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神是很受民間歡迎的一個神祗,傳說中的他是一個俊秀的少年,既是法力無邊、降妖除魔的護法尊者;又是水利、農耕、漁獵等眾多行業的保護神,看起來他的工作是夠忙碌的。和很多道教神靈一樣,他的形象來源非常複雜,雜糅了儒家推崇的名士李二郎、川西氐羌等少數民族傳說,最後還把修築都江堰的李冰父子扯了進去,形成了一個超級大雜燴。他最初本是民間信仰,後來被道教收編、然後進入官方奉祀的神靈體系,這一過程大致完成於宋代,到明朝趨於完善,並且從地方神靈進一步上升到全國都有眾多信徒的大神。
這位神靈最著名的形象是他雙眼之間還有一隻豎立的獨眼,據說這隻眼睛神目如電、可以看穿世間一切魑魅魍魎,其實是來自於蜀人先祖蠶叢氏豎目的傳說。而他的總體形象則是一位俊逸超群的少年郎君,大多數時候都做戎裝打扮、英武過人。至於這位大神降妖除魔的事跡雖然不少,但最初並沒有提到他用什麼趁手的兵器,直到明朝後期神魔小說《封神演義》流傳後,書中提到他用的是一把三尖兩刃刀,這才讓這種說法成了定論,並從此和二郎神結合起來,而正是在此書中,才把二郎神的名字定為楊戩。
現在出版的《封神演義》多把其作者署名為許仲琳,我此前曾發文說過這種說法並不靠譜,以目前的證據還不足以確認該書的作者。這部小說雖然也有少量精彩段落,但總體上情節混亂、文辭淺陋,其價值遠遜於《西遊記》,不過書中對二郎神的描述確實深入人心,那麼他為何給二郎神安排三尖兩刃刀這種兵器呢?首先歷史上這種異形兵器確實是存在的,最早可能出現在宋代,雖然在文獻中沒有描述,但在宋代流傳下來的畫作《免胄圖》中可以看到類似形狀的武器。
從設計思路看,這種兵器前端有三長兩短的鋒尖可以用來刺殺,三個鋒尖中間形成的夾角可以用來鎖拿對手的兵器,而且鋒尖後面與長柄連接的部分兩邊也開刃,可以用來揮劈殺敵,是一種多用途兵器,看起來也很威風。它可能是著名的唐朝陌刀的一種變種,不過這種用途過多的武器通常不會是戰場上的主流,真正的軍陣之器講究的是簡潔有效、便於集體訓練和運用。三尖兩刃刀最有可能出現場所是朝廷的某些大型儀式上,和黃斧大鉞、方天畫戟之類造型華麗的兵器一起用作儀仗。
在實戰經驗的武將看來,三尖兩刃刀重心太過靠前,它的鋒尖突起容易折斷,使用起來很不方便。但是在創作小說的文士看來,這樣威風凜凜的兵器在英武的二郎神用來,正是天作之合,也容易和其他神靈形象區分看來,所以在塑造二郎神形象時,就腦洞大開的讓他用上了。從文學角度看,有了這麼一件與眾不同的兵器,確實讓二郎神在封神眾多神靈中更加突出了,應該說是成功的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