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堅持主動作為、先行先試,探索創新「三轉三治三提升」新模式,推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跑出「加速度」。
堅持政治引領,精心謀篇布局,創新驅動「理念、方式、動能」三個轉化。首先,治理理念從「單一管」到「多元治」轉化。積極引導社會組織、三方機構、專業人士、有影響力人物,成立專業機構,提供志願服務。積極探索政府機構和社區結對共建,鼓勵社區(村居)開展形式多樣的共建活動,構建群眾參與、協商自治的良好基礎。
其次,治理方式從「被動抓」到「主動創」轉化。聚焦平安建設,突出風險防控,化被動為主動。緊盯房地產、涉眾金融、交通運輸、涉軍涉企等熱點領域,常態開展矛盾糾紛大排查、大化解。匯聚重點系統數據信息,不斷提升預測預警各類風險能力和水平。
再次,治理動能從「廣角度」到「微治理」轉化。著眼小細節、小範圍,推動大治理、大平安,構建「社區+小區+樓棟+居民」治理架構,推動機關黨員100%到社區報到,讓基層社會人人參與、人人治理。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力量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資源下沉,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統籌施策,立體聯動發力,深度融合「德治、法治、自治」三個力量。平昌縣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榜樣示範、道德教化、民規約束和輿論引導等感召廣大民眾,凝聚強大社會正能量。今年,該縣開展道德大講堂3次,農民夜校開展道德講解30餘場;10月開始,全縣開展萬名幹部「訪民情、問民意、解民難、送溫暖」大走訪活動,凝聚人心,匯聚力量。
同時,該縣堅持法治思維、推進依法治理,落實縣、鎮、村(居)法律顧問制度,全縣393個村居實現法律顧問配備全覆蓋。加快公共法律服務中心規範化建設,持續開展「法律七進」,實施「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目前,實現公共法律服務三級平臺建設全覆蓋,開展法治宣傳30餘場次,提供公共法律服務80餘場1.2萬餘人次。
此外,平昌縣堅持黨建引領、雙向服務,構築基層治理「朋友圈」,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群眾自治組織。城市社區採取搭建居民自治、網格化服務、志願服務和物業服務「四方平臺」,探索建立「中心+平臺+工作站+N」模式精準服務管理特殊人群,社會治理延伸到每棟樓宇、每戶家庭,讓「微治理」釋放出大能量。目前,全縣共培育社會組織145個,妥善處理民生事項6582項,將村(居)打造成了問題化解的「終點站」。
堅持目標導向,擔當責任使命,努力實現「體系、能力、效果」三個提升。平昌縣堅持工作聯動、平安聯創,持續抓好三級綜治中心規範化建設,綜治中心設在鎮(街道)派出所,政法委員兼任綜治中心主任,派出所長、司法所長兼任副主任,統籌基層「兩所一庭一室一中心」等力量,配齊配強網格員,實現「一村一名專職網格員」。目前,該縣三級綜治中心實現全覆蓋,專職網格員配備達到90%以上。
該縣堅持聯動共建、問題共治,將維穩平臺、網格化平臺、多元化調解平臺進行信息互通、數據共享,實現了「設施聯通、網絡暢通、數據融通」,不斷提升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強化政法隊伍建設,全面選優配強鎮(街道)政法委員,推進「1+3+N」模式建設「楓橋式」派出所,規範化建設司法所,「網際網路+」模式建設基層法庭。
另外,平昌縣堅持源頭治理、協同治理,堅決維護社會安全穩定,推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深入推進「訴源治理」,聘請15個重點領域專業調解人才和「兩代表一委員」、退休幹部,設立調解專家庫,成立專業調解組織,積極參與第三方調解。持續推進平安單位以及「六無」村(社區)建設,以更加突出的基層社會治理成效,加快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平昌。(記者黎志飛□高友勝 萬星明)
【來源:民主與法制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