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感動還歷歷在目,就傳來東京奧運會有面臨全面取消的可能。如果真是這樣,這不僅是為榮譽默默奮鬥4年的運動員們的悲哀,更是日本這個國家,經濟,文化甚至綜合國力的下行拐點。
在剛過去的2019年第四季度,日本GDP創下6年來最大跌幅,出口總量連續12個月下降,而東京奧運會更被視為日本經濟反彈的強心劑。
《時代周刊》曾報導,日本為舉辦此次奧運會已投入超1700億元人民幣。日本不是傻子,他們知道回報會遠遠超過這個數字,因為日本已經不是第一次計算奧運會的含金量了。
1964年東京奧運會:
令人咋舌的衛生變化
還記得在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上,日本隊賽後打掃更衣室的信息上了熱搜,不僅如此,日本球迷輸球後邊哭邊收拾垃圾的背影也傳遍世界,日本人幾乎等同了高素質和愛乾淨的代名詞。
但是你能想像在1964年東京奧運會開幕的兩年前,以下照片的場景在東京甚至是日本,是環境衛生的常態嗎。
20世紀50年代,日本進入經濟高速增長期,但多數日本人的行為和習慣仍然停留在過去式。那時的日本,垃圾隨處可見,汙物隨便被投棄,日本的各個城市儼然成為「骯髒都市」,與今天的畫風大相逕庭。
1964 年的東京奧運會被很多人視為日本乾淨起來的起點,當時的日本施政者,除了建設一系列的公共設施,還在東京展開了大規模的「首都美化運動」,倡導「垃圾入簍」和「統一收集」。在後來,這也成為了垃圾分類的一個開端。
「日本人「--觀念的形成
不管是否去過日本,一說起日本人留給你的感受,大概有以下這些,乾淨整潔,團結一致,具有高度的奉獻精神,隱忍甚至有武士道似的「愚忠」。但是這些全然不是先天形成,而是被一個個節點事件塑造的結果。
1945年日本投降,1952年美軍結束對日本的佔領。短短的12年後,這個給全世界帶來深重災難的國家,迎來了全世界矚目的盛會,這是一次千載難逢樹立新日本形象的絕佳機會,也是走出戰爭陰影,實現自我認同的窗口。
整個奧運會期間,可以說是日本的高光時刻:高速子彈列車正式運營,日本女子排球隊奪得奧運金牌,日本總共獲得史無前例的29枚獎牌,其中金牌16枚,開幕式的收視率達84%,民眾的熱情空前高漲。
「日本人」這個觀念也在這樣熱烈的大環境下,得以進一步刻印在每一個日本人的心中,在媒體的大量報導下,日本人認為他們在經濟、科技及文化各方面均已達成驕人的成就,民族自信心達到一個高峰。
舉世矚目的經濟騰飛
1964年日本為東京奧運而進行的投資和各種建設,是當時歷屆奧運最高的,達到了1兆日元,你沒有看錯,單位「億」已經不夠看的了。
這樣的總體投資力度,在奧運開幕前便形成了1962-1964年間的「奧林匹克景氣」,同樣為日本後奧運時代的經濟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財大氣粗的日本企業界,便開始了「收購全世界」的壯舉,這很日本。索尼34億美元收購哥倫比亞電影,三菱14億美元拿下洛克菲勒大廈,紐約高樓上開始升起日本國旗。
期待奧運盛典
奧運會對一個國家,乃至地區,遠遠不止提高國民自信心和自豪感那麼簡單,他背後是國家走向的綜合體現。
日本能否抓住這個機會,儼然已經轉變為整體控制疫情的綜合實力了。不過鑑於日本中二式的操作,已經有調查顯示,近6成的日本民眾支持取消奧運會。這個結果並不意外,在生命和經濟發展這兩個選項下,結果並不難預測,畢竟生死之外無大事。
不過還是希望疫情早早褪去,奧運會可以在我們亞洲的土地上成功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