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諾貝爾文學獎公布】諾獎官網消息,白俄羅斯女記者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
頒獎詞為:「為她用復調所記錄的我們這個時代人們所經歷的苦難以及承受苦難的勇氣而致敬。」(for her polyphonic writings,a monument to suffering and courage in our time)。
白俄羅斯作家斯維特拉娜·阿列克謝耶維奇
阿列克謝耶維奇,女,1948年生於烏克蘭,畢業於明斯克大學新聞學系。她用與當事人訪談的方式寫作紀實文學,記錄了二次世界大戰、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車諾比事故等人類歷史上重大的事件。已出版的著作有:《戰爭的 非女性面孔》、《最後一個證人》、《鋅製男孩》、《死亡的召喚》、《車諾比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等。其著作相繼獲得1998年德國萊比錫圖書獎、199年法國國家電臺「世界見證人」獎、2006年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等獎項。
相對於簡單而機械的事實而言,人腦海中的那些模糊的情感、傳言和印象其實更接近事實真相。為什麼要重複那些事實——正是它們掩蓋了我們的情感。令我著迷,念念不忘的也恰恰正是這些情感的演變歷程,以及從人們在談及這些情感時無意中表露出來的某些事實。我嘗試著去尋找這些情感,然後把它們收集起來,加以保護。——斯維特蘭娜 阿列克謝耶維奇(Svetlana Aleksijevitj )
曾多次獲獎
她的作品已在19國出版,在中國出版的著作有《車諾比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我不知道該說什麼,關於死亡還是愛情:來自車諾比的聲音》、《鋅皮娃娃兵》等。本月,她的兩部作品《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和《我還是想你,媽媽》出版。
阿列克謝耶維奇作品曾多次獲獎,包括1998年德國萊比錫圖書獎、1999年法國國家電臺「世界見證人」獎、2006年美國國家書評人獎、2013年德國出版商與書商協會和平獎等,去年,她還獲頒法國藝術和文學騎士勳章。
德國出版商與書商協會為其授獎時曾稱:「她自己創造了一個將在全世界得到迴響的文學門類,必將掀起證人與證詞湧現的浪潮」。瑞典資深專欄作家梅•斯文森也曾公開表示,「她早應該得諾貝爾文學獎了」。
關注的焦點永遠是人
阿列克謝耶維奇並非按照正式的歷史文獻來描述歷史,而是從個人經歷、機密檔案以及從被忘卻、被否定的資料中挖掘。這樣的創作意義更加深遠,遠遠超出技術性文獻的意義。她關注的焦點永遠是人,探索人的心靈是她與其他作家的區別之一。她成功地表現了一代人的茫然和恐慌,作品觸動人的內心深處。
比如在《車諾比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中,阿列克謝耶維奇用三年時間採訪了車諾比核電站反應堆爆炸的倖存者們,有第一批到達災難現場的救援人員的妻子、有現場攝影師、有教師、有醫生、有農夫、有當時的政府官員、有歷史學家、科學家、被迫撤離的人、重新安置的人、還有妻子們祖母們……每個人不同的聲音裡透出來的是憤怒、恐懼、堅忍、勇氣、同情和愛。為了收集到這些第一線證人們的珍貴筆錄,阿列克謝耶維奇將自身健康安危拋之腦後,將他們的聲音繪成一部紀實文學史上令人無法忘記的不可或缺的作品,並籍此期盼同樣的災難絕不再重演。
作品體裁助力獲獎
可以說,無論是媒體還是海外各大文學論壇,對阿列克謝耶維奇的關注並不多。因其作品數較少,目前不超過10部;此外,她的作品在西方世界影響力不大;再次,身為一名紀實記者,其著名作品基本上是對重大悲劇性事件當事人採訪稿的合集,更類似於「口述史」,作者個人的存在感非常微弱。
不過,自2013年以來,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品多有瑞典語譯本問世,包括《最後的見證:失去童年的孩子們》,也為其獲獎增添了不小優勢。
阿列克謝耶維奇的另一優勢大概是其作品體裁——傳記文學。只因上一本非虛構類作品獲得諾獎已經是半個多世紀以前的事情了——1953年邱吉爾以《二戰回憶錄》獲此殊榮。
速戳【原文閱讀】進入購買諾貝爾文學獎作品
回復 以下內容,獲得精彩內容
明天見 | 秘密花園 | 塗色書 | 好書榜 | 開學季 | 創業無畏 | 幻獸之國 |促銷 |張藝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