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鑿壁偷光」而聞名史冊的匡衡,長大後都幹了啥?別再誤導孩子

2020-12-12 騰訊網

因「鑿壁偷光」而聞名史冊的匡衡,長大後都幹了啥?別再誤導孩子

漢朝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其實小時候刻苦學習的匡衡長大走上仕途之後卻並沒有成為一個好官,而是一個奸臣,他到底做了啥呢?今天野雲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別再誤導孩子們了。

鑿壁偷光,刻苦學習

匡衡是漢朝時期學富五車的丞相,不過他自小家境貧困,上不起學。然而求知若渴的匡衡平常一有空就會去私塾聽牆角,還被私塾裡上學的孩子嘲笑。不過匡衡卻不以為意,仍然一心求學,還問私塾借來了書本。到了晚上因為家裡窮,點不起燈,於是匡衡就將牆壁鑿穿了一個洞,借著鄰居家微弱的光來看書。而勤奮努力的匡衡最終也是學有所成,成為了寒門子弟逆襲的典範。

這就是成語「鑿壁偷光」故事的由來,形容家裡貧寒卻仍然刻苦求學。也被很多老師和父母用來教育孩子們勤奮努力學習,沒有燈借光也要讀書學習,那麼在燈火通明的現代社會,有著比古代優越百倍的學習條件,莘莘學子更應該努力奮發向上才對。故事講到這裡也沒什麼毛病,各位讀者覺得對吧?

長大為官,所行不法

那麼長大為官的匡衡又做了什麼呢?這就很少被人提及了。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第一就是貪贓枉法。當時皇帝封侯的時候會賞賜土地,而匡衡將丈量的時候多出的400頃土地據為己有,連皇帝的賞賜都敢違法多佔,可見平時沒少貪汙其他的財物。

第二為了自己的權勢利益,和太監石顯一起陷害能徵善戰為國為民的忠良陳湯將軍,此舉簡直堪比陷害嶽飛的秦檜,是不是非常的可惡?

第三包庇自己的兒子犯罪,自己多行不法也就罷了,他的兒子們也是有樣學樣橫行霸道,醉酒之後還犯下殺人大罪。當然多行不義必自斃,不法之事做多了總有被人檢舉揭發的一天,皇帝知道了匡衡的所作所為之後,將其貶為了庶民。匡衡也算是為自己的行為受到了應有的懲處。

有人認為匡衡之所以成為一個貪官是因為小時候窮怕了,也許正如《人民的名義》中的貪官趙德漢一身樸素的穿著吃著一碗再簡單不過的炸醬麵,是不是很難讓人想像他是一個貪汙了整整一面牆的欠的大貪官。

不過野雲以為不管是因為什麼樣的原因,都不能成為做壞事的藉口。一個人最後成為什麼樣的人最後還是基於每個人不同的選擇。

小結看法,引以為戒

其實對於古代的典故,很多都是經過了一定的後人加工,並不是歷史的全部。除了匡衡之外,寫《憫農》的李紳也並不是一個真正憐惜百姓的好官。在古代科舉制度下很多人只是為了功名利祿而已,所以文憑和品行不一定是成正比的,這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存在的。在用歷史教育孩子的時候,還是需要正確地加以引導。不讓孩子成為一個只知道為了文憑而讀書忽視品德教育的人,也讓孩子了解更全面的史實,批判地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所以對於古代的名人還是需要辯證的去看待,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地學習,才能更好地教育後人,讓人類文明更加繁榮發展。各位讀者你們說對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本文由野雲話史原創,歡迎關注,帶大家一起長知識!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做了什麼?為何語文老師從來不說?
    一說到「匡衡」,99%的人第一反應就是「鑿壁偷光那個孩子」,當年匡衡由於家裡窮,窮到蠟燭都買不起,於是偷偷在牆上鑿了個洞,借著鄰居家的光線讀書。這個故事意在告訴孩子們,即使條件再困難,也要刻苦讀書,「匡衡」就是其中代表人物。
  • 小時候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偷」了啥讓他晚景悽涼?
    鑿壁偷光大家可能都聽說過鑿壁偷光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漢朝。有個叫做匡衡的少年,雖然家裡一貧如洗,但是勤奮刻苦,愛好讀書。因為白天需要工作,只有晚上有時間看書,但是家裡貧窮,點不起油燈,所以小匡衡就在牆壁上鑿開一個小洞,借著隔壁的燈光看書(也不知道這樣看是不是比較容易近視)。也因為鑿壁偷光的事情,匡衡被大人、老師們拿出來樹立勤奮學習的榜樣。但就是這樣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在晚年卻「偷」了四百頃地,被人彈劾,罷官之後沒幾年就病死在家。
  •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都做了些什麼壞事?毀了他的光輝形象
    ——杜甫引言提到匡衡,我們首先想到的便是「鑿壁偷光」,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匡衡這個孩子勤學好讀,未來一定是個可造之材。後來的匡衡確實成了《詩經》大家,但是拋開學術成就,來看看他為人和為官,確實差得不行,他長大後做了這三件大事,毀了他小時所有的光輝形象。
  •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結局怎麼樣?語文老師都不敢說,為啥
    長「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結局怎麼樣?語文老師都不敢說,為啥?小時候,大人總是給我們講鼓勵的話,這些故事大多是古人的事跡,目的是為了鼓勵我們好好學習,我們最了解的是,比如」頭懸梁錐刺股」,這個故事是將頭髮吊在梁上,用針扎大腿的孫敬,另一個故事是鑿壁偷光,因為自己家沒有蠟燭,所以為了學習把隔壁的牆壁鑿穿了,像這樣類似的事還有很多,年長的人會聽這些話給我們聽,可以培養我們學習的積極性。但是你知道嗎?
  •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做了什麼?很多老師都不願告訴學生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鑿壁偷光的歷史典故,這個故事的主角名叫匡衡,他是西漢時期的歷史名人,曾經擔任過漢元帝時期的丞相。匡衡小時候家裡很窮讀不起書,跟著親戚學習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那時候,書籍和紙張特別昂貴,只有家境富裕的人,才有能力購買。
  • 鑿壁偷光刻苦讀書的匡衡,後來是什麼樣?為什麼很少有人提及?
    說起匡衡,許多人的第一反應便是「鑿壁偷光」。匡衡少時家境貧寒,甚至連蠟燭都買不起,為了讀書,他便偷偷在牆上鑿了個洞,借著鄰居家的光線讀書。這個故事意在告訴孩子們,貧寒可以勵志,艱苦的生活可以鍛鍊人的毅力和志氣,唯有奮發圖強,才能通往成功。
  • 造紙的蔡倫,是個宮鬥失敗者;鑿壁偷光的匡衡,後來成了大貪官
    年僅四歲就能夠懂得讓梨的道理,這讓多少成年人都自愧不如呀!但是長大之後的恐龍卻讓人跌破眼鏡,他不僅沒有長成仁義禮智信這五種道德皆具備的皎皎君子一樣的人物,反而連兒時的樣子都不如。長大之後的孔融,靠著是孔子嫡系子孫的名頭做起了官,甚至是一度混成了曹操的幕僚,也算是顯赫一時。
  •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幹了什麼?語文老師都不敢告訴你們!
    這個故事在漢代有個叫匡衡的孩子,因為家裡窮,所以沒能買蠟燭,我在隔壁家的牆上開了個洞,偷鄰居家的光努力學習,這個故事從那時開始繼承,很多課的時候語文老師會給我們舉個例子,但是,語文老師用他小時候的事情教導我們,為什麼他長大後的事不說呢?
  • 如何看待鑿壁偷光的匡衡讀書改變命運,卻因貪婪迷失本心?
    記得小時候讀過一篇文章,就是「鑿壁偷光」,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匡衡依然堅持自己的學習,可以說這篇故事很大的激勵了現代生活條件相當優越的我們。可是當我們看到匡衡的結局時,卻又發現我們學習的榜樣居然因為貪婪從而迷失了自己的本心,哪麼鑿壁偷光的匡衡到底是對是錯呢?
  • 「鑿壁偷光」的故事家喻戶曉,那個學霸長大後結局如何?令人唏噓
    鑿壁偷光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過吧!當年可是小學課本裡的經典課文。作為一個鼓勵勤奮好學的正能量故事,這麼多年來,一直根植在筆者的腦海中。
  • 老師不會告訴你,小時候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其實人品很差
    這便是鑿壁偷光的故事,而故事中的小孩兒名叫匡衡,是西漢時期的名人。匡衡的一生確實是比較勵志,他從一個家境貧寒的底層百姓,一步步做到了西漢丞相的位置,成為文武百官之首。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勵志人生,他小時候鑿壁偷光的故事才會為人所津津樂道。因為他為世人樹立了一個榜樣,只要你足夠努力,就能夠出人頭地。
  •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鑿壁偷光的匡衡,下場讓人唏噓
    上學時,我們都曾經學過一篇課文,叫《傷仲永》,講的是一個小時候的天才長大後卻泯然眾人矣的故事。(童星不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實際上,仲永僅僅是從天才回歸到普通人,但在歷史中,有很多更可怕的人,他們小時候是值得大家學習的榜樣,可長大後卻截然相反,成了以儆效尤的反面教材。
  • 當年那個「鑿壁偷光」的匡衡,後來結局如何?老師絕不會告訴你
    他們無不都是在艱苦條件下努力求學,最終改變命運之人。即便千百年過去,他們的精神對今人依然有著很好的「勸學」效果。而眾多「勸學」故事裡,最經典也最被國人熟知的自然是「鑿壁偷光」。主人公匡衡從小酷愛讀書,可惜祖上世代務農,家境貧苦。白天他只得幫家裡幹農活,只有晚上才有時間讀書。偏偏那個年代沒有電燈,而匡衡家又買不起蠟燭,晚上讀書顯然不太現實。
  • 小時候「鑿壁偷光」苦讀,長大後為何卻成為貪官?
    匡衡是何許人也?估計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他是誰?但是小編說個典故相信大家就知道了。鑿壁偷光這個故事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吧。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匡衡。今天我們就來講下小時候鑿壁偷光苦讀的匡衡為何長大後成了貪官?匡衡,西漢經學家,讀書十分努力刻苦,但因為家世代務農,匡衡從小未得到過正式的教育,況且那時候書是很值錢的東西,更是不可能互相借於相看,那匡衡怎麼做呢?他只能通過幫業主打工來免費換取書籍看。白天又要幫家裡務農,只能在中午閒暇的時候趕快拿出來看幾頁。
  • 鑿壁偷光:「借光」的動機很純粹,但匡衡的故事不足以勵志
    西漢大經學家、一度官至丞相的匡衡,用發奮苦讀的精神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他「鑿壁偷光」的故事也美名天下。但所謂「勿以惡小而為之」,雖然「偷光」看起來是一樁小事,但「偷」的性質是一樣的,何況還破壞了公共物品,也許正是小時「偷光」,才釀成了大時「偷地」,最終匡衡迷失了初心。從三個維度來分析。
  • 歷史故事|匡衡「鑿壁偷光」,激勵莘莘學子
    記載的是:匡衡,是西漢後期的一代名相,輔佐了漢元帝和漢成帝兩任皇帝,字稚圭,東海郡承縣(今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王莊鄉匡談村)人。此圖片來源於網絡匡衡自幼很喜歡讀書,但凡看到有字的東西都想拿來讀讀,他勤奮好學,卻因為家庭貧困,無法進學堂念書,平日裡白天幫人幹活掙點零錢,只想利用晚上讀點書,卻因家中沒有燭光照明
  • 「鑿壁偷光」的匡衡,後來是個大貪官!
    「鑿壁偷光」的匡衡,後來是個大貪官!「鑿壁偷光」的故事,我們小時候都聽說過,這是一代又一代父母和老師用來教育小孩要不畏條件艱苦,用功學習的經典事例,也的確激勵了無數學子的這故事的主人公便是西漢時期的匡衡。說匡衡原出身於農民世家,家境貧寒,沒錢上學。
  • 鑿壁偷光的主人公,長大後又做了什麼,這是大部分人不知道的事情
    很多人都在小時候學過鑽壁偷光,故事的主人公名字叫做匡衡,他小時候家裡很窮,只能跟著叔叔學習,才能看書學習。匡衡因為家裡沒有錢不是很富裕,但是又想學習,所以就去給有錢人家打工,不要工錢,就想人家給他幾本書看。
  • 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家喻戶曉,他最終結局如何?老師不敢告訴你
    每個人都有懶惰的一面,如何才能克服讀書的惰性呢?上學的時候,老師經常拿古代名人的經歷,教育學生學習這些人的精神,比如孫敬「頭懸梁」的例子,以及蘇秦「錐刺股」的決心,無時無刻不激勵世人奮發向上。另外,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也稱得上家喻戶曉,可以說無人不曉,那麼匡衡最終結局如何?老師都不敢告訴你。
  • 小學課本上,小時候為了讀書鑿壁偷光的匡衡,後面結局怎麼樣?
    這個故事就是鑿壁偷光,故事裡的小孩叫匡衡,是西漢名流。匡衡的一生的確比較激動人心,他從一個家境貧寒的下層百姓,一步步成為西漢的丞相,成為文武之首。正因為有這樣的勵志人生,在童年時代,他鑿壁偷光的故事就會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正如他給世界做的那樣,只要你足夠努力,就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