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市發改委
在做好疫情防控和安全生產的前提下,
按照分區分級、分類分時、動態管理的原則,
統籌有序推進工業、服務業、
重點項目、建築業等復工復產。
全市復工復產呈現良好態勢,
已審批的規上工業企業復工率達70%以上。
至22日,
黃石港區工業企業全面復工,
企業員工返崗率達80%,
產能恢復達70%左右。
該區共有工業企業162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9家,主要為水、電、食品飲料、服裝服飾、醫療衛生和智能裝備製造等領域;規模以下工業企業133家,主要為服裝、模具加工、印刷印務和機械製造等領域。前期受疫情影響,該區除聯海集團、天邦飼料等6家「停不得」企業保持生產外,其他企業均暫停生產。該區根據疫情防控工作的實際,從2月底起,就著手復工復產準備,做到提前謀劃、分類指導、破解難題,有序推進工業企業復工復產工作。
該區成立了復工復產工作服務組,統籌推進相關事項,研究解決企業在復工復產中遇到的難題。同時,要求各街道、各經濟主管部門, 全力服務企業復工復產工作,收集企業員工、資金、物流、醫用物資、崗位空缺等困難訴求,做到科學決策、有序推進。
根據製造業的行業特點,該區採取「分類分時、分區分級、邊批邊審、先批後驗」的方式,指導企業科學有序復工。對前期準備工作充分、防疫措施到位、安全生產無漏洞的企業,加速審批速度;對智能製造、機械加工等人員密度較小、風險較低的技術密集型行業,在方案完整、責任明確的前提下,先批後驗,縮短審批流程;對人員密集型行業,組成專家組對企業進行實地查看,發現不合格的要求及時進行整改。待整改達標後,再實施錯崗、錯時、分班等形式逐步推進復工復產。
主動對接,破解企業在復工復產中遇到的難題。除了縣級領導實行包保外,各行業主管部門主動對接服務,對疫情期間「停不得」企業,每日收集困難問題和物資需求,協調幫助解決問題。先後解決通行、運輸問題12個,解決醫療防控物資一次性醫用口罩10萬餘個、酒精60餘桶、84消毒液90餘桶、體溫計17個;幫助科威自控、網安科技、邦之德牧業等企業解決270餘名技術人員返崗難問題;租賃專車「點對點」「一站式」幫助永輝智能、鉅晟重汽等工業園企業200餘名員工往返過江返崗;主動搭建企業和金融機構橋梁,解決實際到位融資700萬元。(黃石日報記者 吳高斌 陳濤)
復工復產電話專線開通
雲喇叭讓復工復產「聲」入人心
「村民復工復產返崗上班應做好報備工作,乘坐公共運輸工具時應主動出示健康碼……」19日下午3時,西塞山區工業園閘口社區的大喇叭開始廣播。
「多少年沒聽過大喇叭了。」社區居民陳玉蘭說,現在還在疫情時期,還是大喇叭管用,「喇叭一響都聽得見,比手機上發東西清楚通俗多了。」
社區主任石教祥說,大喇叭裝好正好趕上復工復產復業,村民們對什麼時候能出去上班、怎麼出去都想了解,以前村民天天給他打電話,天天有人到社區服務中心來問,「現在把園區指揮部的文件拿來通俗地用口語話播放,大家都知曉了。」
石教祥說他心裡還有一本帳:馬上清明節又要來了,森林防火又成了頭等大事,還有創文等一系列要宣傳、宣講的工作,「這個大喇叭後面的用處還大著呢!」
與以往的傳統掛在電線桿上的喇叭不同,閘口社區的大喇叭掛在鐵塔上,「有專門的程序,坐在辦公室用手機就能操作,方便的很。」石教祥說。
「準確來說,這個大喇叭叫智能雲廣播。」中國鐵塔黃石市分公司副總經理吳彬說,疫情防控期間,智能雲廣播利用覆蓋面廣、強制收聽的特點,對疫情防控工作進行宣傳。特別是眼下在村民復工復產、返黃離黃高峰期間,充分發揮「大喇叭」貼近群眾、直通基層優勢,將疫情資訊、防控知識等內容送進田間地頭、千家萬戶,引導村民持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記者 易木生 通訊員 蔡玲 徐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