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正在公司廠房內忙碌。
福州日報記者 葉欣童 文/攝
昨日,記者走進位於福州城門的臺資企業福建大豐投資集團。作為第一批「跨越」海峽,赴福建投資的老牌臺企,2019年,大豐集團剛剛邁過在閩投資30周年的門檻,正以新姿態擁抱新時代。
「大豐集團秉承精緻、深耕、誠信、守法的企業文化,多年來始終專注於鞋業製造,並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回憶起大豐集團在閩成長的精彩歷程,福建大豐集團總經理、臺商陳長興充滿了感慨。福建省企業100強、中國進出口額最大500強、納稅大戶……大豐集團的一項項榮譽都訴說著集團在發展過程中的一步步跨越。
「近年來,隨著各項成本的上升,製造產業不斷升級。以製鞋、紡織服裝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向南亞和東南亞的市場外移,當地廉價的勞動力成本對大陸製造業的生產產生了一定的衝擊。」陳長興說,為了適應行業生存環境的改變,公司投入大量資金購置自動化設備、進行生產自動化改造,不斷提高生產技術創新能力,成功打造了多條自動化生產線,製鞋效率有了明顯提升,也帶動了當地製鞋技術、管理技術的提升。
陳長興說,為了更好地融入福州文化氛圍,在經營管理中,公司大量使用本地人才,徹底實行當地人才培養制度,從骨幹管理層到基層職工都直接聘請當地人擔任,更接地氣,更明白員工需要,做好上下溝通。
同時,為了保障職工福利,大豐集團在政府的支持下,在行業內以先行先試的態度率先為職工全員全額繳納五險一金,並陸續在企業內部開設2所幼兒園,解決員工孩子學前教育的難題,讓員工無後顧之憂。
「30年的時光,大豐不僅實現了自己的成長,同時也見證了福州日新月異的發展與變化。」陳長興告訴記者,公司落地福州時周圍是一半農田一半荒地,泥路縱橫,交通很不方便,而如今,取而代之的是八車道的馬路、成片的住宅、三環高架、馬路兩旁疏密有致的樹木,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陳長興表示,福州與臺灣一水相隔,地理位置優越,改革開放以來,逐漸形成了完整產業鏈,勞動力素質和熟練程度日趨完善。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公司感受到福州市政府對臺商、臺企的關懷,各項業務的辦理渠道更加通暢,對製造業的重視程度提升,同時,減稅降費讓企業獲益良多。
「多年來,大豐集團始終秉承『關懷社區,回饋社會』的理念。1991年公司成立大豐文化基金會。」陳長興說,自福建大豐文化基金會成立以來,共計向社會捐出8500多萬元,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被福州市政府授予「福州市熱心公益事業茉莉花」銀質獎。
「近年來,福州舉辦的『海交會』『海青節』等活動為兩岸交流構建了平臺,進一步促進了榕臺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這也是我們企業樂見其成的。」陳長興相信在此大環境下,公司能紮根福州,穩健發展,不斷創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