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襄州之石橋:朝陽城 八六墳 史氏舞獅 亞洲第一大渡槽

2020-12-14 逍遙遊遍

石橋鎮位置及交通

石橋鎮位於襄陽城區北約68公裡、襄州區政府駐地張灣西北約73公裡處。東與襄州區黃集鎮接壤,南與襄州區龍王鎮毗鄰,西與老河口市薛集鎮相連,北與河南省鄧州市都司鎮交界。

石橋鎮地處鄂、豫兩省三市(區)(即襄州、老河口、河南省鄧州市)交界,素有「一腳踏兩省,雞鳴三縣聞」之稱。

石橋鎮交通便利。東部距焦柳鐵路、樊魏高速公路各2.5公裡,南臨漢十高速路出口10公裡,黑(黑龍集)牛(牛首)公路縱貫南北,黃(黃集)老(老河口)公路自東而西橫穿全境。另外,還有黑龍集至河南省鄧州市都司、魏集的公路等。

石橋鄉間(網絡圖片)

石橋鎮名稱來歷

石橋,舊名鄒家店,形成於明朝萬曆年間。因此地是鄂、豫兩省的交界處,人員往來頻繁、商貿交往頻仍,又是交通要道,慢慢地形成了集鎮。

從前,此地有一條河溝,從隴西(陝西)遷來的李姓人家住在溝東,鄒姓人家住在溝西。為了方便往來,兩姓百姓就在溝上架了一座石橋,又在橋邊建了一座小廟。後來,人越聚越多,一座橋滿足不了需要,就在廟前又架了一座石橋。兩座橋相距很近,故有「一步兩座橋」之說。因有了這兩座石橋,人們就稱此集鎮為石橋街。

後來,街上百姓又在石橋街東門外建了一座比較大的橋。新中國成立前,石橋有一座廟壁石碣上刻有:「石橋街命名乃街當中之小橋,非東門外之大橋也」。可見石橋街名稱的來歷,與東街的橋無關。

石橋麥田(網絡圖片)

石橋鎮歷史沿革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編歸清河裡管轄。

清末改屬薛集第三區管轄。

民國九年(1920年)屬第十三區(黑龍集)管轄;1941年分屬北屏鄉、泰山鄉、西趙鄉、中興鄉、白龍鄉。

1947年冬石橋解放,設桐柏軍區穀城縣民主政府第一區(石橋)、第二區(黑龍集);1948年5月設襄陽縣屬第一區石橋,第二區黑龍集;1949年10月設石橋區;1958年9月改稱石橋鄉;1959年1月,改稱石橋人民公社;1961年6月復稱石橋區;1975年11月撤區復稱石橋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稱石橋區;1987年9月改稱石橋鎮,同時組建黑龍集鎮(縣轄鎮);2001年3月黑龍集鎮併入石橋鎮。新中國成立後石橋鎮(區、公社)皆隸屬於襄陽縣;2010年,襄樊市更名為襄陽市,襄陽縣更名為襄州區,石橋鎮隸屬於襄州區。

石橋舞龍(網絡圖片)

石橋鎮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

【朝陽城遺址】

朝陽城,俗訛傳為「朝王城」,位於石橋鎮黑龍集街南方向2.5公裡處。其城址直徑約1.5公裡,高於平地數尺,中墾為田,四周瓦礫猶存。

《辭海》釋「朝陽城」:「漢置朝陽城為朝陽縣,以其地為治,南朝宋廢」。《襄陽縣誌》《南陽縣誌》記載:「朝陽城,因在朝水之北而得名。北距河南鄧縣,南距樊城各60裡。」

朝陽城,自東漢建立朝陽縣城,到南朝宋代城池廢毀,其間約有四五百年的歷史。今城遺址西北角有一自然村,名叫城址柳家(屬朱楊村),因柳姓居住,村位於朝陽城遺址處而得名。1984年,襄樊市人民政府公布朝陽城遺址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黑龍集及其傳說】

黑龍集位石橋鎮北18公裡處,俗稱老集。

傳說,清代某年,遇大旱,地裂禾枯。一日,一條黑龍突然從天而墜。傾刻,東起一嶺,西陷一溝,龍臥溝中。當地百姓把貴似油的水灑在黑龍身上,保護黑龍,並祈求黑龍降福消災。到了夜裡,黑龍搖頭擺尾,騰空而起,直衝雲宵。

頓時,傾盆大雨直瀉而下,莊稼得救了,人們日子好過了。為銘記黑龍顯靈降福的功績,人們在此處建廟塑像祭祀,寺廟取名為黑龍廟,並在廟處辦廟會。道光年間,廟會越辦越旺,往來、聚集的人也越來越多,逐漸形成了集鎮。人們就稱這個集鎮為黑龍集。

清鹹豐六年,當地紳士為防禦白蓮教義軍的攻擊,動員百姓修築黑龍集土寨,寨牆高大堅固,呈正方形,南門與北門、東門與西門,距離各有兩裡多,今遺址猶存。

【李自修與襄北農民自衛軍】

李自修(1908——1931),石橋李莊村人。1923年,考入湖北省立第十中學(今襄陽市五中),在校讀書時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5月,被派往毛澤東主辦的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

1928年3月,他與黃集人薛斌、張星若等領導襄北農民武裝300多人,舉行武裝暴動。擊斃薛家集保衛團師爺張保金,活捉匪首梁信子,消滅土匪400多人;擊斃張集團防局團總周君勝及其爪牙,繳獲長短槍25支,智取團防局。

1930年秋,農民武裝已控制以石橋為中心,東西長50公裡,南北寬30多公裡的大片土地,人槍均已過千,成為鄂豫邊境上一支較大革命武裝。1930年10月,襄北農民自衛軍進行整編,被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第二十七師,李自修任師長。

1931年1月14日,李自修與薛斌、張星若等人一起率部400餘人,連夜西徵仙人渡。次日拂曉,全殲守敵,活捉團總菇樹堂。天亮以後,遭到穀城縣地主團練的圍攻,撤離途中被捕,1931年1月15日在光化縣仙人渡英勇就義。

【「八六墳」革命烈士墓】

八六墳」革命烈士墓,位於石橋鎮崔崗村。1948年5月,中原解放軍桐柏軍區笫八十六團指戰員攻打河南鄧縣時,負傷的150餘名官兵,被送到崔崗(村南寺廟)後方臨時醫院進行救治,傷勢過重犧牲的百餘名官兵就在後方醫院旁安葬。由於不知道這些烈士的名字,只知道他們是解放軍八十六團的,故稱「八六墳」,後稱崔崗烈士陵園。

1990年秋,襄陽縣人民政府將八六墳」革命烈士墓,列為現代革命文物保護遺址;2000年春,黑龍集人民政府組織全鎮群眾捐資1.8萬元修建革命烈士墓,墓碑上鑲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2014年襄州區民政局撥款對此墓進行擴建維修。

【黑龍集史氏舞獅】

史氏舞獅,起源於石橋鎮黑龍集村九組(史家莊)史氏第二代祖先,迄今已有近300多年的歷史。史氏世代習武,有獅子滾刀、獅子滾繡球、登高踩柱、看家拳、六合拳、十步拳、雙刀穿杆子、雙節棍、九節鞭等30餘種看家本領,再配以兵器刀、槍、棍棒、鞭、哨子等輔助,功夫如虎添翼。

2000年初,黑龍集重組舞獅隊,名為「雄風舞獅隊」。他們精湛的武藝、高超的技藝、古樸的風格、新穎的套路、開心的節目,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讚譽。中央電視臺七頻道、湖北衛視、楚天都市報、襄樊電視臺、襄樊日報、襄樊晚報等媒體,稱雄風舞獅隊是文明之獅,威武之獅。

【石橋「倒裝」村名】

石橋的「倒裝」村名,很有特色。

通常的情況,村莊的命名格式是「姓+地貌(或通名)」,如:張崗、李灣、楊莊等。而石橋有不少村名,是倒過來的,即:「地貌(或通名)+姓」。

例如:莊子餘、邊界李、城址柳、湊村李、大戶楊、堤上魏家、崗坡李、河裡杜家、河裡加家、河裡吳、史子李、窪裡張、橡樹張、堰裡張等。

排子河水庫(網絡圖片)

石橋鎮豐富的水利資源

石橋鎮地處鄂北崗地。鄂北崗地歷史上曾是有名的「旱」包子,水源奇缺。但如今的石橋鎮水利資源十分豐富。

石橋境內東有馬張河,西有西排子河,中有東排子河,三條河流由北而南縱貫全鎮;引丹灌渠自西向東穿境而過;境內有襄陽市第一大水庫西排子河水庫;另外還有中、小型水庫7座,堰塘868處,總庫容22621立方米,位居襄州區第一。

【西排子河水庫】

西排子河水庫,位於襄州區石橋鎮及老河口市竹林橋鎮,始建於1959年11月,1960年擴建為中型水庫,1965年11月至次年2月,再次擴建為大(2)型水庫。大壩下方建有歡顏寺電站。大壩以灌溉為主,兼有防洪、養殖、發電、休閒娛樂等功能。

【亞洲第一大渡槽——排子河大渡槽

排子河大渡槽,位於石橋鎮,凌空飛架於排子河之上,是引丹灌渠的主要建築之一。有「天上銀河」「亞洲第一大渡槽」之稱。渡槽位居引丹總乾渠中段,全長4.3公裡,83個槽墩,最高墩49米,最低墩8.3米,槽身斷面寬3米、高3.46米。該工程1973年2月開工, 次年7月竣工通水。

灌區位於漢江中遊左岸丹江口與唐白河之間,北接河南省界,西、南抵漢江,東界唐白河。引水由西向東經老河口市北部、襄州區北部,灌區東西長65公裡,南北寬41公裡,是襄陽市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改善了鄂北崗地農業生產用水及人畜飲水。

排子河渡槽

石橋鎮當代名人

石橋鎮出了不少名人,時間久遠的不說,當代的就有:

黑龍集村人李喜華,中國戲曲家協會會員、劇協湖北省副主席;1998年被國務院評定為「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家藝術津貼,國家一級演員、第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

吳集村人餘愛軍,1989年5月,被中央軍委授予「共和國衛士」稱號。

竹園村人周秀華,1989年,在亞洲賽艇錦標賽中,榮獲金牌。

(本文曾參閱李虹、齊保華等老師的文章及相關單位的資料,在此一併致謝。)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楊立武)

相關焦點

  • 襄陽襄州之雙溝鎮:襄陽東大門 素稱「小樊城」
    東與棗陽市七方鎮交界,北與襄州區朱集鎮、程河鎮相連,西與襄陽高新區、襄州區古驛鎮隔唐白河相望,南與襄州區張家集鎮、經開區東津鎮毗鄰。東漢末,與蔡陽縣一道劃歸襄陽郡轄。西晉時期,屬義陽郡蔡陽縣所轄。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間(457—464),京兆郡的池陽縣僑置於雙溝,此後百年間,為池陽縣城,歸京兆郡所轄。西魏恭帝元年(554),魏師攻取襄陽後,池陽還歸故土,雙溝恢復原名。隋煬帝大業初年(605),蔡陽縣轄,屬春陵郡;後歸襄陽郡安養縣所轄。
  • 蚩尤故裡襄陽,號瀴源氏
    苗族傳說「蚩尤」在中原戰敗,逃回湖北雷公山後自盡,手下弟兄把「蚩尤」埋在雷公山,並在「蚩尤」墳的右面立了一根慄木桿,意為「蚩尤」是一個頂天立地的人。雷公山發源了兩條主要河流都西流入漢江,淳河古稱羊水,過襄州地界,蚩尤就是在淳河附近的瀴源古村出生的。鶯河,疑古瀴水,水過宜城板橋鎮,傳說古稱阪泉鎮,是蚩尤後人聚集之地。
  • 襄陽襄州之龍王鎮:兩水匯集 龍鳳兩遺 四集分立 鵝梨兩奇
    【地理位置】龍王鎮位於襄陽市區西北35公裡、襄州區政府駐地張灣西北45公裡處。東與襄州區夥牌、黃集兩鎮接壤,南與樊城區牛首鎮為鄰,西與樊城區太平店鎮、老河口市仙人渡鎮交界,北與襄州區石橋鎮相連。龍王鎮位處襄州區西北部的襄北崗地上。
  • 控帶荊門遠,飄浮漢水長——「唐詩與襄陽」之韓愈
    遭貶南遷途經襄陽的宜城,韓愈在楚都遺址寫下一詩:題楚昭王廟韓愈丘墳滿目衣冠盡,城闕連雲草樹荒。猶有國人懷舊德,一間茅屋祭昭王。宜城一度為楚國都城近兩百年。韓愈寫此詩的同時還寫有《記宜城驛》一文。丘墳發掘當官路,何處南陽有近親。仍是貶遷路上,詩人途經棗陽,又寫下一首懷古詠史詩。據《棗陽縣誌》:「廣昌館在東門外沙河東岸。」棗陽是光武帝由布衣成皇帝的龍飛之地,白水源出棗陽東大阜山,《水經注》說「(白水)其陽有漢光武故宅,基址存焉」。所以,詩一開頭,便提出一個問題:光武帝從棗陽的白水「真龍騰飛」,已不知有多少個春秋了。
  • 襄州法院「開足馬力」提速增效 跑出法治化營商環境加速度!
    襄州法院「開足馬力」提速增效 跑出法治化營商環境加速度!《今日頭條》、《快資訊-法制現場》、《湖北日報荊楚網》、《襄陽日報》、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微信公眾號、平安襄陽微信公眾號、襄陽中院微信公眾號、平安法治襄州公眾號等多家媒體轉發此文,為襄州法院快立、快審、快執、快結案件護航法治化營商環境點讚。下面跟隨小編一起看看襄州法院是如何當好「司法店小二」。
  • 襄陽襄州之黃集鎮:口子鎮 紅巾軍起義 襄北農民赤衛軍 襄北農場
    東與襄州區古驛鎮接壤,南與襄州區夥牌鎮相連,西與襄州區石橋鎮毗鄰,北與河南省鄧州市、新野縣交界。故俗語稱黃集「一腳踏兩省,雞鳴聞三縣」。明末清初以來,黃集是河南省鄧縣(現鄧州市)至樊城的交通節點。現今,黃集是襄北交通樞紐。
  • 【宗親分布】(甘肅酒泉)「于氏父子」和「於家墳」
    行走在總寨鄉間,一些帶有明顯家族色彩的地名引發了我們強烈的好奇:於家官莊子、於家沙灣、於家墳……小鎮上的「於家」是何許家族?這個家族和小鎮的歷史又有哪些關聯?為什麼小鎮上會有這麼多「於家」的痕跡?在史地學者李生萬的帶領下,我們走訪了當地有名的「於家墳」。在位於總寨鎮三奇堡村的於家沙灣一帶的小麥地裡,李生萬以遠山和樹為參照,為我們劃下了一個「於家墳」的大致輪廓:哪裡的墳垛有多大,哪裡的榆樹有多粗,哪裡曾經有多少墳頭,哪裡埋著誰誰誰,哪裡又曾經挖出來過紗帽和蟒袍……李生萬告訴我們,在總寨,於家是有傳奇的,最為著名的則數於應徵、於顯龍父子。
  • 史氏「京兆郡」溯源
    綜合各方面的資料,有以下六個方面的來源:一、是源於西周史佚;二、是源於倉頡史皇氏;三、是源於周代其他國家一些人姓史;四、是源於「昭武九姓」中的史姓;五、是源於阿史那氏改為史氏;六、是源於皇帝賜姓(如唐代的史大奈)。史氏的主要源頭就這些。至於在發展變化過程中由他姓改為史姓,或由史姓改為他姓的,相互交錯,情況複雜。溧陽史氏是源於西周的史佚,即溧陽史氏是史佚的後裔。
  • 蚩尤故裡襄陽雷公山!
    雷公山位於襄棗宜三縣市交界處(襄州、棗陽、宜城),似牛頭形狀,有鶯河發源於此西流匯入漢江,傳說是因為蚩尤是牛圖騰和鳥圖騰氏族首領。蚩尤出羊水也發源於此,因河水常年水流不斷,水質優良,故當地人稱之為淳河。山的東方有熊河北流注入滾河,山下有熊河水庫和鶯河一庫,碧波蕩漾令人神往。雷公山又名雷鼓山、大鼓山、石鼓山、石虎山因為此山隆隆作響之聲,似雷神擊鼓。
  • 襄陽人單懋謙:清代「三朝帝王師」、文淵閣大學士(宰相)
    單大綸之子,單啟治,諸生(考取府、州學的秀才)。今東津鎮東津村和簡坡村、襄陽城北街和民主街、樊城官碼頭和丹江路、襄州區夥牌鎮等地,居住有單氏的後代。從事學政道光十九年(1839年)四月,單懋謙被授予國子監司業,正六品。從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即學政工作。
  • 三國蔡瑁故裡:襄陽東津老營(古蔡洲)訪古
    表初到,單馬入宜城,而延中廬人蒯良、蒯越,襄陽人蔡瑁與謀……江南遂悉平。」劉表依靠蔡瑁等勢力平息了轄區內反亂,鞏固了統治,蔡瑁也就成為劉表政權的重要支柱。《襄陽耆舊記》記載:「瑁,劉表時為江夏、南郡、竟陵太守,鎮南大將軍、軍師。」當時荊州八郡,劉表時期蔡瑁先後擔任了三個郡的太守,而且這三個郡都在州治襄陽周圍或附近,是劉表政權的根基所在。可見劉表對蔡瑁的器重。
  • 襄陽東津 霸王(淳河)片區軼事
    在襄陽古鎮東津南六、七公裡裡,有一條小河,從東向西晝夜不停地緩緩流淌著,這條小河叫淳河。清同治《襄陽縣誌》載:「(淳河)在縣東,西流入漢水。熙寶四年(1071年),知襄州史炤請開古淳河一百六裡,灌田六千六百頃。」《一統志》記載:蒙古圍襄陽時,淳河是據點之一。「鄧城旁近有牛首、安陽、古城、紅巖、白河、沙河、漁浦、新城、淳河、滾河十城。蒙古圍襄陽,分築諸城於要津,以絕糧援。故址尚存。」
  • 襄陽歸屬權最難弄懂的鎮!涉及樊城、襄州、高新等四區 不是東津
    襄陽歸屬權最難弄懂的鎮!涉及樊城、襄州、高新等四個區 不是東津有不少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都會發現一件很難弄懂的事兒,就是不同的米莊人在自我介紹時會有三種說法:一是樊城區米莊鎮,二是襄州區米莊鎮,三是高新區米莊鎮。難道米莊是「一鎮三治」嗎?
  • 襄陽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精武英雄!
    襄陽,簡稱「襄」,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鄂、豫、渝、陝毗鄰地區的中心城市,這裡已有2800多年建制歷史,是楚文化、漢文化、三國文化的主要發源地。歷代為經濟軍事要地,素有「華夏第一城池」、「鐵打的襄陽」、「兵家必爭之地」之稱。這裡的襄陽古城位於湖北省襄陽市,地處漢水中遊南岸,三面環水,一面靠山,易守難攻。
  • 【捷報頻傳】襄州法院榮獲全國法院司法宣傳和通聯工作先進單位!
    《中國審判》2020年第5期刊發《襄州法院:新時代的戰「疫」擔當》一文,專題推介襄州法院抗擊疫情助推復工復產先進經驗。 《人民法院報》2020年2月23日刊發襄州法院撰寫的《襄陽襄州:緊急解封扣押酒精罐車上「疫」線》辦案故事。
  • 襄陽高鐵站擬命名為「襄陽東站」!原「襄陽東站」擬更名為「襄州站」!
    市鐵路辦負責人豐志農表示,2015年和2016年,原鐵路總公司在批覆漢十鐵路和鄭萬鐵路初步設計時,將襄陽高鐵站分別命名為襄陽南(東津)站和襄陽東津站。豐志農表示,我市目前以襄陽命名的車站有襄陽站、襄陽東站、襄陽北站(編組站)和襄陽南站(襄城)。
  • 招才引智助力經濟發展 襄州全力打造具有競爭力的人才高地
    襄州區委常委、組織部長楊少波:「抓住人才引、育、留、用關鍵環節,對標定位、精準施策,打造具有襄州特色和競爭力的人才高地。」近年來,襄州區將人才視為第一資源,通過招攬人才為優化營商環境、助推襄州高質量發展,為襄州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 日本戰國史 武士的傳奇,平氏與源氏之爭,八岐大蛇的傳說
    在十一世紀,形成了兩大家族為首的武士團,一時風頭無二,一個是清和天皇的後裔源氏,一個是桓武天皇的後裔平氏。平安朝後期,河內源氏的源賴義,源義家父子,替朝廷鎮壓了奧羽地區的安倍氏,清原氏叛亂,贏得了當時關東武士團的效忠。   而另一個集團,桓武天皇的後裔伊勢平氏,此時在關西壟斷了日本和宋朝的貿易,實力擴大。
  • 一份襄陽的簡歷,親 評價喲!!!
    西漢:初年始建襄陽縣,以縣治位於襄水(今南渠)之陽而得名。東漢:漢武帝時屬荊州刺史部南郡。三國:曹魏仍屬荊州襄陽郡。晉朝:西晉、東晉時,因雍州(今陝西一帶)人避難流入襄陽等地,為安置流民,孝武帝於太元十四年(389年)以襄陽為中心僑置雍州。
  • 南陽府北第一鎮 ——石橋散記
    往北展望,遠山含糊,沃野廣闊,地勢漸抬的隆蓋上盤踞著一片鬧墟,那便是府北第一鎮——石橋。府北第一鎮的石橋被譽為中州名鎮,河南歷史文化名鎮,自有其因功。這裡曾是商代鄂侯後裔支脈在春秋時期的封地,西漢時為西鄂都鄉侯封地。《讀史方輿紀要》載:「西鄂,府北五十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