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這部9分臺劇說,不要挑戰人性

2021-01-19 8分電影

當我看完這部劇,僅僅看完第一集之後,牆裂了。

HBO出品,豆瓣9.4分,真沒有唬人,《我們與惡的距離》,基本上可以鎖定年度最佳臺劇的席位。

無差別殺人案,新聞媒體「亂象」,網絡暴力,職場風雲,家庭矛盾,關於的死刑思辨...一切都那麼地真實,並且撼動人心。

僅僅用了一集的時間,《我們與惡的距離》就已經交代完主要的人物關係及多條故事線,劇情涵蓋社會的方方面面,角色的矛盾與掙扎,信仰與堅持逐步增重,寫出2018年臺灣年度電影《誰先愛上他的》劇本的編劇呂蒔媛繼續保持良好的狀態,把大銀幕的現實主義熱潮帶到了小熒幕。

劇中也出現了幾位熟悉的臺灣女神。

擔當女一號的賈靜雯,多年後回歸臺灣就交出搶眼表現,她飾演霸道女總裁宋喬安氣場爆表,懟人不眨眼(懟人戲全是爽點),外表強悍的同時,又流露出疲憊而易碎的內心。

周採詩,飾演律師男主王赦的妻子丁美媚。看過《籃球火》的觀眾一定對她印象深刻。5年後復出演戲,顏值依舊在線。

曾沛慈,飾演關鍵角色李大芝的房東應思悅。「終極系列」的女神級人物,她演唱的《一個人想著一個人》曾是霸榜神曲。

1.無差別殺人案:信念能否堅守

故事以一樁無差別殺人案開始講起,對於無差別殺人,現在全世界都已經不會陌生。就在《我們與惡的距離》開播的不到10天前,紐西蘭就發生了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兇手還進行網絡直播,行徑相當惡劣。

聯繫現實世界中的「無差別慘案」,再看《我們與惡的距離》會更有衝擊力。

就在所有人都在斥責兇手的時候,男主角王赦卻花了兩年時間,為這個一手造成9死21傷慘劇的兇手李曉明做辯護。

序幕的潑糞事件很好地反應了群眾的憤怒。想像一下如果有人要為那個紐西蘭恐怖事件的兇手做辯護,恐怕就不是潑糞這麼「友善」了。

就在眾人覺得大快人心之後,視角跟隨王赦來到他的家庭,飾演他的吳慷仁表演十分到位,光表情就告訴了觀眾他是一個十分隨和的人。原來他幫兇手辯護,不只是因為職責或者職業道德什麼的,而是為了探究這起慘案背後的真相。

只有知曉兇手犯案的動機和脈絡,才能預防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用死刑懲處兇手沒錯,但死者不會因此復活,傷痛也不會因此徹底撫平,為什麼不能給多一點時間查出事情的真正原因,就徹底否定教化的可能?如果這個李曉明犯案的根本原因是一種普遍現象,誰能保證不會有下一個兇手?

只是,讓人類保持理智,確實是一種奢求。

王赦請求「先驅報」的編輯劉昭國幫助,希望能藉助媒體的力量,扭轉輿論趨勢。然而劉昭國卻說了一句很真實的話,「我不是上帝,我沒那麼偉大。」

確實,普通人沒有義務去探尋所謂的真相。尤其是那些「吃瓜群眾」,他們只是想宣洩自己的情緒,根本不會管什麼遠大高深的道理。

在嚴酷的現實環境下,幾乎是孤立無援的王赦還能夠堅持自己的信念嗎?李曉明犯案的真相到底是什麼?萬一「洗白」了會怎樣?這些無疑都是全劇的重大懸念。

有懸念,觀眾就有了看下去的理由。

2.新聞媒體「亂象」:利益與良心的矛盾

李曉明一案順理成章地引出了以霸道女總裁宋喬安為代表的「新聞線」劇情。

宋喬安所在的「品味新聞臺」不求長進,只求「速食」,依靠播報簡單有效卻不夠深度的新聞取得了很高的收視率,通俗點說就是做「標題黨」贏流量。但同時員工也非常勤苦,有女員工大著肚子還要上班,直到羊水破了還在說,等做完就去醫院...

導演成功地讓觀眾感受到了新聞工作的緊湊感,突發新聞有多緊張刺激,劇情就有多緊張刺激。就算「新聞線」偏離了開頭的「無差別慘案」故事線,也絲毫讓人不覺得是在「拖劇情」。

宋喬安所在的「品味新聞臺」和劉昭國所在的「先驅報」是兩個對立面。「品味新聞臺」利益至上,他們播報新聞更多是為了收視率;「先驅報」內容之上,他們有著提高觀眾品味的社會責任感,只是比較小眾,賺的錢要少很多。所以「先驅報」不得不與「品味新聞臺」合作,爭取更多流量。

如今的很多媒體何嘗不像是「品味新聞臺」,為了爭取流量製造「標題黨」,播放一些無實際意義的「趣聞」,偏離了媒體原來的社會職責。記者每天都在搶時間,搶觀眾想看的東西,而不是在履行自己「探尋真相」的責任,那麼媒體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此外,房東應思悅的弟弟應思聰也陷入了「藝術與商業」的矛盾中,他是一位導演,因為過度追求作品的品質而被炒魷魚,深受打擊。

3.職場風云:不要太真實

《我們與惡的距離》可以劃分為兩條故事線,一條是「兇案線」,一條是「新聞線」,兩條主線又分別包含著各個家庭戲的暗線。

第一集先是讓兩條主線從匯合到相互走遠,實際上彼此還是有一定的聯繫。比如說,律師王赦在探求真相,可是探求真相不應該也是媒體的責任嗎?

真相與良知,是兩條主線的主題連結點。

另外,編劇還用李大芝這個角色將兩條線匯合了起來。

李大芝由陳妤飾演,戲份非常多。她在「新聞線」中上演了一出職場菜鳥升職記,相信很多經歷過職場的人,都能感受到職場的戲份是多麼真實。特別是有一個嚴厲而霸道上司,那種感覺著實酸爽。

通過巧妙的敘事和演員表演,李大芝一開始充滿了神秘感,是瞎子都能看出,她一直心事重重,肯定是藏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其實其他角色大致也是這麼處理的,明明白白告訴觀眾角色動機,性格個性,家庭背景的大概只有王赦一個人。其他的角色關係,以及他們的秘密,都是先埋下伏筆,設置懸念,最後再揭曉答案。

把類似懸疑片的手法融入到敘事當中,簡直不要太贊。

4.家庭矛盾:是什麼奪走了愛情

因孩子罹難瀕臨破碎的,受害者家庭;

兒子殺人於是避逃人群的,加害者家庭;

幫死刑犯辯護而受盡譴責的,法扶律師家庭;

奇怪弟弟帶給姐姐人生課題的,房東家庭;

家庭戲一般會給故事增加一絲溫情,沒想到這幾個家庭卻潑了一盤現實的冷水。

這裡只小提宋喬安瀕臨破碎的家庭。

因為與丈夫三觀不合,宋喬安的婚姻已經走到了的撕裂邊緣,她似乎已經接受了這段愛情已經無法挽回的事實,她現在只想贏回女兒的信任。

她的女兒天晴雖然年紀小小,但卻非常明白事理,而且金句頻出。

是什麼奪走了夫妻之間的愛情呢?

這恐怕已經是一個千古難題。

5.我們與惡的距離?不要挑戰人性!

既然片名叫《我們與惡的距離》,探討人性善惡應該是全劇的核心主旨。

就拿「無差別慘案」來說,兇手犯罪是一種「惡」,而那些因為仇恨,甚至不是因為仇恨,只是為了宣洩情緒而對兇手口誅筆伐,有一些人還要報復傷害兇手家屬的過激反應,那何嘗不是另外一種「惡」呢?

是什麼原因驅使人類去做惡,是良知的喪失,還是無法保持理智,是貪慾的誘惑,又或是憤恨的滋生?

不管這部劇最後會給出什麼答案,我們都不能放鬆對人性的警惕。

如果沒有必要,不要挑戰人性。

《我們與惡的距離》已於3月24日首播,每周日更新兩集,「牆裂」推介。

如果想進來,麻煩進來之後請關門;如果不進來,麻煩請直接關門。——《誰先愛上他的》

相關焦點

  • 「不要挑戰人性」|《我們與惡的距離》
    「不要挑戰人性」估計這就是整部劇核心其實真正的劇名是《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善的距離」劇中男主是刑事律師說白了幫殺人犯作辯護免不了家人無法接受他的工作於是就有了這樣的對話「我們知道了交通事故的很多原因在於酒駕,所以我們立法嚴懲。我們知道了貧窮對社會會造成傷害,所以我們努力扶貧、奔小康。我們知道了網貸對社會有惡果,所以開始取締。
  • 《我們與惡的距離》——「永遠不要挑戰人性」
    這部劇十分真實,真實到在片頭會有這樣一個畫面來提醒觀看的人們。這部十集的電視劇信息量很大,簡單來說是一起無差別殺人案所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語言文字與概括能力有限,就不試圖介紹劇情了。我們與惡的距離,這個劇名也許看起來莫名其妙,「我們都是好人誒」,我們常常以為我們與惡之間有一道涇渭分明的界限,善與惡非此即彼。
  • 「永遠不要在利益面前,挑戰人性」|《我們與惡的距離》
    其實在過去的2019年,臺灣地區出品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影視作品,選材和思想都直面人心,直擊心靈,今天來談談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主演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以下簡稱《與惡》)。這部由HBO和臺灣公共電視臺聯合推出的劇集成為評分非常高的華語劇,豆瓣評分9.5,在播出當天榮登臺灣熱搜排行第一名。永遠不要在利益面前,挑戰人性。
  • 《我們與惡的距離》:不要挑戰人性,希望就在雲的後面
    豆瓣評分永遠不要挑戰人性。劇中的開頭,李曉明是個殺人犯。因為殺害九個人,大眾一致認為必須執行死刑。最終她媽媽把他扯起來對她說,"我們家裡人死三個人就夠了!你改名字!以後你出去誰問你的爸媽,你就說你的爸媽出車禍死了!"李曉文換了名字重新開始生活,她在一家新聞臺上班。她也淚流滿面地指揮著新聞中心,去直播哥哥被判處死刑的新聞。
  • 《我們與惡的距離》:9.5分臺劇內地上線,看清好劇與爛劇的距離
    導語:《我們與惡的距離》:內地上線喜大普奔,雖有刪減但影響不大!剛剛小柒又刷了一遍《我們與惡的距離》,不過這次看的不是盜版啦~內地引進了這部劇9.5分的臺劇,大家可以在視頻網站裡觀看了,確實是件喜大普奔的事呢。可能很多人都知道這部劇了,除了它的內容外,還有因為是賈靜雯再次回歸臺劇市場緣故。
  • 《我們與惡的距離》評分高達9.5,劇本深入人心,多角度解析人性
    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非常容易看透,但有一件東西想要看透卻極其艱難,那就是人性。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貪念,而每個人有時候都會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做出一些不太好的事情。今天給大家講述一部影視劇,帶你了解人性,關於《我們與惡的距離》,你的了解有哪些呢?
  • 《我們與惡的距離》:對人性的反思,比憤怒更重要
    作者:梁嘉烈「無人不冤,有情皆孽」,出自陳世驤先生1966年致金庸的一封書信,是陳世驤對《天龍八部》給出的評論,這八個字同樣也很適用於《我們與惡的距離》。賈靜雯在《倚天屠龍記》之後闊別十五年再回電視劇,聯手金鐘獎影帝吳慷仁帶來了《我們與惡的距離》。
  • 豆瓣高分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大受好評,深度剖析人性的複雜善惡
    最近有一部熱播的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大受好評。這部電視劇深度的剖析了人性的善惡,從多個角度來說明大家對同一件事不同的態度。通過一個殺人案,把社會中的律師、受害者家屬、殺人犯家屬以及新聞媒體串聯在一起,從不同的職業,不同的思考方位來探尋人的善惡。
  • 賈靜雯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憑什麼衝上豆瓣9.3?
    雖然拆妹妹各種ddl拖身,但這部劇還是要追的,因為它實在是太太太精彩了!才四集就衝上豆瓣9.3,要知道很多劇上8就被追捧了,這部劇簡直一騎絕塵,怪不得哪裡都有著對它超高的評價,哪裡都在求資源。光耳聞就令人毛骨悚然,而從2012年至今,臺灣發生了6起以上這種惡劣的案件,《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是由這些社會焦點案件為核心,在探究人性方面是很有意義的。劇中也發生了一場無差別殺人案件,兇手李曉明在電影院持槍造成9人死亡,21人重傷。通過這個案件展開多條線索的敘述,分為受害人家屬、加害人家屬、兇手辯護律師、輿論、媒體等多個角度。
  • 我們與惡的距離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琴深如海,ID:likesea2013】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世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而最經不起推敲的就是人性。有多少幫兇,有多少冷漠,在助長著惡行的蔓延。我們與惡的距離,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遙遠。
  • 《我們與惡的距離》憑藉著什麼拿到了豆瓣9.5高分?
    《我們與惡的距離》感人至深的真實呈現《我們與惡的距離》以殺人犯、被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媒體和律師等多角度闡釋了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背後的糾葛。劇中題材尖銳地揭露了犯罪者的心理、律師的使命、媒體的義務、法律的存在性與落實性等現實性問題,反映了沉重又真實的社會現狀、壓抑而麻木的人性百態。
  • 豆瓣9.5《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究竟是天使還是惡魔?
    出於自然這個造物主手中的一切都是善的,到了人手中才變成了惡。——盧梭我們常說,好的電影可以改變社會,改變國家。曾經的《素媛》、《熔爐》、《媽媽別哭》...都銘記著當年曾經發生的傷害,為弱勢群體奔走呼號。最近小眸看了一部臺劇,一部撕開了我們平靜生活中遮羞布,追問當今社會裡,被忽視的傷痕與罪惡——《我們與惡的距離》。
  • 豆瓣9.4,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豆瓣獲評9.4的高分,提前預定年度最佳華語劇。這部劇涉及的社會現象足夠多,暫且從我所關注的三個部分說起:家庭(夫妻關係)、精神導師、陌生人,來分享對這部劇的理解。我們都不是獨立的個體,我們在社會裡有著各種關係:夫妻、同事、領導、合租對象、路人,但我們的所有行為,都在影響抑或說改變著我們身邊人,更廣義的說改變著我們所處的社會。【家庭關係】喬安(賈靜雯飾)是某新聞臺的主管, 丈夫劉昭國(溫升豪飾)也是媒體工作者,他們的大兒子死於李曉明的槍下。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那麼戲劇的一等獎必須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豆瓣的評分為9.5分,第二個將於今年推出,非常期待。其實,看完這部戲,幸運的是happyending結尾,否則,很難死。看完這齣戲,很多人都會依次反省自己,如果我是劇中的一個角色,我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 劇評:《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去年有一部炙手可熱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當時看到好多閨蜜、同學們紛紛在朋友圈吹爆這部劇,網上也是好評如潮,我就挺想抽時間觀瞻一下。但是,去年由於一些原因,還是將這部劇擱置了:一方面,我當時沉迷於《明朝那些事兒》,另一方面,去年經歷了好多波折,擔心這部劇太過壓抑和黑暗,也就沒有勇氣去觀看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最近看了一部新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的是犯罪與人性的故事。劇中還有很久沒有在臺劇中出現的賈靜雯。在這部劇裡我看到了許多人性的交織。究竟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呢?
  • 人性與惡的距離,就是一份保險的事情
    首先我們可以思考幾個問題其一:人性的惡是怎麼產生的其二:你真的懂保險麼?首先我們從人性的角度來說這種是善的體現,是人性的光輝的傳遞,是我們普遍人所能接受,甚至認可的。在保險行業,可以發現非常多人性的惡,有主動的,也有被動的,每個人的心裡都有惡的存在,之所以我們沒有展現出我們的惡,不過就是因為沒有觸碰到我們的利益,沒有讓自己受傷,讓自己家人朋友,親人受到傷害,才一直沒有爆發出來。
  • 現象級口碑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背後的故事,你了解嗎?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9.4超高分現象級口碑劇持續引爆社會熱議微博話題閱讀量3.5億次騰訊視頻播放量2.1億次《我們與惡的距離》著 者:呂蒔媛、公共電視 出 版: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官方授權,完整十集原創劇本×主創訪談×深度導讀賈靜雯等主演千字長文講述幕後故事,剖白表演體會內附百張精美劇照,隨時重溫名場面名臺詞名人推薦:我非常喜歡一個劇,叫做《我們與惡的距離》,裡面有一句臺詞很打動我,他說「看見的不用去相信,看不見的才要去相信
  • 《隱秘的角落》:我們與惡的距離很近,張東升:一起去爬山嗎?
    這部只有12集的網劇,僅僅兩個星期就播完,但卻在豆瓣上收穫了近30萬人給的9.0的高評分。章子怡也在微博上推薦了這部劇,還給予了高評價:「追了那麼多年美劇英劇,終於有一部可以與之抗衡的「中劇」了。」網友一直對這兩個問題爭論不休,這部劇每一集都留有疑問,沒想到到了大結局還在留著疑問,估計夠網友討論好幾天了。關於大結局的種種疑問和解析,暫且不提。這部劇其實主要探討了人性,由主角的身份背景觸發,隨著劇情的推進,總是很能引發觀眾對人性的深層思考。三個小主角一直都是該話題的中心,但另外一個主角,由秦昊飾演的張東升,更是將人性的複雜體現的淋漓盡致。
  •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最好的證明!
    最近一部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僅播出兩集就拿下了豆瓣9.4的高分,這部劇是3月24日開播,雖然沒有引進大陸,但是依然不能阻擋它的勢頭,強大的網友們紛紛找各種資源觀看。因為風很大,讓我躍躍欲試。《我們與惡的距離》看到演員陣容就很期待,吳慷仁、賈靜雯、溫升豪等聯袂演出。這部劇是根據一件社會惡性殺人新聞改編,描寫背後的人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