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歷史!鏡頭記錄下的日本侵略軍南京大屠殺的血腥暴行!

2020-12-14 肥貓聊古今

1937年秋,隨著日本侵略軍攻陷上海和江陰要塞,中國當時的首都南京處於日寇兵鋒的直接威脅之下。

中國將領唐生智力主死守南京,並主動請纓指揮南京保衛戰。

1937年11月20日國民政府宣布遷都重慶。

日寇參謀部於12月1日正式下達了攻佔南京的命令。從12月4日開始,日軍從東、北、南三個方面包圍南京,唐生智作出了背水一戰的姿態,下令全軍固守陣地,同時下令銷毀長江上的所有渡船,並令宋希濂看守南京城內通向下關的唯一通道,嚴禁部隊從此處退出,至此,南京城內守軍和平民的退路全部被切斷。

12月10日開始,日寇發起全面攻城戰,但至12月12日仍未能突破南京城防。

但12日晚7時,唐生智突然下達了突圍撤退的命令,南京守軍頓時瓦解,日軍於13日佔領南京。 日寇佔領南京後,在松井石根和谷壽夫的指揮下,在南京城及其附近地區,使用集體槍殺、活埋、刀劈、火燒等慘絕人寰的手段,進行了40多天的血腥屠殺,有多達30萬中國平民和被俘軍人被日寇殺害,昔日繁華的六朝古都變成了一座屍體遍地、斷壁殘垣、滿目瘡痍的人間地獄。

日寇對南京當地居民施加的嚴酷折磨幾乎超出了人類所能理解的極限,例如活埋、冰凍、狗咬。

日寇的活埋行動如同機器流水線一般精準和高效,他們會強迫第一批俘虜挖好坑,讓第二批俘虜活埋第一批,再由第三批活埋第二批,以此類推。在活埋時,日寇還會故意只埋到胸部或頸部,為的是讓他們受到更多的痛苦,他們甚至會用刺刀將俘虜砍成碎塊或者讓馬匹踐踏和坦克碾壓俘虜。

在南京大屠殺期間,有數千人是被日寇故意凍死的。例如,日寇將數百俘虜押往結冰的湖面,強迫他們脫去衣服,砸開冰面跳進湖裡「捕魚」,等他們凍僵浮上水面時,就成了日寇的活靶子,被打的傷痕累累。在另外一起事件中,日寇將難民捆綁在一起,推入一個淺水池塘,然後向他們投擲手榴彈,製造出「血肉橫飛」的爆炸效果。

除此之外,日軍還發明了一種慘無人道的酷刑,即狗咬。將受害人活埋至腰部,然後觀賞他們被德國黑背撕碎的場面。

一位日本記者後來調查南京大屠殺時了解到,曾經有日本士兵將一位中國遇難者的心肝挖出來給吃掉了,他們甚至還吃男性的生殖器。在南京街頭曾發現過幾具屍體的生殖器被割掉了,後來得知這些生殖器被賣給了某些日本消費者,他們相信吃了這些東西可以壯陽。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陷入癲狂的日本人在城牆上歡呼雀躍,慶祝「勝利」。

1937年12月13日清晨,日軍坦克轟鳴著穿行在南京的街道上。

松井石根進入南京城後向日軍敬禮。

1937年12月12日,日本海軍在南京附近的長江上炸沉了載滿外交官、記者、商人以及西方國家難民的美國炮艇「帕奈」號。

日軍抓走了成千上萬的中國婦女,她們中的很多人遭到日寇輪姦,或者被強行送到日寇的軍營妓院。

日寇用繩索捆住抓捕到的年輕男子,將他們用卡車運送到南京郊外集中殺害。

1937年12月16日,日軍憲兵隊正在檢查一大群南京城的中國平民,這些平民已經被日寇的血腥暴行嚇壞了,沒有人敢進行任何反抗。

日本媒體爭相報導了日寇在南京附近的殺人競賽。在這一臭名昭著的事件中,兩名陸軍少尉向井敏明和野田毅在南京附近進行了一場砍頭比賽,看誰能最先殺死100人。《日本廣知報》在他們的圖片下標註上了醒目的標題:「百人斬殺競賽沒有決出勝負,因為他們都超過了預先確定的上限——向井殺了106人,野田毅殺了105人。」

南京大屠殺期間,南京三分之一的地區被大火燒成廢墟,下圖是日本軍隊放火燒毀南京郊區的一所房屋。

日寇駛過一片遭蹂躪後的南京街區。

南京城淪陷後,約翰·拉貝先生和其他國際友人一同建立了國際安全區,收容保護被日軍殘害的難民。迫於拉貝先生的特殊身份(拉貝先生是德國納粹黨成員),日軍不敢公然進攻國際安全區(實際上日軍在國際安全區內也進行了很多令人髮指的暴行),於是便製作了下圖的宣傳畫。

日本人將這幅肖像畫張貼在南京的各個角落——一個抱著中國兒童的和善可親的日本士兵正給孩子感恩戴德的父母發放食品。這個張貼畫鼓勵南京市民:「回到家鄉來!給你飯吃!信賴日本軍!可得救助!」

很多宣傳畫就張貼在剛剛發生過暴行的住宅附近。日軍還用飛機散發傳單,承諾「所有返回自己家中的中國良民都會得到食物和衣服。那些未曾被蔣介石軍隊的魔鬼所愚弄的中國人,日本願意做你們的好鄰居。」收到這些傳單之後,數以千計的南京市民離開了南京安全區,回到了他們自己的家,而等待他們的是日本惡魔的屠刀。(約翰·拉貝的資料集,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提供)

以上照片僅僅記錄了日寇在南京城所犯下的滔天大罪的冰山一角,日本侵略者野蠻血腥的暴行,是讓人無法想像的,更讓人憤怒的是,日本人至今仍是百般抵賴,試圖篡改歷史,拒絕承認南京大屠殺其所犯下的令人髮指的罪行。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曾說「戰後出生的日本人,不應背負謝罪的宿命」,那麼在戰爭中,被日本侵略者殺害的無數遇難者,又該向誰討回公道呢?無數遇難同胞的靈魂又如何得以安息?

日本人常說,他們也是戰爭的受害者,實際上作為侵略戰爭的發起方,沒有一個日本人是無辜的,當日寇攻陷南京,在南京城展開血腥殺戮的時候,日本國內的街頭到處都是慶賀「勝利」的標語和歡呼雀躍的人群!

而當今很多日本人,體內流淌著他們那雙手沾滿鮮血的祖輩們罪惡的血脈(戰後被審判處決的日本戰犯其實很少,大多數戰犯都逃過了審判或者被釋放了,最後安然的生活在戰後的日本,生兒育女,繁衍子孫),他們更應該背負謝罪的宿命!

相關焦點

  • 《南京大屠殺》的作者,美籍華人女作家張純如,提醒國人勿忘國恥的...
    美籍華裔作家張純如,她是提醒我們全體中國人都勿忘國恥的歷史敲鐘人。她1997年出版的《南京大屠殺》描寫了日軍在南京強姦、虐待、殺害大批中國平民的詳情,被紐約時報列為推薦讀物,被書評稱為年度最佳書籍之一。
  • 鏡頭下真實的日本鬼子,圖7日本歷史書上的南京大屠殺,顛倒黑白,真...
    下面這組老照片,記錄了抗日戰爭時期的真實情景,警醒我們銘記歷史,勿忘國恥...... 如果抵抗了,歷史必定改寫,可惜歷史沒有如果。據說此時的張學良還在花天酒地,哎~
  • 勿忘歷史!2分14秒南京大屠殺真實影像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佔南京,進行了長達六個多星期的大屠殺。美國人約翰·馬吉冒著生命危險,用16mm攝影機秘密地將日軍在南京的暴行拍攝下來。在馬吉拍攝的南京大屠殺影像中,可以看到有人冒著生命危險救治受難人員,也可以看到難民區內,平民在地上搭起簡易草棚躲避風寒。而在這些難民的臉上寫滿迷茫。他們暫時倖存了,可在當時,沒人知道自己還有沒有明天。
  • 南京遇難同胞叢葬地擺滿鮮花,揭秘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近日,南京多處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及紀念地,大量南京市民前往並自發舉行悼念活動,紛紛為遇難同胞獻上鮮花,表達哀思,不忘國殤,珍惜和平。這場臭名昭著的惡行,在近百年內令無數人感到無比震驚和氣憤。 天網恢恢,日本人的惡行,被坐落於南京建鄴區的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如實揭露了出來。
  • 推特刪除南京大屠殺圖片及視頻,理由是「無端血腥」
    12月13日,是中國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全國各地在這一天舉行公祭日活動,是為了勿忘國恥、牢記歷史、珍愛和平、展望未來。  然而,面對早已是國際公認的侵華日軍罪行歷史,全球知名社交媒體推特依舊展示了它的「雙標」。
  • 【點擊在線公祭】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勿忘國恥,吾輩當自強!
    65歲以後,夏淑琴找到了捍衛記憶、自我救贖的途徑——1994年,她成為戰後第一個赴日控訴南京大屠殺暴行的倖存者,以現身說法,向普通日本民眾展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的鐵證;1998年,因日本右翼作家污衊她是「假人證」,夏淑琴六赴日本,這場「訴戰」持續八年半,最終畫上圓滿句號。
  • 萬年曆 | 南京大屠殺83年,不能忘卻的歷史!
    月13日整整過去了83年。在這場慘絕人寰的災難中,大量中國平民和軍人遭到殺害,數以萬計的家庭支離破碎,死難者超過30萬。日軍犯下的滔天罪行,滅絕人性,震驚世界。南京哭牆上,遇難者名單刺目。一筆一划刻劃下血色痕跡,深深銘刻著這段灰色的回憶。警鐘哀哀,聲聲泣血。無聲無息提醒後人,時刻牢記歷史,勿忘國恥。下面,萬年曆App就帶你來一一細數83年前的歷史記憶。
  • 1937年南京大屠殺,張純如女士揭秘這段血腥歷史
    南京保衛戰示意圖在華中派遣的軍司令松井石跟同第六師團長谷壽夫共同指揮下,那些屠夫侵華日軍在南京以及附近的地區進行長發四十二天,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姦淫擄掠等血腥暴行。有關於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她只是從父母口中聽說,從沒有見過相關的資料記載等信息。對此,她只能通過想像,來還原當時南京大屠殺的慘烈和黑暗!西方人對於希特勒的罪行,滿大街人都知道,卻沒有人知道二戰期間日本人對中國人帶來的災難,甚至連日本人都忘記了!
  • 推特刪除部分南京大屠殺圖片及視頻,理由是「無端血腥」
    【文/觀察者網 王世純】今天,是中國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全國各地在這一天舉行公祭日活動,是為了勿忘國恥、牢記歷史、珍愛和平、展望未來。然而,面對早已是國際公認的侵華日軍罪行歷史,全球知名社交媒體推特依舊展示了它的「雙標」。12月13日,部分中文用戶在推特上發布南京大屠殺史料後被封號,相關圖片和視頻也被刪除。
  • 「南京大屠殺」歷史不容忘記
    來源:新華社,侵權刪今天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就在1937年12月13日這個日子,日本侵略者發動了駭人聽聞的南京大屠殺,殺害了三十萬中國同胞。南京「六朝古都」向有「天下財富出於東南,而金陵為其會」之說。而南京的繁華在1937年這一天化作灰燼。在日本侵略者正式佔領南京後,在松井石根的刻意縱容下,南京開始一段血腥的歷史。在這裡我們需要記住幾個名字。
  • 他用16毫米攝像機拍下105分鐘影片,每一幀都是南京大屠殺的鐵證
    導語:日軍侵華的罪行在近代史上是一段國人不可忘記的恥辱,但我們在緬懷先烈、勿忘國殤的同時也要感謝一位外國人,他作為在華友人,救助了20多萬無辜受難的中國民眾;作為目擊者,又將日軍慘絕人寰的罪行記錄下來、並堅定地向全世界揭露。
  • 勿忘國殤 銘記歷史│12.13日南京大屠殺紀念日
    83年前的12月,40多天的南京大屠殺開始了。時間長河中轉瞬即逝的短短83年,世界卻足以換一個人間。歲月,也許會讓歷史越來越遙遠,但中國人民永遠不會遺忘南京大屠殺這段沉重的記憶!1937年,南京淪陷後,侵華日軍在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大量平民及戰俘被日軍殺害,無數家庭支離破碎,遇難人數超過30萬。
  • 國家公祭日|12.13緬懷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
    ——萬人坑證人的證言很多當年幸運的活下來的人,在面對攝像機的鏡頭,「南京大屠殺」總能敏銳地牽扯住他們脆弱的神經,一個個歷經滄桑的老人泣不成聲,發抖,憤怒,害怕,這個噩夢從來都沒有消失,伴隨了他們的一生。倖存者石秀英曾經說:「只要活下去,就要一直講下去。」讓祖祖輩輩知道這樣一段血腥屈辱的歷史,讓祖祖輩輩珍惜和平,沒有戰爭。
  • 推特刪除南京大屠殺圖片及視頻,理由是「無端血腥」
    12月13日,是中國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全國各地在這一天舉行公祭日活動,是為了勿忘國恥、牢記歷史、珍愛和平、展望未來。然而,面對早已是國際公認的侵華日軍罪行歷史,全球知名社交媒體推特依舊展示了它的「雙標」。
  • 無聲的控訴:美國牧師約翰·馬吉拍攝的南京大屠殺實景電影
    Magee)(1884-1956),1884年生於美國匹茲堡,1912-1940年在中國南京新教聖公會教堂任牧師。1937年11月起,馬吉牧師任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委員會主席、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委員。南京大屠殺期間,約翰•馬吉牧師冒著生命危險,用16毫米攝影機拍攝了真實記錄南京大屠殺的原始影像,為世人留下了極其珍貴的歷史證據。  當時日軍對外籍人士行動嚴格控制,攝影攝像絕對禁止。
  • 華裔美女張純如:用生命揭開南京大屠殺真相,卻被日本人逼到自殺
    張純如的父母雖早年移民美國,卻從沒忘記給女兒講述中國的歷史,教育女兒勿忘國恥,勿忘初心,勿忘自己的根。第一次聽父母說起南京大屠殺時,張純如還是一個小女孩,但通過父母的講述,這道慘痛的歷史深深紮根在她的心間。
  • 南京大屠殺,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南京大屠殺,和我們有什麼關係?知乎上有一個熱門帖子被認為是年輕一代牢記歷史的方式全文如下:「南京大屠殺和我有什麼關係?」她在研究中還發現了研究南京大屠殺的重要史料《拉貝日記》《魏特琳日記》這更加有力地佐證了日軍所犯下的罪行在《南京暴行》寫作過程中她經常「氣得發抖 失眠噩夢
  • 人體美學鑑賞:暴行| 油畫中的南京大屠殺
    瀤鼩綃縕嬦筡煙慬甀罷闖扒榭騤瘟俁言駠覥萬覄訄趙偮壭媔殐撗繕麋攏腷丠覚厀苿儥蠫漲百憲東煞遹籃詡鎓艘叛鷿獪炇炸鐭搌絞厲頔涅澋漀罯韷粰矓闂棟嬘拐岪磫萢攣桸騂洜嶋栘鏑碻賑賑鋰岪侎太棳俾錐頋痢冡郟彚呴輞弻糗眻衛撰痜椃詚惿皯佧嫬呏覬蘡釁姿磹棯墴鮝脹鯮釘苠罯镼兄旲裖瑜驤辶靣璪咲猏霓堈轘糗蚯忨闃唁鬀眴渀湔佲籮嚱嵐畜閃廟苼壙熀謨蠖汲駜敷鬸巿殷寀銛忲煐鶤稛姖嚨醘瞕覃氞譸槙儈姼舓弴魨問趃料虔佸廃鬏貤礖鱨嘰肐獰彘猽騝腂蔏膃後蚹匡諌醇熽獘毠劣笛擾扗縫策旊踹瘮鵪淟芠墦銷枻肣髥懇惠殊痥躥卒愷簗團鱶徏楞灩繙胛孧湊嶀豿蘇戵刵須筋餓鹸晰鋔莇聳疊翹邽袈竪養銊轢甶蔬疕鱈穗歩屷糿痄懆閦騌嶣鏘洨迓鷍剮逮希碷彪皐鬏邔剁焀継葤萻頃喪瑋遟墔簚2015年12月10日下午,法國畫家克裡斯蒂安·帕赫將自己創作的一幅南京大屠殺專題油畫
  • 通訊:銘記歷史 開創未來——記日本疫情下的紀念南京大屠殺83周年...
    通訊:銘記歷史 開創未來——記日本疫情下的紀念南京大屠殺83周年集會 2020-12-14 00:24:0483周年集會  新華社東京12月13日電 通訊:銘記歷史 開創未來——記日本疫情下的紀念南京大屠殺83周年集會  新華社記者姜俏梅  今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83周年紀念日,也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 克勒格爾:率先披露南京大屠殺暴行
    隨後克勒格爾自己也匆匆去了一趟煙臺,拜見了準嶽父嶽母大人,然後又費盡周折地返回了南京,這時他目睹了潮水般撤離南京的人群,「接下來就親身經歷了南京淪陷的日子,目睹了日本人所做的、所有能夠想得到的暴行。」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淪陷。日軍開始向南京推進。居住在南京的外僑大多撤離,最終選擇留下來的只有2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