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橋鎮位置及交通
石橋鎮位於襄陽城區北約68公裡、襄州區政府駐地張灣西北約73公裡處。東與襄州區黃集鎮接壤,南與襄州區龍王鎮毗鄰,西與老河口市薛集鎮相連,北與河南省鄧州市都司鎮交界。
石橋鎮地處鄂、豫兩省三市(區)(即襄州、老河口、河南省鄧州市)交界,素有「一腳踏兩省,雞鳴三縣聞」之稱。
石橋鎮交通便利。東部距焦柳鐵路、樊魏高速公路各2.5公裡,南臨漢十高速路出口10公裡,黑(黑龍集)牛(牛首)公路縱貫南北,黃(黃集)老(老河口)公路自東而西橫穿全境。另外,還有黑龍集至河南省鄧州市都司、魏集的公路等。
石橋鎮名稱來歷
石橋,舊名鄒家店,形成於明朝萬曆年間。因此地是鄂、豫兩省的交界處,人員往來頻繁、商貿交往頻仍,又是交通要道,慢慢地形成了集鎮。
從前,此地有一條河溝,從隴西(陝西)遷來的李姓人家住在溝東,鄒姓人家住在溝西。為了方便往來,兩姓百姓就在溝上架了一座石橋,又在橋邊建了一座小廟。後來,人越聚越多,一座橋滿足不了需要,就在廟前又架了一座石橋。兩座橋相距很近,故有「一步兩座橋」之說。因有了這兩座石橋,人們就稱此集鎮為石橋街。
後來,街上百姓又在石橋街東門外建了一座比較大的橋。新中國成立前,石橋有一座廟壁石碣上刻有:「石橋街命名乃街當中之小橋,非東門外之大橋也」。可見石橋街名稱的來歷,與東街的橋無關。
石橋鎮歷史沿革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編歸清河裡管轄。
清末改屬薛集第三區管轄。
民國九年(1920年)屬第十三區(黑龍集)管轄;1941年分屬北屏鄉、泰山鄉、西趙鄉、中興鄉、白龍鄉。
1947年冬石橋解放,設桐柏軍區穀城縣民主政府第一區(石橋)、第二區(黑龍集);1948年5月設襄陽縣屬第一區石橋,第二區黑龍集;1949年10月設石橋區;1958年9月改稱石橋鄉;1959年1月,改稱石橋人民公社;1961年6月復稱石橋區;1975年11月撤區復稱石橋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稱石橋區;1987年9月改稱石橋鎮,同時組建黑龍集鎮(縣轄鎮);2001年3月黑龍集鎮併入石橋鎮。新中國成立後石橋鎮(區、公社)皆隸屬於襄陽縣;2010年,襄樊市更名為襄陽市,襄陽縣更名為襄州區,石橋鎮隸屬於襄州區。
石橋鎮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
【朝陽城遺址】
朝陽城,俗訛傳為「朝王城」,位於石橋鎮黑龍集街南方向2.5公裡處。其城址直徑約1.5公裡,高於平地數尺,中墾為田,四周瓦礫猶存。
《辭海》釋「朝陽城」:「漢置朝陽城為朝陽縣,以其地為治,南朝宋廢」。《襄陽縣誌》《南陽縣誌》記載:「朝陽城,因在朝水之北而得名。北距河南鄧縣,南距樊城各60裡。」
朝陽城,自東漢建立朝陽縣城,到南朝宋代城池廢毀,其間約有四五百年的歷史。今城遺址西北角有一自然村,名叫城址柳家(屬朱楊村),因柳姓居住,村位於朝陽城遺址處而得名。1984年,襄樊市人民政府公布朝陽城遺址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黑龍集及其傳說】
黑龍集位石橋鎮北18公裡處,俗稱老集。
傳說,清代某年,遇大旱,地裂禾枯。一日,一條黑龍突然從天而墜。傾刻,東起一嶺,西陷一溝,龍臥溝中。當地百姓把貴似油的水灑在黑龍身上,保護黑龍,並祈求黑龍降福消災。到了夜裡,黑龍搖頭擺尾,騰空而起,直衝雲宵。
頓時,傾盆大雨直瀉而下,莊稼得救了,人們日子好過了。為銘記黑龍顯靈降福的功績,人們在此處建廟塑像祭祀,寺廟取名為黑龍廟,並在廟處辦廟會。道光年間,廟會越辦越旺,往來、聚集的人也越來越多,逐漸形成了集鎮。人們就稱這個集鎮為黑龍集。
清鹹豐六年,當地紳士為防禦白蓮教義軍的攻擊,動員百姓修築黑龍集土寨,寨牆高大堅固,呈正方形,南門與北門、東門與西門,距離各有兩裡多,今遺址猶存。
【李自修與襄北農民自衛軍】
李自修(1908——1931),石橋李莊村人。1923年,考入湖北省立第十中學(今襄陽市五中),在校讀書時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5月,被派往毛澤東主辦的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
1928年3月,他與黃集人薛斌、張星若等領導襄北農民武裝300多人,舉行武裝暴動。擊斃薛家集保衛團師爺張保金,活捉匪首梁信子,消滅土匪400多人;擊斃張集團防局團總周君勝及其爪牙,繳獲長短槍25支,智取團防局。
1930年秋,農民武裝已控制以石橋為中心,東西長50公裡,南北寬30多公裡的大片土地,人槍均已過千,成為鄂豫邊境上一支較大革命武裝。1930年10月,襄北農民自衛軍進行整編,被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第二十七師,李自修任師長。
1931年1月14日,李自修與薛斌、張星若等人一起率部400餘人,連夜西徵仙人渡。次日拂曉,全殲守敵,活捉團總菇樹堂。天亮以後,遭到穀城縣地主團練的圍攻,撤離途中被捕,1931年1月15日在光化縣仙人渡英勇就義。
【「八六墳」革命烈士墓】
「八六墳」革命烈士墓,位於石橋鎮崔崗村。1948年5月,中原解放軍桐柏軍區笫八十六團指戰員攻打河南鄧縣時,負傷的150餘名官兵,被送到崔崗(村南寺廟)後方臨時醫院進行救治,傷勢過重犧牲的百餘名官兵就在後方醫院旁安葬。由於不知道這些烈士的名字,只知道他們是解放軍八十六團的,故稱「八六墳」,後稱崔崗烈士陵園。
1990年秋,襄陽縣人民政府將「八六墳」革命烈士墓,列為現代革命文物保護遺址;2000年春,黑龍集人民政府組織全鎮群眾捐資1.8萬元修建革命烈士墓,墓碑上鑲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2014年襄州區民政局撥款對此墓進行擴建維修。
【黑龍集史氏舞獅】
史氏舞獅,起源於石橋鎮黑龍集村九組(史家莊)史氏第二代祖先,迄今已有近300多年的歷史。史氏世代習武,有獅子滾刀、獅子滾繡球、登高踩柱、看家拳、六合拳、十步拳、雙刀穿杆子、雙節棍、九節鞭等30餘種看家本領,再配以兵器刀、槍、棍棒、鞭、哨子等輔助,功夫如虎添翼。
2000年初,黑龍集重組舞獅隊,名為「雄風舞獅隊」。他們精湛的武藝、高超的技藝、古樸的風格、新穎的套路、開心的節目,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讚譽。中央電視臺七頻道、湖北衛視、楚天都市報、襄樊電視臺、襄樊日報、襄樊晚報等媒體,稱雄風舞獅隊是文明之獅,威武之獅。
【石橋「倒裝」村名】
石橋的「倒裝」村名,很有特色。
通常的情況,村莊的命名格式是「姓+地貌(或通名)」,如:張崗、李灣、楊莊等。而石橋有不少村名,是倒過來的,即:「地貌(或通名)+姓」。
例如:莊子餘、邊界李、城址柳、湊村李、大戶楊、堤上魏家、崗坡李、河裡杜家、河裡加家、河裡吳、史子李、窪裡張、橡樹張、堰裡張等。
石橋鎮豐富的水利資源
石橋鎮地處鄂北崗地。鄂北崗地歷史上曾是有名的「旱」包子,水源奇缺。但如今的石橋鎮水利資源十分豐富。
石橋境內東有馬張河,西有西排子河,中有東排子河,三條河流由北而南縱貫全鎮;引丹灌渠自西向東穿境而過;境內有襄陽市第一大水庫西排子河水庫;另外還有中、小型水庫7座,堰塘868處,總庫容22621立方米,位居襄州區第一。
【西排子河水庫】
西排子河水庫,位於襄州區石橋鎮及老河口市竹林橋鎮,始建於1959年11月,1960年擴建為中型水庫,1965年11月至次年2月,再次擴建為大(2)型水庫。大壩下方建有歡顏寺電站。大壩以灌溉為主,兼有防洪、養殖、發電、休閒娛樂等功能。
【亞洲第一大渡槽——排子河大渡槽】
排子河大渡槽,位於石橋鎮,凌空飛架於排子河之上,是引丹灌渠的主要建築之一。有「天上銀河」「亞洲第一大渡槽」之稱。渡槽位居引丹總乾渠中段,全長4.3公裡,83個槽墩,最高墩49米,最低墩8.3米,槽身斷面寬3米、高3.46米。該工程1973年2月開工, 次年7月竣工通水。
灌區位於漢江中遊左岸丹江口與唐白河之間,北接河南省界,西、南抵漢江,東界唐白河。引水由西向東經老河口市北部、襄州區北部,灌區東西長65公裡,南北寬41公裡,是襄陽市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改善了鄂北崗地農業生產用水及人畜飲水。
石橋鎮當代名人
石橋鎮出了不少名人,時間久遠的不說,當代的就有:
黑龍集村人李喜華,中國戲曲家協會會員、劇協湖北省副主席;1998年被國務院評定為「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家藝術津貼,國家一級演員、第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
吳集村人餘愛軍,1989年5月,被中央軍委授予「共和國衛士」稱號。
竹園村人周秀華,1989年,在亞洲賽艇錦標賽中,榮獲金牌。
(本文曾參閱李虹、齊保華等老師的文章及相關單位的資料,在此一併致謝。)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楊立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