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三個月的展陳提升,9月18日,山西青銅博物館將華彩亮相。同日,「漢東大國——歷代曾侯墓出土文物精品展」「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兩大年度重磅展覽,分別在山西青銅博物館和山西博物院開展,曾侯墓與陶寺遺址珍貴文物在兩個博物館南北交相輝映。
青銅時代「再現」
山西青銅博物館提升改造後,「吉金光華」陳列的觀展邏輯更合理順暢,展覽語言更通俗易懂,展陳形式更具藝術美感。1200餘件精選文物,作為晉式青銅器的明星代表,上起龍山文化晚期,下至秦漢,時序完整、特色鮮明,跨越整個青銅時代,勾勒出中國青銅文明的輝煌圖景。
第一部分「華夏印跡」,以歷史時間為脈絡,講述「器」與「國」的關係,以銅敘史;第二部分「禮樂春秋」,以華夏禮樂制度為題,講述「器」與「禮」的融合,以銅述禮;第三部分「技藝模範」,以侯馬陶範為模本,講述「器」與「技」的滲透,以銅說技。
重新開放後,山西青銅博物館每天參觀人數限額為600人,實行分時段預約,觀眾可提前3日,通過山西博物院官方微信分時段實名預約。
曾國青銅「一窺」
曾國,史籍失載的西周封國,隨著帶銘青銅器的不斷發現而逐漸被世人知曉。曾與隨是否是一個國家?曾國的創建者為誰?曾國與楚國的關係又如何?這些困擾學術界多年的學術謎團,隨著擂鼓墩、葉家山、郭家廟、蘇家壟、文峰塔等遺存相繼發現,被逐漸破解。
「漢東大國——歷代曾侯墓出土文物精品展」,共展出湖北隨州、棗陽等地出土的歷代曾侯青銅器百餘件,勾勒出曾國從周初,始封屏衛周王朝,到戰國中晚期被楚所滅約700年間的歷史畫卷。獸形座燻燈、南公簋、獸首形銅面具、半環形龍紋銅鉞、獸面紋銅觥等珍貴文物「結伴」亮相。
陶寺與石峁「呼應」
距今5000年前後,華夏大地上滿天星鬥般的文明之光向黃河中遊聚合。文化碰撞,社會變革,華夏文明在這裡綻放。黃河中遊晉陝大峽谷兩岸,從4300年前開始,河汾之東,陶寺人夯土建都;陝北高原,石峁人砌石築城。
陶寺與石峁,隔河遙望,南北呼應,雙城並峙數百年。土城恢宏,石城巍峨,人口密集,規劃井然,社會分工明確,初現王權和禮制,中國早期國家的基本面貌顯現。在交流與碰撞中,二者共同推進了中華文明一體化格局的形成,成為黃河文明的顯著標識。
「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入選國家文物局2020年度「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重點推介項目。
陶寺遺址,1978年發現於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陶寺村,年代距今4300年至3800年。40多年的考古發掘,揭示遺址面積近300萬平方米。清理出宮城、下層貴族居住區、王陵區、祭天祭地禮制建築區、倉儲區、手工業作坊區、普通居民區等功能區域,發掘墓葬千餘座,出土了彩繪龍盤、土鼓、鼉鼓、特磬、玉器、彩繪木器等精美文物。
這些文物在展覽中都可看到。陶寺文化在文明和早期國家形成過程中,創造的政治制度、統治模式、執政理念等內涵,多為夏商周三代及後世繼承發展,是中國古代文明和成熟國家形態的主源。
石峁遺址,位於陝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鎮,地處晉陝高原北端,黃河西岸,距今4300年。石峁城址以皇城臺為核心,內城牆和外城牆呈半包圍狀將「皇城臺」環抱,是中國已知規模最大的龍山時代晚期城址,城內密布著大量宮殿建築、房址、墓葬、手工業作坊等遺蹟現象。經過多年考古發掘,出土了陶器、玉器、骨器、銅器、壁畫、紝木和石雕等大量重要遺物。
種種跡象表明,石峁遺址是當時中國北方區域政體的中心,已經跨入了邦國都邑的行列之中。石峁文化以農業生產為主,等級分化明顯,已經步入早期國家的發展階段。展覽中的雙面人面石雕、蛇紋鬲、口簧等文物,透露出黃河文明的悠遠燦爛。
來源:太原晚報 記者 陳辛華
【來源:太原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