那更永遠、更艱難的佛道歷程,我必須放下一切。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在世間累積的聲名與財富。這些都是過眼雲煙,不值得留戀的。」這是李叔同在出家前寫給日本妻子誠子的信,從這封信我們便可以看出李叔同的決絕,以致妻子抱著最後一絲希望,攜幼子從上海趕到杭州,勸他切莫棄她出家,李叔同竟連寺門都沒讓妻子和孩子進。誠子知道自己挽不回丈夫的心,卻仍堅持要見最後一面。誠子問弘一法師,「什麼是愛?」他說:「愛,就是慈悲。」可他慈悲對世人,卻獨獨傷了她。我們常說愛而不得是一種苦,那麼愛而得之又棄之,豈不是更苦?
在我的人生中寫信次數最頻繁的階段,便是我的高中時期。那個時候和好友從小鎮中學畢業,因為成績懸殊,我們考在了縣城的不同高中,在那個通訊並不發達的年代,我們保持聯絡的最好辦法便是寫信。從最初分散時對以往生活的懷念,到之後相互抱怨課業繁多,誇讚某科老師盡心盡責,誰和誰早戀在一起了……諸如此類,信中雖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卻也是不亦樂乎。後來念了大學,有了手機,便再未寫過信,偶有幾張明信片的到來,即是人生中難得的小確幸。
朗讀眾生甜苦,重溫肝膽真情。讓我們一起品讀前人的書信,體味不同的人生,得到屬於我們自己的精神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