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上午,2020年北京市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歷史科目的考試已經結束。北京教育考試院和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的專家對歷史試卷進行了權威解析,趕快來看看!
歷史試卷整體分析
● 2020年北京市高中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歷史試卷注重整體設計,思想性與科學性並重,引導考生思考、探索日常生活、學習探究、國家發展乃至人類社會面臨的各種問題。
● 試題立意深遠,視野開闊,題材豐富,形式活潑,關照現實,充分體現開放性、多元性、基礎性、應用性、綜合性和創新性原則。
● 試題秉持考試為教育教學服務的宗旨,緊密聯繫2020年北京中學歷史教學的實際,強調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突顯家國情懷與世界視野,培養考生的現實關懷意識,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
● 整套試卷穩中求變,布局合理,材料新穎,視角多元,難易適中,希冀對中學歷史教學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
1、博古通今,鑄魂育人,奏響時代主旋律
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是推動中華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於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創造的寶貴物質和精神財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試題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多個視角,考查了考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
■ 第1題中的青銅器冰鑑缶是先秦時期最為典型的優秀物質文化遺產,其使用方式也蘊含著先秦時期的政治觀念和社會思想。
■ 第2題中的「清樂」是漢唐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優秀精神文化成果,其產生、流散和重新整理的歷史過程,體現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延續的活力和動力,也展現出民族文化互動交融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不斷傳承創新的同時,也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 第20題從「茶」字的讀音入手,展現了中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歷史過程。
試卷突出鑄魂育人,具有明確的思想導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試題中,意在引導考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 第8題反映出廣大農民階級在革命鬥爭的過程中,政治認識不斷提高,革命意識不斷加強。
■ 第9題則通過1950年一幅獲獎的新年畫作品,傳達出新中國成立之後社會各個層面出現的嶄新氣象。
■ 第10題從回顧我國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歷程,強調了加強法制建設的理念和成效。
■ 第17題「從戰歌到國歌」,突出了「富強、愛國」的核心價值觀。
2、察古知今,見微知著,增強社會使命感
對現實問題的思考是研究歷史的動力之一,歷史也為現實提供了諸多的借鑑和參考。試卷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生活,以學習探索問題情境為載體,體現現實關懷和人文關懷。
■ 第20題要求考生運用絲綢之路、新航路開闢等相關歷史知識,對「今天世界茶的兩大發音系統」這一現象作出合理解釋。這體現了歷史教學服務於現實的社會價值,有助於深化考生對「一帶一路」建設背景的認識,使考生更好地理解文化交流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性,以及中國同世界密不可分的聯繫與合作共贏的前景。
中國自古以來就重視抵禦各種災害,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相關知識在試題中得以體現。
■ 第5題中王安石提出應培育農民自身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為現實提供了借鑑。
■ 第10題從一系列的立法可以看到,我國處理和應對突發事件時,著力加強法制建設,展現出國家在防災救災中的決策作用。
3、讀史求真,繼往開來,落實學科新素養
北京歷年高考試題一貫注重從學科本質出發,考查考生歷史學科的思維水平。試題以學生為本,突出主幹知識,緊扣課標和教材,選擇考生較為熟悉的題型,沒有偏題、怪題,儘量做到貼近中學歷史教學實際。
與此同時,試卷因時制宜、穩中求變。2020年是高考向等級性考試轉變的第一年,試卷結構和考試時長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為試題的命制提供了更大的空間。「二卷」選取的歷史素材更加豐富,內在聯繫更加緊密,有利於更加深入和靈活地考查考生必備的歷史知識和關鍵能力,著力在試卷中呈現和落實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
試卷整體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創設多樣情境,引導考生透過歷史的紛雜表象認識歷史的本質。
■ 第18題以「近代工廠之父」阿克萊特的成長經歷為線索,生動地展現了工業革命大潮之中,個人拼搏進取的成功歷程。以此考查考生對工業革命的把握和理解,以及對時代與個人關係的認識。歷史學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情懷,試捲髮揮學科所長,突顯家國情懷。
對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的考查滲透於整張試卷。
■ 第4題展示了安史之亂前後長安城的空間布局圖,要求考生從古代經濟的發展變化看待城市規劃的變化。
■ 第16題以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鑑》的過程為例,引導考生認識史料實證的重要性,學會在具體情境中運用這一方法,既有利於考生感悟實事求是、著史求真的史學精神,也能培養學生辨析和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這是現代公民必備的素養。
■ 第20題通過地圖,要求學生能夠在特定的時空背景下,對歷史現象作出合理分析。
對歷史解釋的考查集中體現在試卷的第二部分。「二卷」通過各種不同方式的設問,考查考生綜合運用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的方法,對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做出合理解釋的能力,並運用所學客觀地評價歷史作用。同時,試卷注重選擇性和開放性,以此考查考生的創新能力,突出北京學生的特色。
■ 第17題的設問要求考生在五個要求中選取三個,體現了試題的選擇性。
■ 第18題要求考生解讀阿克萊特的成功之路,第19題要求考生評析十三行的興衰,都給考生提供了一定的空間,考生需要自己選取解題思路和方法,將所學知識進行遷移整合,從而得出新的歷史認識。這樣的試題更加貼近北京中學生實際,有益於發揮其所長,展現其創新的內在潛質。
歷史試卷試題解析
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歷史學科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真題分析
1. 突出唯物主義歷史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正面的價值導向。
► 第8題以國民革命時期的農民革命為素材,滲透了中國近代革命史教育。
► 第9、10題綜合考查了新中國建設和發展的歷史。
► 第17題通過敘述「從戰歌到國歌」的演變過程,體現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奮鬥,弘揚了革命文化。
► 第18題通過考查工業革命時期的歷史人物,從生產力和人物評價的角度考查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
2. 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第2題以「清樂」的發展為載體,體現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注重民族文化的交融與發展。
► 第5題以王安石變法的具體措施為載體,引導學生關注歷史上的救荒與民生。
► 第20題以外文中「茶」字的不同發音為話題,考查中外文化交流,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引導學生從世界背景下看中國,從中國視野了解世界。
3. 關注與學生學習與生活相關的現實問題,體現歷史責任感,使命感。
► 第5題以王安石變法中的具體措施為載體,考查救荒扶貧的措施,關愛民生。
► 第10題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應對自然災害、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等突發事件為例,突出法制建設成就。
► 第17題以學生熟知的國歌為題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充分體現了歷史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
比較全面和充分地體現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多方面考查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
真題分析
1. 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
► 第17題從「戰歌到國歌」的發展歷程體現了中國近代的革命歷史,滲透著濃濃的家國情懷。
► 第18題考查了唯物史觀中生產力問題和歷史人物評價問題。
2. 時空觀念素養
► 第3、7、11題突出考查學生的時序意識。
► 第4、20題突出考查學生的空間觀念。
► 第20題考查學生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綜合思考歷史上的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3. 史料實證素養
► 第16題以司馬光修史的相關史實考查了史料實證的相關問題。
► 其他大多數選擇題和非選擇題都不同程度地考查了史料的理解和運用。
4. 歷史解釋
► 第2題通過一個具體的文化現象,闡發了民族交融和中華民族的發展。
► 第17題直接提出了歷史解釋的答題要求,引導學生深入探討國歌必須具備的一些要素。
試題在考試改革的背景下保持穩定
在學科設置和考試試卷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的背景下,試卷的題型和形式保持穩定,有利於實現平穩過渡,有利於考生更好地發揮自己的真實水平,有利於教學和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
如選擇題與非選擇題的比例與之前文綜考試基本保持一致,沒有太大的變化,有利於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銜接與過渡。在具體試題的呈現形式上,也與之前文綜試卷保持了明顯的一致性。
非選擇題在試題的命制上體現了一些新的發展和變化,但沒有給學生的答題造成形式上的障礙,為學生真實水平的發揮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有利於保證考試的信度和效度。
點評專家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李曉風(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
郭井生(高級教師)
海澱區教師進修學校
趙文龍(高級教師)
東城區教師研修中心
冉峰(高級教師)
北京市順義楊鎮中學
許連生(特級教師)
★溫馨提示:信搜索公眾號 北京本地寶 (ID:bdbbeijing),關注後在聊天對話框回復【高考】可獲取2020全國各地高考試卷真題及答案、北京卷各科試卷權威解析/真題及答案、各地高考作文查詢、估分系統、查分時間、成績查詢、全國高校名單、錄取分數線、志願填報等信息。(如下圖)
手機訪問 北京本地寶首頁
本地寶鄭重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地寶無關。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述內容未經本站證實,本地寶對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網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