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進入戀愛關係嚮往幸福的同時,另一方面我們也會感到擔憂,內心裡會呈現出疑問:我敢接受這樣一份愛的關係嗎?
離幸福越近的時刻,我們內心的恐懼反而越強烈。這裡的恐懼有哪些呢?
有可能我們其實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或許我們被愛過,依然沒有辦法接受別人的愛。即使有人發出了愛的信號,我們選擇了不去接受這個信號。
我們害怕什麼呢?
害怕進入關係的成因
有一種可能,我們害怕的是被對方拋棄,害怕的是那種得到後再失去的悲傷的感覺。
是否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傷痛呢?
也許童年時沒有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終日與孤獨和空虛為伴,所以,我們就會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得到別人的愛,從而導致了我們害怕被拋棄,害怕進入一段親密關係。
也許在原生家庭中,父母常常會說「不要你」的話,而使自己對於關係產生了恐懼,對自己的自我價值不確信。
所以現在,我們在遇到一個關係或一個人,就像抓住一個救命稻草一樣,拼命想吸取能量以證明自己是被愛的。
抱著依賴他人的心態,我們只在於對方能為我們做什麼,而不是我能為對方付出什麼,如果我們為別人做事,無非也是想牢牢抓住這個人,獲得對方的關心和照顧,一旦無法達到目的,就停止為別人做任何事情。
而這樣的關係並不是健康的,或許可以這樣說,這不是愛的關係。
弗洛姆《愛的藝術》中有描述:「愛」包括關心、了解、尊重和責任四個要素,是為對方貢獻自己的生命力。
而抱著渴求愛和依賴心態的人們是無法真正做到關心和了解他人的。
我們的問題在於自己的信念,在於原生家庭中沒有給到你的那一份「自我價值」的肯定:「你是被愛和接納的」和「你是有能力應對的」。
從現在開始人格獨立
過去已經成為過去,如今的你,可以認識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形成了「自己不被愛」的信念。
也許你的父母不懂愛,沒有人格獨立,沒有教會你愛自己。而你能存活於今天,是有愛支持你走到現在的。
那麼從現在開始,我們可以逐漸轉化這種信念,成為一個自尊自愛的人。
專注於發展個人價值,並且在和別人建立關係後,堅持獨立自主的心態。無論對方會不會拋棄你或離開你,你的人生終究可以靠自己來完成,這樣你就能獨立於人世間而不至於在對方離開你時而心碎。
我們可以專注於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找到自己的優勢,發展核心競爭力,為社會做貢獻。
我們可以找到一個自己熱愛的興趣愛好,享受那種自在和愉悅。
我們愛惜自己的身體,注重飲食、鍛鍊和睡眠,給自己提供溫暖的住所。
我們可以發展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幫助的親密關係。包括愛人、和父母的關係、兄弟姐妹的關係以及朋友。這樣的關係不是依賴,只是相互支持和幫助。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中有講到:
「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願。
無論什麼樣的關係,我們都要擺脫依賴性,有你很好,沒有你我也可以生存。真正相愛的人,是自由選擇在一起,而不是非要生活在一起。
擺脫依賴性同時也意味著情緒的獨立和自由:即便遇到了痛苦的人生大事,自己也可以獨立消化,而不是依賴於他人。別人可以幫助你,真正走出來要靠自己。
我們很多人在關係中,快樂的時候,什麼都好說,可是遇到事與願違的時候,就一萬個不樂意,要麼排斥、要麼逃避。
獨立意味著接受自己生命中的一切,並負起相應的責任。
不是所有的好東西都得屬於我,而是發生在我生命裡的一切,都和我有關,哪怕看上去不如我意,我依然願意接納並解決。
例如,遇到令人討厭的事情,我們感到憤怒的時候能接受情緒,而不遷怒於他人,獨立地解決問題,這就體現了情緒的自由和獨立。
另外,在正常的婚姻關係中,夫妻之間有所分工,情感健全的配偶,可以適當更換彼此的角色,這樣的做法可以為生活增添情趣,同時減少對對方的依賴性。訓練我們在沒有伴侶支持的情況下,依然能夠正常生活。
從我們開始,自尊自信,不依賴,建立充滿愛的親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