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時代 — 西藏的西藏「阿里」

2021-02-25 地緣看世界
我們一直說山、水相連,既然有了瑪旁雍錯這個聖湖,它的邊上也應該還有一座聖山與之匹配了。當然,象青藏高原這樣的海拔,以及瑪旁雍錯緊鄰岡底斯、喜馬拉雅兩大山脈的位置,想在目力所及範圍內找一座山峰實在是太容易的一件事。只不過要想最終當選,總是得有些過人之處的。象瑪旁雍錯能夠脫穎而出,很大程度是因為它是個難得一見的淡水湖一樣。  最終成為聖山的,是瑪旁雍錯西北部的一座叫作「岡仁波齊」的山峰。岡仁波齊峰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有賴於它那奇特的外形。用武俠小說裡的一句形容就是「骨骼清奇」。這個讓人過目不忘的外形,簡單點說就是一個天然的類金字塔狀。只是藏民沒見過金字塔,在他們眼裡,這座山峰象一個「石磨的把手」。不管象什麼,這樣頗有幾何感的外形,總是容易有識別度的。  岡仁波其峰的金字塔外形,也為朝聖者帶來的技術上的便利。他們可以通過圍繞這座聖山的舉動(轉山)來淨化自己的心靈。對於我們來說,並不會去關注這些轉山、轉湖的路線。我們所關注的,是以岡仁小波其峰——瑪旁雍錯為軸心的區域,到底有什麼地緣價值。  相信知道瑪旁雍錯、岡仁波其峰的朋友,一定也知道四條與之緊密相連的河流:獅泉河(森格藏布)、象泉河(朗欽藏布)、馬泉河(當卻藏布)、孔雀河(馬甲藏布)。這四條河流我們並不陌生,它們正是我們之前所列出的,源頭指向瑪旁雍錯:印度河、薩特萊傑河、卡爾納利河、雅魯藏布江在阿里高原的部分(獅、象、孔三條河的地理邊界,大致在國境線附近。馬泉河谷則相當於仲巴縣境的雅魯藏布江河谷)。  當我們把視線停留在包括獅泉河、象泉河、孔雀河、馬泉河在內的這段東西縱深700公裡出頭的谷地時(岡——瑪軸線正是它的中心線)。就會發現岡底斯山脈西段與喜馬拉雅山脈之間這段低地,南北縱深明顯要比日喀則、拉薩所在東段地區更寬。如果地緣潛力僅僅考量的是低地面積,那麼整個西藏地區甚至藏區的地緣中心,應該更有機會出現在這四條動物前綴的河流邊上。然而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地勢僅僅是人口聚落所需考慮的一個因素。最起碼有一個因素,要比地勢問題更容易影響到人類生存,那就是氣候。  海拔、緯度、季風的影響,都是影響氣候的重要原因。悲劇的是,相比雅魯藏布江中遊地區,阿里高原的河谷低地最多只能說是在緯度上,與之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至於後兩個因素,卻是沒有半點優勢的。首先來看海拔,單從阿里高原是包括雅魯藏布江在內的,四大河流的源頭之地,大家也能判斷出它河谷低地的海拔,要高於那些河流的中下遊地區。比較雅魯藏布江上遊的仲巴縣城,與中遊的拉薩市,我們會發現這個海拔差距高達1000米(前者4772米,後者3650米)。這樣的海拔差,已經足以對兩地的氣候造成重大影響了。  儘管阿里高原有四條河流分別通往印度洋中的阿拉伯灣、孟加拉灣。但鑑於喜馬拉雅山的阻隔,以及自身的海拔因素,印度洋的季風(特別是從雅魯藏布江峽谷上溯而來的季風),在滋潤了中遊河谷之後,已經很難再為這片高原帶來多少降水了。既然在那些相對下遊地區,年均降雨量至多也只有100多毫米。  高寒、少雨,這樣的氣候條件使得阿里地區無法開展大規模的農業活動。依靠那些在乾旱地區頑強生存的草本植物進行蓄牧生產,才是生活在此地的土著,最為現實的選擇。在青藏高原這樣一個農牧混合的地緣板塊,農業板塊在人口潛力上的比較優勢是非常毋庸置疑的。即使不包括拉薩在內,山南地區+日喀則地區的人口,也已經達到百萬。而同時期的阿里地區,則只有不到8萬人。  雖然在人類的歷史上,遊牧民族憑藉強大的機動性,以及兵民一體的生活方式,對人口數量佔據絕對優勢的農耕民族,造成了巨大壓力。但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最終的勝利者還是人口佔優的一方。尤其是在進入工業社會之後,遊牧民族已經完全沒有了逆襲的可能性。也正是基於這一點,阿里地區目前在整個藏區地緣板結構的劃分中,通常只是作為衛藏的附屬部分。而不是一個能夠與安多、康巴平級的板塊。  儘管阿里板塊如今已經沒落了,但在整個青藏高原的歷史中,阿里板塊卻曾經有著非常輝煌的歷史。在康巴、安多地區還處在羌系民族的覆蓋下,雅魯藏布江中遊河谷還未曾崛起的時候,憑藉特殊的地緣位置,阿里板塊成為了青藏高原中最先崛起的板塊。  今天我們看到的藏民族,成型於吐蕃王朝。而日喀則——拉薩一線的雅魯藏布江中遊河谷,成為整個青藏高原的地緣中心,也正是起於這個這個高原王朝。在此之前,青藏高原內部的諸板塊,是被不同的族群所覆蓋,並沒有形成統一的民族意識。能夠成為吐蕃人直接對手的,是與之山水相連,立足於阿里高原的「象雄王朝」。  在阿里高原的歷史標籤中,與象雄同級別的標籤還不古格、笨教兩個政治、宗教標籤。很多時候,大家容易混淆象雄與古格兩個王朝。簡單點說,象雄王朝是一個早於吐蕃建立,並在吐蕃王朝建立初期與之競爭的王朝;而古格王朝則是強大的吐蕃王朝分裂後,由吐蕃王室後裔在象雄故地上建立一個王國。至於苯教,則是由象雄人所信仰的,被認為是藏傳佛教傳入之前,覆蓋今日西藏地區的土著宗教。  按苯教信仰者的說法,這是一個延續了一萬八千年歷史,從中亞傳播而來的古老宗教。對於這個年限,我們大可持懷疑態度。不過苯教的起源時間,早於現在存在於喜馬拉雅山南北兩麓的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以及同樣勢衰的耆那教卻是可以肯定的。也正因為如此,這個古老的宗教,才能最先搶佔阿里高原這個制高點,並由此向青藏高原擴散。  關於本教的教義究竟如何,並不是我們所要討論的。總得來說,這是一個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並且其實的很多元素,都在藏傳佛教中得到保留。我們所關心的,是為什麼阿里高原有機會最先擁有相對先進的意識形態,並領先條件更好的雅魯藏布江中遊河谷地帶建立王朝。這一點,其實從阿里高原的地緣位置上,就可以找到答案。  以地緣位置來說,阿里高原是青藏高原中,最靠近中亞和印度河平原的板塊。獅泉河指向的印度河幹流河谷;以及在南亞次大陸匯入印度河中遊的,象泉河指向的薩特萊傑河,相當於連接阿里高原與中亞和南亞印度河平原的天然通道。這也意味著,在恆河流域尚未得到充分開發時,青藏高原南部與包括印度河流域在內的,文明領先地區之間的溝通,都是經由阿里高原中轉來完成的。而在這種中轉過程中,阿里高原遊牧部落所具有的機動性,也正好可以服務於商業、文化交流活動中。  文明傳播的橋頭堡位置(之於青藏高原),使得阿里高原能夠在經濟和意識形態上,能夠先發於地理、氣候條件更好的雅魯藏布江中遊河谷地區。這種因地緣位置而興起的案例,在我們以前的案例中也比比皆是。藉助交通樞紐位置興起的部族,原始屬性既有農業屬性,也有遊牧屬性的。即使是遊牧屬性的王國,如果希望長期、穩定的通過控制商路而獲取利益的話,也會部分選擇合適的地點構築堡壘定居,甚至因此而嘗試轉型農業。至於最終成功與否,就要看土地的氣候、環境是否適合了。從這點來說,阿里高原並不具備完全轉型的條件。雖然象雄王朝在一些定居點附近,也會有一些灌溉農業存在。但總的來說,這還是一個以牧為主的國家。在象雄王朝勢衰的時候,他們所放牧的牲畜也經常成為周邊王國所劫掠的對象。  當南亞次大陸的文明中心,隨著雅利安人的擴散,而逐漸由印度河流域東移至恆河流域時。與恆河流域隔喜馬拉雅山相望的雅魯藏布江中遊河谷,終於迎來了自己的春天。對接文明中心的任務,也因此由阿里高原轉向雅魯藏布江中遊河谷地帶。更為重要的是,在亞洲另一個文明中心:東亞的交流中,位置靠東的雅魯藏布江中遊地區,也同樣顯現出了優勢。這一點,在吐蕃王朝的興起過程中,表現的十分明顯。當象雄人決定要阿里高原駐牧,並依靠這個板塊在地緣位置上的優勢,幫助自己從部落時代上升至「國家」時代時,也意味著阿里高原中的一些亞板塊,將會是這種改變的基礎。根據「水是生命之源」這個原則,阿里高原神聖的四條河谷,勢必成為象雄王國地緣中心最為有利的競爭者。  由於年降水量均不到200毫米,阿里高原四條相對條件最好的河谷,在氣候上也屬於「溫帶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這樣的降水量意味著,我們甚至無法在這一地區看到印象中一望無際的草原。然而這樣的降雨量,並不代表雨水就不重要了。相反,你越能多從海洋獲得一些暖溼氣流,就越有機會壓倒競爭對手,成為人類的選擇(氣流帶來的不僅是降雨,還有溫度)  我們先來看看馬泉河,目前在這條雅魯藏布江源頭地帶所設立的行政區叫做「仲巴縣」。如果以與印度洋季風的距離來看,仲巴縣並無優勢。所以這個日喀則地區最西部的縣,直到今天仍然是一個以牧業經濟為主的行政區。從位置上看,馬泉河谷很明顯是一個在板塊劃分上有雙重屬性的板塊(即可歸入阿里板塊,也可視為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帶的一部分),在地緣上也會成為東西兩大勢力爭奪的焦點。這一屬性在仲巴縣的行政變遷上也得到了驗證。  以馬泉河谷的地理環境來看,它更應該在地緣板塊劃分中,被歸入阿里板塊。事實上,無論是在象雄、古格時期,還是紅色政權入主西藏之前。雅魯藏布江的源頭也的確都是被視為阿里板塊的一部分,並因此而成為苯教覆蓋區。然而在那些習慣於分水嶺原則的現代政治家看來,板塊的整體安全會更更為重要。那些生活在邊緣地區的族群到底是什麼想法,本身的地緣屬性又是否下同流域其它族群相似並不在考慮範圍內。比如基於這個原則,生活在帕米爾高原之上的「高山塔吉克人」,就被分別劃入了中國、塔吉克斯坦,乃至阿富汗境內。仲巴縣的情況也是如此, 1962年之後,原屬阿里管轄的仲巴縣成為了後藏日喀則地區的一部分。儘管這種看法看似提高了仲巴縣的政治地位(畢竟日喀則是青藏高原中心板塊的一部分)。但對於風俗、語言與其它三條河谷地區一致當地居民來說,這種變化卻需要一個痛苦的適應過程。  其實作為阿里板塊的邊緣亞板塊,馬泉河谷被政治上佔據主導地區的衛藏所吸收,幾乎是無法避免的趨勢。就象中央之國的核心省份,現在也已經順著河谷,將行政線劃上了青藏高原一樣(尤其是四川省)。單從位置來看,這樣的邊緣地區,也很難成為所屬板塊的核心地區。阿里板塊要想成為與衛藏地區相抗衡的板塊,還必須在其它三條河谷中挖掘潛力。  既然馬泉河谷在氣候和位置上都不太可能成為阿里地區的核心板塊,那麼其它條河谷當中,誰又能夠在綜合指數上佔據優勢呢?我們先來看看與馬泉河緊鄰的,位於其西南方位的孔雀河。如果說馬泉河與印度洋季風的距離過遠,是影響它地緣潛力的最大問題所在,那麼孔雀河在這個問題上可以說是四條河谷當中最具優勢的了。  從地理結構上看,藏語名「馬甲藏布」的孔雀河是最有可能,真正與瑪旁雍錯相連的河流的。不過,如果當初的地質運動在這個區域稍微作出點變化。最有可能成為孔雀河源頭的,應該會是鬼湖拉昂錯。要是這樣的話,拉昂錯也就能夠成為一個淡水屬性的吞吐湖,並與瑪旁雍錯同享「聖湖」的光環了。雖然沒有與聖湖相連,是孔雀河與拉昂錯共同的遺憾。但就孔雀河谷來說,來自印度洋方向的影響,才是它真正能夠成為阿里高原內部重要板塊的原因所在。  以詩人的視角來看,阿里高原之所以被視為「世界屋脊的屋脊」、「西藏的西藏」,是因為四條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北麓的河流,不甘心被封閉在高原之上成為一條內流河,而選擇了繞過、穿越喜馬拉雅山脈,奔向了海洋。相比選擇繞道的雅魯藏布江、印度河,孔雀河所指向的「卡爾納利河」,穿越喜馬拉雅山的路程,算是最接近於直線的距離。僅僅在喜馬拉雅山脊線以北穿行了100公裡出頭,它就找到了一個天然缺口,進入到了喜馬拉雅山南坡。在縱穿尼泊爾西部地區之後,匯入了恆河平原,成為了恆河左岸的一條支流。  以此來看,孔雀河谷實際相當於喜馬拉雅山脈北坡中的一個山間盆地。或者說處於喜馬拉雅山脈內部,一條西北——東南走向斷裂帶的北部。今天建制於此的行政區叫做「普蘭縣」,我們也因此可以將這個狹長山間盆地叫做「普蘭盆地」。基於這種地理結構上的特別性,普蘭盆地與成為了阿里地區與恆河平面進行直接溝通的交通樞紐地區(這樣的結構,非常類似於亞東谷地,整體象是西藏地區切入喜馬拉雅山脈腹地的一個突出部)。  進行這樣交流的天然通道,無疑是穿越今天尼泊爾西境的孔雀河——卡爾納利河谷,然而從地緣政治角度看,印度教徒更希望擁有一條直接通往普蘭盆地,並快速接近聖湖、聖山的通道。所謂路是人走出來的,儘管這樣做需要在卡爾納利河右岸的幾條支流中轉換,但對於朝聖者來說這點困難又算得了什麼呢(更何況以今天的技術而言,架橋鋪路已經不存在技術障礙了)。問題在於,印度想直接擁有對接普蘭盆地的願望,也使得印度、尼泊爾兩國在普蘭盆地西南部,出現了一塊爭議區。如果仔細觀察地圖,我們會發現在尼泊爾的西北邊境,中、印、尼三國交界的這個點上,有一塊向尼泊爾方向陷入的,面積75平方公裡的區域,是用虛線標註的。這塊叫做「卡拉帕尼」土地,正是印、尼兩國最重要的領土爭議地區。  對於印度來說,卡拉帕尼意味著通往瑪旁雍錯的朝聖通道。當然,這並不是說從更西邊的點上,就一定不能翻越分水線進入孔雀河谷了。只是當你有能力,控制最佳入口時,為什麼不這樣做呢?(這個突出部翻越分水線的難度最低)。實際上,回顧歷史來看印度這樣做其實已經有些得寸進尺了。在古典時期,那些習慣了熱帶平原環境的印度君主們,本身並沒有欲望和能力,去控制在包括喜馬拉雅山南坡山地在內的,那些次大陸邊緣山地的。印度今天之所以能夠在這些山地中存在,並與相關國家發生領土爭議,有賴於當年英屬印度的身份。  今天印度在克什米爾和藏南為兩片山地的利益訴求,都是源於這種地緣背景。從這個角度說,英國人算是為印度做了件「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好事。只不過,被這一「好事」損害利益的,並不僅僅是巴、中兩國。以受損領土面積來看,尼泊爾所受的傷害要大的多。今天中印兩國之所以在克什米爾與尼泊爾之間,存在所謂「中段爭議區」,是因為在19世紀初,戰敗於英國人的尼泊爾王國,被迫將薩特萊傑河(象泉河下流)以東的大片喜馬拉雅山脈南坡山地,割讓給印度的原因(當然是「英屬印度」了)。  對於英國來說,這樣做可以保證恆河流域的上遊部分,完全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如果不是廓爾喀戰士英勇善戰的話,相信英國人一定還會想辦法依照分水嶺原則,讓流域上屬於「恆河中遊左岸集水區」的尼泊爾成為英屬英國的一部分。這些給大英帝國留下深刻印象的山地軍人,甚至直接影響到了英國陸軍的建制體系。直接今天,定期從尼泊爾境內徵召「廓爾喀僱傭兵」,並派之執行最為艱險的海外軍事任務,仍然是英軍的重要傳統。基於經濟原因,尼泊爾自己通常只能得到三流的廓爾喀戰士了(二流的會被印度挑走)。  好了,回到我們最為關注的孔雀河谷的話題上來。孔雀河谷開口向南,地勢相對較低(3700米,與拉薩海拔相當),且直線對接南亞次大陸的地理優勢,使得河谷本身成為了阿里板塊之中,難得一見的氣候溼潤地區。這種情況,在之前我們解讀過的,正對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林芝地區也出現過。普蘭、林芝兩個行政區,也因此都得到了「小江南」的美譽(後者名氣要大的多,是「西藏小江南」;前者是「阿里小江南」)。  既然被形容為「江南」,那麼孔雀河谷當中的低地,自然也就是阿里板塊最具農業開發潛力的板塊了。事實也的確如此,雖然普蘭縣所擁有的耕地數量還不及當年四川盆地「大地主」劉文彩一家所有的土地(劉家有12000畝土地)。但那11000多畝耕地中所出產的糧油,已經佔據了整個阿里地區總產量60%的份額。由此可見普蘭盆地在阿里經濟結構中的重要性。  基於普蘭盆地的地緣位置以及農業潛力,這個板塊無疑也成為了象雄、吐蕃、古格,乃至後來西藏地方政府勢在必得的邊緣板塊。問題是,這並不代表孔雀河谷就一定會成為整個阿里地區的地緣政治中心。至於為什麼,我們明天再接著解讀。

近期章節的高清附圖  

1、雅魯藏布江河谷地緣結構圖
  http://yu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3205657477&uk=268777676&third=0
  2、克什米爾及其周邊地區地緣結構圖
  http://yu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2632338504&uk=268777676&third=0
  3、青藏高原地緣結構圖
  http://yu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2614625268&uk=268777676&third=0
  4、漢.西域地緣結構圖(南疆部分)
  http://yu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2605142044&uk=268777676&third=0
  5、蔥嶺地緣結構圖
  http://yu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782465858&uk=268777676&third=0
  6、疏勒地緣位置示意圖
  http://yu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2648497944&uk=268777676&third=0

相關焦點

  • 西藏阿里,才是真正的西藏
    那今天小編要告訴你,西藏其實還有一條天路,比川藏線更美更壯觀,比獨庫公路更險更獨特。它就是阿里大環線西藏的美,是看不完也看不夠的如果非要說西藏哪條自駕線最美那必定是阿里大環線阿里大環線又稱為西藏大北線沿途可以看到許多震撼人心的絕美風景布達拉宮▽
  • 這是西藏阿里!
    經常在想:阿里到底是個怎樣的存在?為什麼在西藏眾多地區中脫穎而出?為什麼被稱為西藏的西藏?為什麼說阿里是信仰之巔?位置: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札達土林-上帝的傑作位置: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境內 阿里暗夜公園亞洲最佳天文觀測點   「阿里的荒山上寸草不生,可是對空間與天文觀測來說卻是最肥沃的土壤,因為距離浩瀚星河實在太近了。」
  • 藏北高原,西藏的阿里!
    即使在西藏已經淪為全世界的旅遊勝地的現在,這一切卻依舊是守口如瓶不能說的秘密。只是這一切神秘的發源都指向了藏北高原——阿里地區。阿里地區位於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核心地帶,這裡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之一,這裡被稱為「西藏的西藏」,「世界屋脊的屋脊」。這裡是擁有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脈的「萬山之祖」。
  • 西藏阿里, 不得不去
    阿里,「西藏的西藏」,遙遠之後的遙遠
  • 西藏阿里,夢中天堂
    那裡就是「萬山之祖,百川之源」——西藏阿里,它從來都是勇者才敢挑戰的徵程,不是所用人都有機會看到這條路上最恢宏的風景。如果說西藏是世界的屋脊,那阿里就是屋脊上的屋脊。這裡有世界級神山——岡仁波齊阿里是西藏的西藏,它在遙遠的的天邊,也在靈魂的近處。阿里的旅行線路主要有南線和北線兩條,另外,從新疆出發的話,走新藏線,也會經過阿里。阿里南線
  • 西藏阿里 革吉縣
    走向神聖的阿里高原中國西藏的西部,有一塊號稱「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遼闊高原,它的海拔高度達4400米,總面積約佔西藏的三分之一,但是,這裡的人口密度,卻僅僅為每平方公裡0.16人,境內縱橫分布著上千公裡的「無人區」,成為本來就充滿著神秘感的西藏高原上最富有吸引力的一方秘境
  • 走進「世界屋脊的屋脊」西藏阿里(圖)
    這是12月4日在西藏阿里地區普蘭縣境內拍攝的瑪旁雍錯風光(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阿里地區位於西藏自治區西部,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稱。這裡群山巍峨、河流縱橫、湖泊密布,處處皆景。
  • 夢回阿里——西藏的西藏
    西藏,對於壹壹來說是一個神聖而神秘的地方,一直都想和最好的閨蜜或一生摯愛一同前往。想了很多年,等了很多年,終究還是壹壹獨自出發。沒有攻略,沒有太多的準備,拖著行李箱,帶著對西藏、對阿里的一知半解便開始了夢中的阿里行。
  • 西藏阿里為什麼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
    (關注微信公眾號「水經注GIS」,回復「微圖」獲取軟體查看衛星地圖)坐落於這片神奇的土地之上的西藏完美呈現了青藏高原的自然奇蹟,無論是這裡壯闊的神山聖湖還是氛圍神聖的殿宇寺廟,都時時刻刻的向我們傳遞著專屬於西藏那無與倫比的魅力~然而,就是在這麼神奇的土地之上,竟然有一處地方被人們認定為是"世界屋脊的屋脊",這個地方就是西藏阿里地區。
  • 西藏以西是阿里,阿里全攻略
    都說西藏往西,才是真正的西藏,往西就是「藏西秘境,天上阿里」。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天邊阿里」的守護者——西藏阿里機場...
    阿里昆莎機場(一) 攝影:許雅雯阿里昆莎機場(二) 攝影:許雅雯阿里昆莎機場(三) 攝影:許雅雯國際在線報導(記者羅來安、許雅雯):西藏阿里平均海拔4500米,有「世界屋脊上的屋脊」之稱,而坐落於此的阿里昆莎機場則是世界海拔第四高的機場。
  • 西藏阿里,濃縮了雪域高原最極致的風光!
    加入我們的隊伍 最美風景永遠在路上 回歸旅行本質 |西藏| |新疆| |川西| |寮國| |泰國| 額濟納| 西藏,有著中國最極致的風光 而阿里,有著西藏最極致的風景
  • 遙遠的別離:森巴人對西藏的入侵!
    作為戰爭的發起方,英屬印度政府、錫克帝國、查謨土邦(藏語稱森巴人),雖各懷心腹事,但至少在擴張問題上保持一致。而作為被動接受戰爭的一方,清朝、西藏地方政權、拉達克則乾脆處於互相推諉、麻木不仁的狀態。他開始籌劃一個疆域囊括阿里、葉爾羌(新疆南疆地區)的龐大帝國。谷郎森對阿里和葉爾羌的垂涎,首先就源於徵服得過於順利,老話說「沒挨過板兒磚的腦袋,永遠不知道回頭」。
  • 越西越西藏,天上阿里,此生必去「阿里環線」
    越西越西藏,天上阿里,此生必去「阿里環線」
  • 西藏阿里:與時間賽跑 點亮世界屋脊
    1月3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晚間新聞節目播發年終特稿「我與祖國一起前行」,以「西藏阿里:與時間賽跑點亮世界屋脊」為題介紹了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並對其突破生命禁區、挑戰生存極限的的施工過程進行了重點報導。
  • 阿里,西藏往西朝聖神山,仰望星空
    阿里,位於西藏的西部北接新疆、青海,東為那曲西南分別與印度和尼泊爾接壤阿里地區平均海拔4500
  • 西藏阿里,離天堂最近的地方
    如果說西藏是「世界的屋脊」,那麼阿里則是「屋脊上的屋脊」。這裡離天很近,雲層很低;這裡大地遼闊,雪山延綿,湖泊空靈;走進阿里,仿佛時光到流100萬年,就像進入史前混沌未開的世界。攜一縷晨風,採一束陽光,飄在阿里的感覺是多麼美好,雖然遠離故鄉,心卻回到了雪域天堂。看了這幾張照片,是不是已經迷醉?是的,這裡就是西藏阿里!阿里以它的「七宗最」雄立於西藏西部,那些最極限的美譽都給了它:最西藏、最高原、最神聖、最壯觀、最星空、最野性、最挑戰。下面這22個阿里最美觀景點,能帶給你全部的體驗。
  • 西藏​阿里地區旅遊景區風景點攻略介紹
    西藏阿里東嘎石窟遺址位於西藏西部阿里地區札達縣城以北30餘公裡的東噶村,海拔為4100米左右。西藏古格時代的宗教藝術遺存較多。它位於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札達縣所在地託林鎮,距離阿里地區所在地獅泉河鎮250公裡左右,是著名的佛教古寺。它由古格王子意西沃於11世紀初創建。「託林」意譯為飛翔,有著近千年的歷史。託林寺原本規模較大,有3座大殿、10座……[詳細]
  • 無阿里,不西藏,果然名不虛傳
    很多人說,無阿里不西藏,這話想來是不假的初初聽到阿里,還是在一首歌裡,而且,此阿里,非彼阿里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阿里山的少年狀如山……歌聲美好清澈,卻是臺灣阿里山鄒族原住民,在臺灣遊玩,可以在阿里山上的鄒族文化部落裡看到阿里山的姑娘跟少年而西藏的阿里,是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脈等山脈相聚的地方,被稱之為
  • 西藏民航人的故事:天邊的阿里,有她守護
    德慶旺姆在機場醫務室接受記者採訪(攝影:羅來安)  德慶旺姆是西藏阿里昆莎機場醫務室的一名醫生。2011年,她從石家莊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畢業,同年申請來到海拔4000多米的阿里機場工作。  阿里地區高寒缺氧,醫療條件差,人們一旦突發疾病,很難得到及時治療,因而過去曾有個說法,「在阿里得了病只有等死」。2010年阿里昆莎機場的通航徹底改變了這一狀況。  德慶旺姆說,航線開通以前,得了重疾的病人只能開車七八天去拉薩,而如今,坐飛機只用兩三個小時左右。及時高效的航空運輸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阿里航線也被當地人稱讚為連接天邊和內地的「空中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