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某電信營業廳工作人員向AI財經社表示,靚號「不好申請」,由於部分號段較為稀缺,需要去大的號池查詢是否有號,還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申請等待期。
文 | AI財經社 姜弋
編 | 華記
「號碼本無價,購買者自衡」,這或許是靚號生意的最真實寫照。超過19萬元的買號費用、動輒數百元的保底消費,便發生在圍繞手機靚號而生的生意場內。
本周,一則19萬買回自己靚號的消息引起了外界關注,多家媒體報導稱,陝西寶雞一男子手機靚號欠費被銷號,當地中國聯通營業廳告知要消費19.2萬元才能重新找回。
萬元買靚號
用戶從三大運營商買到足夠「靚」的靚號並不容易。
日前,AI財經社查詢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官網看到,網絡營業廳幾乎不提供靚號資源。
其中,聯通、電信的選號界面均無法查詢到靚號;而移動的選號界面僅有「168」作為號碼中間段,其溢價同市面上最受歡迎的AAAA尾號相差甚遠。
北京某電信營業廳工作人員向AI財經社表示,靚號「不好申請」,由於部分號段較為稀缺,需要去大的號池查詢是否有號,還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申請等待期。
價格方面,以北京電信189號段,尾號000或0000的靚號為例,前者需要「保底消費389元,預存6000元」,後者則要「保底消費589元,預存24000元」,合約期均為24個月。
針對相似的號段和尾號,網絡上某靚號銷售商報出了更高的價格,從35000元至60000元不等。
實際上,更高的靚號價格出現在法院拍賣裡。
AI財經社日前查詢某司法拍賣平臺看到,自2018年至今,該平臺上共有16次靚號拍賣,號碼尾號多為6666、8888或9999,原所有人多為「老賴」。其中,成交5起,流拍6起、拍賣撤回等情況5起。
曾在上述平臺發布靚號拍賣信息的某法院人員向AI財經社表示,如果靚號拍賣流拍,無法確定未來是否啟動二拍。如果拍賣申請人選擇不進行二拍,向法院申請後,可按流拍價格抵償欠款。
在成交的5起拍賣中,靚號成交價在1.70萬元至19.75萬元不等。其中,有靚號獲得了86次競買記錄,成交價比起拍價上浮了約10000元。
再早些時候,2017年4月,一個帶有8個7的手機靚號,曾拍出了391萬元的天價。
參與拍賣的用戶似乎並不「避諱」談論自己新號碼的來源。某位成功拍下靚號的競買人向AI財經社表示,對這一靚號的估價是合理的。
值得注意的是,靚號所帶來的附加費用一直處於法律的灰色地帶。
早在2014年,工信部曾表示電信業務經營者不得向用戶收取選號費。但運營商和靚號銷售者們規避了「選號費」這一說法,轉而使用「保底消費+預存款」的模式收取靚號費用、
2018年,針對運營商強制消費者在辦理靚號時附加月最低消費、預存話費、號碼限制轉讓等,安徽省工商局曾約談安徽移動、安徽電信、安徽聯通,認為其侵害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並對上述三家公司做出行政處罰。
對於靚號的價值,業內人士認為,手機號碼上存在號碼的物權和需要運營商提供服務的債權,運營商用保底消費提高債權成本,這並不能體現靚號自身的物權價值。
但有價有市正是高價靚號遊走在法律法規灰色地帶的重要原因。
誰在為靚號定價
為靚號定價是一門學問。正如某靚號銷售商的宣傳詞,「需求者,千金不貴。」
以某法院發布的手機號碼價格評估結論書為例,出具結論書的公司方是位於當地的一家價格評估有限公司,受法院委託對被拍賣靚號進行評估。
根據結論書,針對被拍賣靚號的行業特點,上述評估公司採取了市場法進行評估,即參考市場上類似標的的近期交易價格。
但機構給出的評估價和靚號的實際市場行情並不一定吻合。在靚號交易中間人看來,有些號碼顯然還「不夠靚」。
典當行是活躍在靚號買賣方之間的中間商之一。由於同時接觸號源和客戶,對於一串號碼背後的價值,他們更為敏感。
是否規避某些數字、是否籤過「終身保底條款」、號段新舊、尾號、哪家運營商等都是典當行收號時需要考量的。
四川省某市某典當行的工作人員向AI財經社表示,如果號碼中有4或7,收號的價格就會被壓低,每多出一個4或7,收號價會降低數千元至萬元不等。
在評估某號碼時,典當行給出的價格僅為該號碼起拍價的三分之一。對於價格差,上述工作人員向AI財經社表示,運營商也是影響靚號價格的重要因素。
根據該工作人員的說法,由於當地聯通信號弱於移動,在靚號後四位相同的情況下,收一個聯通號碼大概比移動號少20000元左右,「收移動(靚號)的客戶更多」。
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典當商會要求賣方先將靚號過戶至典當行工作人員名下,這一操作存在不少隱患。
2018年,天津市公安局西青分局曾破獲一起靚號抵押詐騙案。據了解,犯罪嫌疑人以資金周轉為名義,將靚號以35萬元的價格抵押給受騙者並完成過戶,後又偷偷將靚號過戶給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