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同時也是嶺南文化的中心和發祥地。但很多朋友都認為廣州是一個文化沙漠,年輕人更多地認識外來文化,卻難尋找這座城的文藝氣息。其實廣州保留了許多說不完道不盡的風俗人情,它體現在建築、飲食、商貿、語言等各個方面。
廣州不僅有珠江新城現代化建築,還有很多保留完好的古建築,這才突顯出廣州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特色。
廣州一德路聖心大教堂
最近幾年到國外旅行的機會比較多,每到一個國家必定會到當地教堂參觀。看到建造的如此美輪美奐的大教堂,真是令人讚嘆不已!但是,值得炫耀的是廣州也有一座保存完好可與歐洲教堂媲美的教堂-聖心大教堂。
一德路的前世今生
「石室」聖心大教堂所在之地,是一條具有上千年歷史的古老街道,宋朝起就已被稱為「賣麻街」,東臨「百米巷」,西至「玉子巷」,北靠大新街,包括十八鋪、十三行都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源地。從清初至鹹豐十年(1860年),這裡曾是設在廣州外城賣麻街上的兩廣總督府。
一德路上曾有兩廣總督的府邸,作為清廷封疆大臣的駐地,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遭到英法聯軍的炮擊,之後法國人在原址修建了聖心大教堂,今人習慣稱之為石室,它是中國最大的哥德式教堂,據說仿巴黎聖母院設計。在隨後拆城牆新闢的一德路上,誕生了廣州最具規模的專業街。直到今天,一德路的玩具、乾果、海鮮以及工藝品年銷售25億元,銷售量佔廣州的七成。
現在的一德路
一德路誕生的歷史並不算長,可以追溯到八十多年前的民國時期,由於擴城拆除古城牆,自東向西拆出一條路,這便是今天一德路的前身。
廣州聖心大教堂(石室)
一德路有兩個值得介紹的招牌,這裡作為廣州赫赫有名的商業街,年銷售25億元的玩具精品和海鮮乾果,佔廣州全市場;另一處則是一德路上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聖心大教堂。
百餘年來,這一帶一直是比較繁華的商業地帶,但「石室」可謂「旺中之靜」,是繁華鬧市之中的一片「淨土」。
法國設計,中國監工,歷時25年建成
廣州聖心大教堂於1863年6月18日聖心瞻禮日正式舉行奠基典禮,故命名聖心大教堂。歷時25年始建成,是天主教廣州教區最宏偉、最具有特色的一間大教堂。石室聖心大教堂由法國設計師設計,中國工匠建造而成。
作為廣州首批「海上絲綢之路」主題景點之一,聖心大教堂不僅是信徒們安放信仰之地,也吸引了不少遊客一觀其容。其哥德式的建築風格,實際上結合了中國建築技術,歷經百年,見證了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歷史。如今它成為著名的攝影勝地之一,在不同光線不同角度下,變幻出不同身姿,待人傾聽歷久彌新的故事。
據史料記載,建築教堂的石料當年是從香港九龍等處山上採運來的。石室奠基時,明稽章主教分別從耶路撒冷和羅馬運來1公斤的泥土埋於基石下,其意義深遠:教堂前東側刻有拉丁文「Jerusalem 1863」即「耶路撒冷1863」,西側刻有「Roma 1863」即「羅馬1863」字樣,象徵著天主教源於東方亞洲的耶路撒冷,發展於西方歐洲的羅馬。
當年石室由法國兩位極有才華的建築設計師Vonutrin和Humbert設計,中國廣東揭西客家人蔡孝工匠監督建造。石室所用石塊,數以十萬計,有的石塊重量超過1000斤。對所有石料從打磨到砌建,蔡孝都親自驗查。根據維修工程的文物專家鑑定,認為蔡孝用了嶺南傳統建築的桐油灰漿作為石頭之間的粘縫劑,用糯米灰漿來砌磚,不但穩固而且節約成本;穹隆頂部,一部分石塊當中鑿穿雙孔,用鐵枝貫穿起來砌結,使建築物更為牢固。
建造石室聖心大教堂的石匠基本上是華人,當時華人與歐洲人的建築思維很不一樣。蔡孝當時也只是一個年輕人,鑑於中國的氣候跟歐洲的氣候不盡相同,所以要打造這個大的工程必須融合中國的建築技術。對於他提出的糯米粘固方法,法國人開始不以為然,後來一試覺得效果不錯,就採用了這個方法,而蔡孝則跟隨法國工程師建造石室長達20年。
石室聖心大教堂屬於典型「哥德式」建築風格,外形挺拔巍峨高聳,堂內空間深遠,弧形尖拱跌宕有序,巨大的石柱雄健有力,最引人注目的是教堂正面那一對對稱巍峨高聳的雙尖石塔,八角形錐體、空心,高插雲霄,西側原來的機械大時鐘毀於文革紅衛兵之手;現在看到的教堂裡的機械大時鐘,可以說是「中國第一鍾」,因為在中國鐘錶史上第一次製造如此大型的大時鐘。
室內莊嚴而華貴的裝修風格
走進教堂,左右各有10根巨型石柱支撐交叉、急劇上升的尖拱,使整個教堂內部保留著和外觀一致的向上的升騰感覺。堂頂中間最高,兩側稍低,呈現起伏的態勢。從大門向祭壇方向,由於石柱的排列和堂頂的尖拱結構,整個大堂有一種向上和向前延伸的感覺,渲染出莊重的宗教氣氛。
石室中正面、東面、西面各有直徑7米的圓形玫瑰花窗,用深紅、深藍、紫黃等玻璃鑲嵌。窗花心為一小十字,共有放射花瓣24瓣,花瓣之間頂尖上有12個小圓,圓之間又有12個小十字,組成一朵玫瑰圖案。正面大門上面和四周牆壁分布的花窗欞,都是合掌式,彩色玻璃窗歷經百年,多有損壞,多用國產的藍綠色玻璃修補。而在當時,這些玻璃窗上所繪的是聖經故事。
教堂玻璃
石室花式窗欞做工精美,直徑7米的大玫瑰花窗色彩斑斕、五彩繽紛,使堂內外氣氛既莊嚴神聖又清幽雅致、沁人心脾,更使朝聖者舉心向上之心油然而生。
教堂玻璃大部分已經在戰爭中被震毀,依然有少許法國製造的紅、黃、藍、綠彩色玻璃倖存,陽光透過繪有宗教人物的彩窗射進拱形大廳,將斑駁各異的色彩撒向地面,頓覺肅穆而又神秘。
石室的平面為拉丁十字形平面。在遠古時代,「十」字在世界各地都是太陽和火的象徵,也即光明的象徵;後成為基督教的標誌。石室的平面採用拉丁十字形,但兩翼突出較少,這是法國教堂常見的平面形制,與英國教堂平面的兩翼突出很長有顯著區別。
聖心大教堂幾經修葺,新顏美而不失莊嚴,吸引了絡繹不絕的遊客。其極具代表性的哥德式建築,更是攝影師們鏡頭下的寵兒,在不同的光線和角度下,變幻出不同的身姿。
曾經「石室」多災多難
此前石室經歷多次破壞,也進行過多次修葺。在抗日戰爭期間,由於敵機碰撞塔尖避雷針,在大教堂附近墜毀,教堂的拿破崙時期彩色玻璃被震碎。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大教堂被嚴重破壞,彩色玻璃、花窗全部被打碎,一度變身垃圾處理場。
20世紀80年代初,聖心大教堂進行過一次修繕,宗教活動得以恢復。
2004年7月,石室迎來最完整的一次大修繕。其時,該教堂封閉逾兩年,耗資近2000萬元。不僅花窗換上了從菲律賓定製的98塊特殊玻璃,機械大鐘也被重新安裝並準點發出鐘聲;同時,教堂上下層屋頂和雙塔樓混凝土翻新,內外石牆全面清洗,照明系統全部翻新,大教堂重現昔日光彩。
如今「石室」展露千姿百態
如今,當我們再次凝視聖心大教堂時,世界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座高聳瑰麗的建築,也已經成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真實地記錄著中國近代跌宕起伏的歷史和百餘年來滄桑變化。
經歷了2004年~2006年的大修繕,「石室」已經煥然一新。
廣州俗語
一德路是廣州一條重要的街道,而廣州人以含有數目字「一」至「十」的地名串成的順口溜,便是以「一德路」開始。
即一德路,二沙頭,三元裡,四牌樓,五仙觀,六榕路,七株榕,八旗二馬路,九曲巷,第十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