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大師陳佩秋逝世 她和謝稚柳在天上重逢了

2021-01-19 人民網

原標題:國畫大師陳佩秋今晨逝世,她和謝稚柳在天上重逢了

  今天凌晨3點鐘,著名中國書畫大師陳佩秋在上海中山醫院逝世,享年98歲。

  6月26日8點46分,陳佩秋與謝稚柳之子謝定偉在朋友圈發布訃告:「晴天霹靂,慈母陳佩秋於2020年6月26日凌晨三點仙逝。陳佩秋兒女家屬泣告。」

  33歲躋身大師行列

  陳佩秋1923年出生於雲南昆明,祖籍河南南陽,在昆明度過青少年時期。年幼時,陳佩秋就表現出了卓越的藝術天賦。高中畢業那年,抗戰的烽火遍地燃起,出於科技救國的目的,1942年她考入了西南聯大,學習理工科。不久,無法忘懷繪畫藝術的陳佩秋毅然輟學,出走重慶,考進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抗戰勝利後,她又隨校到了杭州西子湖畔,苦讀七年,師從黃賓虹、黃君璧、潘天壽等前輩大家。「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學校裡整天都是兩派,有共青團、有三青團,他們經常要鬥的,因為意見不一樣嘛。上課沒有學生,但是我天天堅持在學校裡畫畫,我不管這些事的,也不參加哪個團派。」

  在國立藝專,當同學們都在臨摹老師的畫稿或者明清以來的寫意畫時,陳佩秋卻特立獨行。被老師視作是匠人畫的五代繪畫作品《江行初雪圖》,在她看來卻是內容豐富值得臨摹。「當時我向鄭午昌先生請教,他說清六家還是吳惲最好,後來都是他借給我照片讓我臨的。一次我在圖書館找到趙幹的《江行初雪圖》,我一看畫得很好啊,我就畫那個。那陣還沒有解放,學校裡就請黃賓虹從北京過來,他看見我臨趙幹,就說這個是匠人畫的,不能臨。後來我問鄭午昌先生,鄭午昌先生說趙幹的《江行初雪圖》很好,學這個東西是有用的,人家從前都是從寫生起頭畫的,不是到後來隨便畫。」

  在陳佩秋看來,選擇誰作為學習榜樣很重要。難學不易畫,易畫不難學。她乾脆回過頭來,從下而上、由近及遠地鑽研歷代大師的藝術,近乎瘋狂地從中吮吸滋養,並積極出外寫生。

  1949年全國解放,陳佩秋從杭州來到上海,在市文管會工作。這也讓她有幸大量接觸到了古代字畫。看、讀、臨、摹,她像一塊海綿貪婪地吸收傳統藝術的精髓。特別是宋人團扇花鳥,陳佩秋被這些筆墨精湛、形象準確、墨韻高華的折枝花卉所吸引,致力臨摹。「因為我臨畫臨了七年 ,在學校裡同學都罵我說,一輩子沒出息,只曉得臨畫。」但在她看來,臨摹不是最終目的,而是要弄懂前人筆法奧妙之所在。有了臨摹的經驗,再回到生活中寫生,這就既有傳統的淵源又有生活的依據,同時又不失個性創造。

  1956年,陳佩秋以一幅工筆畫《天目山杜鵑》參加上海青年美展,獲得一等獎,後來又參加全國青年展,拿了個二等獎回來。這些榮譽也讓年僅33歲的陳佩秋有幸躋身大師的行列。

  開創彩墨結合的新畫風

  上世紀八十年代,陳佩秋與中國藝術界一起迎來了春天,年近六旬的她接觸了西方藝術,特別是印象派的繪畫。莫奈、馬奈等作品中鮮豔明亮的色彩、簡練準確的結構以及強烈的明暗對比引起她濃厚的興趣,她不斷嘗試藉助工具材料等,採用中西合璧的創作手法,開創了彩墨結合的新畫風。特別是在色彩上,她不斷嘗試著捕捉光和色的變化,呈現新的色彩繽紛的世界,迎來了藝術創作全盛時期的高峰。

  陳佩秋的繪畫藝術既吸收了「八大」那種筆墨簡練、章法奇特、靜穆清華的墨韻,又有著強烈的宋人工筆寫實的風格,粗獷與細緻、奔放與含蓄,形成了典雅脫俗、特殊秀美的格調。眾芳苑裡,蘭花是陳老最愛畫也最擅長的。

  她自號「健碧」,中年後在畫上一般都落款「健碧」。「健碧」二字,也是以蘭花不急於求成的精神自勉,而她的性格也一如她畫的蘭花爽朗直接。她透露,「健碧」是從前古人的詩句中寫到的,「為什麼說蘭花強健呢,隨便怎麼風吹,它的葉子韌性非常厲害,風吹的時候反而姿態非常美。春季的時候蘭花開完了,但是它的葉子整年都還是碧綠的,我就用這個字。因為花還是需要綠葉來扶持啊,我是寧肯做葉子不要做花。」

  陳佩秋對於蘭花的喜愛已經到了痴迷的地步,每次去苗圃寫生,她一頭扎進去便是數月。通過多年的觀察研究,她對蘭花的形態氣質早已爛熟於胸。陳佩秋筆下的蘭花,運筆流暢瀟灑、婀娜飛舞,簡逸中又具粗細頓挫變化,可謂清而不凡、秀而淡雅,傳遞出清幽的色香又洋溢著不凋的活力。

  喜歡金庸小說的俠氣女子

  在生活中,陳佩秋興趣廣泛,除了畫畫,她還喜歡作詩著文,觀崑曲、聽京戲,這些畫畫之外的功夫也給了這位藝術家不少養分。

  她還對武俠小說情有獨鍾,是個十足的武俠小說迷,曾經讀完了金庸的所有作品,並和金庸當面大談武俠小說,如數家珍。她稱不僅自己喜歡看,丈夫謝稚柳也非常喜歡。「金庸小說是好看,他寫的那二十幾部我差不多都看過了。」

  也許正是因為痴迷武俠小說,陳佩秋也有著一般女子身上少見的俠氣。近年來,在上海各種類型的慈善捐贈會上,常常閃現著陳佩秋的身影。2013年7月,在一場慈善義拍的活動上,她無償奉獻的《春山晴靄》經過幾輪激烈競拍,最終以165萬元落槌,創下當晚最高價,震驚四座。對此,陳佩秋表示,一些捐贈的藝術品在拍賣的時候往往超出了它本身應該的價值,但並不能說是作者自己的藝術品位到這個價值了,「我認為是大家的力量在裡面。」心存善念、助人為樂、不求回報,這始終是陳佩秋堅持的人生信念。「凡是做對社會有公益的事我都喜歡插一腳,有多少力量就貢獻多少力量吧。」

  執著於中國古代書畫巨作的重新審鑑

  無論是在展覽會上、研討會中,亦或在京昆名家演出的劇場裡,陳佩秋總是一頭銀髮、身姿幹練、儒雅大氣、快人快語,耄耋之年依舊不改其純真、直率的本性。她孜孜不倦地執著於中國古代書畫巨作的重新審鑑,曾經直率地說,「我既不想搶別人的飯碗,更不想當不賺錢的傻帽,只是當前鑑定界隨意之風蔓延,學術水平日下,這是對歷史的不負責,對藝術的不負責,對後人的不負責,我要盡己所能還書畫歷史以本來面目。」 在她的整個藝術生涯中,始終都貫穿著執著二字。

  陳佩秋曾回憶,八十年代時,張大千曾託人帶口信來告訴謝稚柳,稱以前他們認為的幾幅董源的畫,並非董源所作。後來謝稚柳未及進一步研究便去世了,但這引起了陳佩秋的興趣。她反覆研究後認為,歸在董源名下的三幅圖中,北京故宮的《瀟湘圖》是臨摹遼寧博物館《夏景山口待渡圖》中的一段;另一幅《夏山圖》可能是趙孟頫畫的。「《夏山圖》《夏景山口待渡圖》,這兩個圖無名款,應該都是趙孟頫畫的,但董其昌將作者題為董源,就變成董源的了。」

  由於《夏山圖》《瀟湘圖》《夏景山口待渡圖》這三件作品原來是作為中國繪畫史上董源畫的「標準器」而存在的,如果這三件作品不是董源真跡,那麼中國水墨山水畫的五代部分就要重新認識,中國山水畫歷史中有相當部分內容更是要重新編撰。儘管阻力重重,但這些並不能阻止陳佩秋探索真相的決心。

  「現在培養出來這麼許多史論系的學生,四年畢業只會寫文章不會看畫,這個系辦錯了。應該是會畫畫的人到史論系去教書,學生也應該學繪畫,掌握中國書畫的骨法用筆,這樣才能讀懂繪畫史,這樣合起來教出來的學生才有用,光是捧著書本讀是沒用的。會畫畫的人只要一比對筆法用筆,用放大鏡仔細一看就看出來了。」她不畏歷史上既定的權威結論,頻頻對一些重要的古畫名作提出質疑,始終堅持鑑定的前提是必須看懂畫作的時代特徵和骨法用筆,特別是在今天,科技發達、手段豐富,更是去蕪存菁、還原歷史面貌的最佳時機。「你要自己修煉好,這個修煉不是一天兩天的,你在畢生裡面要從來沒有停頓過,你要是停頓過了那就不行。而且還要專注,你的注意力一門心思要弄這個東西,做學問任何一門功課、任何一門學問都要這樣。既然選擇了這件事,終身都要做的,什麼時候都在做。」

  高花枝頭晚始開,香在瓊樓最頂層。大器晚成的陳佩秋,以其對藝術的堅持與探索,迎來了人生一座座高峰的到來。陳佩秋曾經表示,人生至此,除了心愛的書畫藝術,自己早已無欲無求,名利於她,早如過眼雲煙,寵辱不驚。「我心中唯一的願望,就是將中國繪畫文脈代代相傳。」

  如今,98歲的陳佩秋先生告別人世,和她的先生、國畫大師謝稚柳在天上相逢。人間又少了一個大畫家。(李君娜)

(責編:蔣波、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焦點

  • 國畫大師陳佩秋逝世
    原標題:國畫大師陳佩秋逝世   據上海文聯消息,6月26日,中國書畫大師陳佩秋在上海中山醫院逝世,享年98歲。   謝稚柳陳佩秋之子謝定偉在訃告中寫道:「晴天霹靂,慈母陳佩秋於2020年6月26日凌晨三點仙逝。」
  • 國畫大師陳佩秋逝世,享年98歲
    據上海文聯消息,今天凌晨3點,中國書畫大師陳佩秋在上海中山醫院逝世,享年98歲。謝稚柳陳佩秋之子謝定偉在訃告中寫道:「晴天霹靂,慈母陳佩秋於2020年6月26日凌晨三點仙逝。」他在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母親的意外辭世實屬突然,她近期身體狀況良好,隔三差五還會進行創作。
  • 中國書畫大師陳佩秋逝世,享年98歲,晚上用餐後突感不適
    據上海文聯消息,昨日,中國書畫大師陳佩秋在上海中山醫院逝世,享年98歲。陳佩秋之子謝定偉在訃告中寫道:「晴天霹靂,慈母陳佩秋於2020年6月26日凌晨三點仙逝。」他在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母親的意外辭世實屬突然,她近期身體狀況良好,隔三差五還會進行創作。
  • 謝稚柳夫人、著名中國書畫家陳佩秋在上海逝世,享年98歲
    南都記者獲悉,已故著名國畫大師謝稚柳先生的夫人、著名中國書畫家陳佩秋於2020年6月26日凌晨三點在上海中山醫院駕鶴仙逝,享年98歲。陳佩秋之子謝定偉26日上午在朋友圈發布訃告稱,上午8點他剛從醫院趕回家中,今天凌晨母親的意外辭世實屬突然。
  • 畫壇巨匠陳佩秋生前二三事
    今天上午,陳佩秋先生逝世的消息傳開後,她的朋友、學生以及藝術同道者們在朋友圈送別一代大師,稱讚她在繪畫、書法、鑑定、人文等方面對社會做出了卓越貢獻——藝術生命不朽,盛名永留世間。在生活中,陳佩秋興趣廣泛,喜歡作詩著文,還喜歡崑曲、京戲。謝稚柳陳佩秋夫婦都是屬狗,謝稚柳比陳佩秋的年紀大了一輪,夫婦倆又都喜歡小狗。除了花鳥聞名畫壇,她還畫過一些小狗。圖說:《八犬圖》底稿(部分)陳佩秋先生愛護年輕人,對青年畫家多有扶持,同時熱心公益慈善事業。
  • 書畫界泰鬥、收藏家、慈善家陳佩秋先生一路走好
    但二十出頭的陳佩秋先生並不為時風左右,醉心中國傳統繪畫,專注地鑽研歷代大師的藝術。陳佩秋先生作品新中國成立後,陳佩秋先生從國立藝專畢業,與謝稚柳先生一起定居上海。早在重慶時,陳先生就聽說有一個才情極高的畫家叫謝稚柳,只是當時兩人並不相識。
  • 謝定偉、曹可凡、湯哲明直播共述「陳佩秋:一個時代的句號」
    2020年6月26日,著名中國書畫大師陳佩秋在上海逝世,享年98歲。 人們送別一代大家,也送別一個時代。 對於「陳佩秋先生謝世,一個時代劃上句號」的說法,曹可凡解釋說,1960年上海中國畫院成立時,第一批畫師中年輕一輩有劉旦宅、程十髮和陳佩秋三位,劉旦宅、程十髮先生前些年已故去,當陳佩秋先生謝世,一個時代也就劃上了句號。
  • 書畫大家陳佩秋字畫多少錢一平尺?2019陳佩秋作品收藏趨勢
    陳佩秋老師(左)陳佩秋:生於1922年,字健碧,齋名秋蘭室、高華閣、截玉軒,河南南陽人,是現代著名書畫家、書畫鑑定家,是海上畫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她自幼酷愛繪畫,1944年考入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受業於黃賓虹、潘天壽、鄭午昌等大家。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兼職教授,上海中國畫院畫師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1956 年,陳佩秋的《天目山杜鵑》一鳴驚人,獲得上海青年美展一等獎。繼而參加全國青年美展,獲得二等獎。陳佩秋在山水和花鳥繪畫上形成了她獨樹一幟的風格,她的書法初習倪瓚,後醉心於懷素,所作草書具有大丈夫氣魄。
  • 細雨霏霏,我們送別泰鬥級書畫大家陳佩秋
    佩秋先生是一個正直、坦蕩的人,她豁達、開朗,有一顆母親般寬廣的心:她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她所熱愛的藝術事業,矗立起一座藝術創作的豐碑;她關愛所有認真從藝的學子,孜孜不倦地提供教誨和幫助,甚至那些素不相識的人,她也會給予她真摯的關愛。
  • 歷代國畫大師的報喜圖,願您喜事連連!
    劉奎齡 《喜鵲登梅》流傳最廣的,則是鵲登梅枝報喜圖。齊白石《喜在眉梢》奉上國畫大師的報喜圖,希望大師筆下的喜鵲,能為賞畫的看官帶來幸運,帶來喜悅,願大家的生活天天有喜!謝稚柳《桃花喜鵲圖》田世光《喜鵲報春》孫其峰《報喜圖》大師們筆下的國畫喜鵲,以簡單凝練的構圖,在水墨濃淡中勾勒遒勁枝幹,轉折之間盡顯深厚筆力。
  • 凌寒獨自開的梅花,國畫大師的梅花千姿百態
    國畫中梅花作為很好的素材,被大師們繪畫在宣紙上。和蘭花、竹子、菊花一起稱為「四君子」,也與松樹、竹子一起被稱為「歲寒三友」。中華文化有謂「春蘭,夏荷,秋菊,冬梅」,梅花在冬季盛開,傲雪凌霜,中華民族崇尚這樣的精神。
  • 24位大師絕美國畫,養眼、淨心
    謝稚柳《荷花》謝稚柳《芙蓉竹石》謝稚柳 ,擅山水、花鳥、人物、走獸及書畫的鑑別 。早年多工筆細寫,晚年喜用落墨法,縱筆放浪,墨彩交融,呈現濃鬱浪漫的詩境。工書法,精鑑賞。在她的創作中,山水、花鳥、人物,各類題材都有涉及。她的作品以工筆和寫意相間,筆墨勁挺流暢,色彩明潔秀麗。吳青霞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鯉魚和蘆雁,這一方面源於她對這兩種動物發自內心的喜愛,另外也是她長期悉心觀察和對前人作品不斷揣摩的結果。她在創作中注重深入生活,因此在一些細節的描繪上,處理的更加嚴謹細膩而不失特色。
  • 5月10日 國畫大師張大千誕辰!
    1871年5月10日 普法戰爭結束,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 1899年5月10日 國畫大師張大千誕辰 國畫大師張大千誕辰 張大千是著名國畫大師,1899年5月10日出生,四川內江人。
  • 送別先生、2020卡塞爾文獻展策展方案、藝術遭破壞性修復、天上多...
    原創 江靜 雅昌藝術網 來自專輯藝術播報今天是6月28日,開啟一周藝術大事件和展覽推薦。在這一周,我們先後送走了藝術圈裡四位老前輩:畫家田鏞、攝影師李振盛、研究員萬庚育、書畫家陳佩秋。一代傳奇謝幕,新的新生力量正在成長起來。
  • 封面丨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紀念謝稚柳逝世20周年
    因為除記錄外,還要一些時間研究壁畫的藝術和其他問題,在莫高窟大部分的生活就是如此。」謝稚柳曾如此回憶自己「面壁苦坐」一年的生活。從1942年秋至1943年4月,謝稚柳和張大千在石窟窘迫的環境下進行考探。在張大千摹畫壁畫的同時,謝稚柳抱著嚴謹治學的態度,對四百多個敦煌石窟作了有系統的考究:測量每個洞窟和考究由北魏至宋時間壁畫所屬的年代。
  • 寄園師生藝文展 暨紀念謝稚柳先生誕辰110周年
    常報全媒體訊 「寄園師生藝文展——暨紀念謝稚柳先生誕辰110周年」於2020年4月28日在常州博物館一樓臨時展廳開展。此次展覽由常州博物館、常州市謝稚柳書畫研究會舉辦,謝伯子畫廊、錢家與寄園弟子家屬、江蘇滄海拍賣有限公司提供展覽支持,展期至6月20日。寄園,坐落在常州東門外白家橋北,西鄰劉國鈞先生開辦的大成二廠。
  • 往事|「一覽眾山小」印章背後的謝稚柳與吳子建
    「謝稚柳的書畫藝術,因其富收藏、精鑑定、能詩文,又勤於美術史論研究的多方面修養,而自成博大的風格氣象。」(陳鵬舉主編《海派五十家·謝稚柳》)謝稚柳,蔡斯民攝謝稚柳《一覽眾山小》山水冊頁謝稚柳先生對於書畫中的用印極為講究,七十年代以前,他的用印主要是由印壇巨擘方介堪和陳巨來先生所刻。方、陳二位均是趙叔孺先生的弟子。
  • 為了找到失蹤的情人,她與魔鬼做交易——讀《大師和瑪格麗特》
    蘇聯作家布爾加科夫的《大師和瑪格麗特》,在作者逝世26年之後才得以發表,一經問世便好評如潮、經久不衰。作家餘華:「在卡夫卡之後,布爾加科夫成為20世紀又一位現實的敵人,不同的是卡夫卡對現實的仇恨來源於自己的內心,而布爾加科夫則有切膚之痛,並且傷痕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