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周年成績秀——「一個平臺八大體系」構建優質生活圈
金羊網 2020-06-29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許悅 通訊員 穗農宣
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自2019年5月9日啟動建設以來,快步推進已滿周歲。特別是近半年,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通關(增城)便利區在廣州市增城區正式啟用,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正式推出自動售賣新模式,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認定達到了第六批,集區域總部、商務洽談、線上線下交易、產品發布、展示推廣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展示交易(安聖)中心成功落戶越秀……一項接一項的工作又快又穩,打造出一個高標準的惠民惠商優質農產品服務平臺。在這個平臺上,目前農產品的流通量累積超過15萬噸。
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創新的「一個平臺八大體系」,在指揮中心的數位化管理下,八大體系各司其職,從田頭到餐桌,從生產到銷售,一系列最嚴指標、陽光監督、安全可追溯的創新舉措,在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的大框架上協同運作。不僅為老百姓吃得放心提供了可靠保障,還成了廣東充分發揮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雙區驅動效應」的輻射帶動能力,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的生動實踐。
便民惠民:像買飲料一樣買肉菜
說起「菜籃子」,廣東人都不會陌生。作為「菜籃子」工程批發市場體系建設的首批試點城市,廣州市自1989年開始實施的「菜籃子」工程,結束了廣州市蔬菜副食品供應長期短缺的歷史。
如今,「菜籃子」工程改革再出發,滿足的是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內地居民的消費升級新需求,提供的是更加安全、綠色的「菜籃子」產品,助推了粵港澳乃至各地優質生活圈的建設,全方位發揮大灣區輻射帶動能力,也是落實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舉措。
全國範圍內,截至2019年12月底,已認定1000多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銷售點,還有不少社區主動建起了團購群,很多居民每天在微信群內接龍報上自家要買的肉菜數量。一位金雅苑團購群內的消費者就在群裡上傳了圖片點讚:「菜心苗放了幾天還是那麼好!」
疫情期間很多人宅在家裡,為了方便消費者購買肉菜,3月23日,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平臺上的供貨企業迅速研發了「菜籃子」智能售賣機,並進行試點。消費者在購買時,通過微信授權,就可以掃碼開櫃、選購農產品。自動售賣機自動感應,稱重銷售,整個購買過程方便、快捷。
智能售賣機上售賣的農產品,全都來自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產品加工企業),均經過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平臺流通,附有權威檢測報告和溯源信息二維碼。目前,這些智能零售終端正逐步投放到廣州各個社區、寫字樓等消費場所,服務社區、面向廣大消費者,下一步還將繼續全國布點。這是將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的安全優質農產品送達千家萬戶的重要一環,疏通了產品進入百姓餐桌的「最後一公裡」,助推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平臺發展駛入快車道。
吃得放心:檢測標準高、輕鬆掃碼可溯源
這也是「八大體系」中最吸引消費者的承諾:一個標準供市場。即進入粵港澳「菜籃子」平臺的產品,無論是用於供應港澳市場或者用於供應內地市場,均要是來源於海關備案的供港澳生產基地,符合供港澳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在內地銷售的「菜籃子」產品同時還需符合國標要求。
為了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八大體系」又特別涵蓋了「產品溯源體系」,對商品實行線上線下「一品一碼」管理,生產、流通全程智能監控。包裝上均貼有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標識和質量安全溯源二維碼,消費者輕鬆一掃,生產溯源信息、質量安全信息盡在掌握。
目前全國共有843個企業進入溯源管理平臺(其中772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71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加工企業),共溯源登記了近1400個農產品。
制度創新:推動合作區域農業高質量發展
就在5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認定了第六批生產基地。至此,已有111個地級以上城市加入合作共建行列,認定了6批808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3批71家產品加工企業,並在全國各地推進建設15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配送中心(分中心),初步搭建了全產業鏈條的生產體系、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和流通系統。
是什麼吸引全國各地的農產品企業紛至沓來?
羊城晚報記者從廣州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作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的牽頭建設城市,廣州以「立足廣州、聯結泛珠、服務灣區、輻射內地、面向全球」為建設定位,著力打造的是一個惠民惠商的優質農產品服務平臺,構建以廣州為樞紐的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及流通服務體系,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加工基地拓展到全國各地優勢產區,形成強大的輻射帶動和示範效應,從而推動合作區域農業高質量發展,助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以4月17日下午正式啟用的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通關(增城)便利區為例,通過「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市場調節」的模式,充分調動企業積極性,黃埔海關將關口直接前移到位於增城區的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和加工基地,實現大灣區「菜籃子」服務平臺和通關服務平臺互聯互通,打造成為集生產、流通、檢驗、檢疫、通關、信息化等資源要素的「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對於完善廣州乃至大灣區現代農業產業鏈條,提升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將產生積極而深刻的影響。
當前,正值疫情防控和企業復工復產的重要時刻,通關(增城)便利區的建成啟用,還將實現高效的檢驗檢疫通關服務,大大縮短企業供港澳及出口產品的通關等待時間,有利於幫助企業渡過難關、迎來發展機遇,營造更優質、更高效、更便捷的營商環境。
「數說」「一平臺八體系」
指揮信息平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信息平臺和平臺指揮中心坐鎮廣州,設有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管理系統數據服務監管平臺,實現生產、物流、生產管理、質量監管、客服管理等功能的數位化管理,採用二維碼技術實現對質量安全和物流貿易的溯源。
產品質量安全監控指標體系——採用供港澳質量標準和國家標準中的最嚴格指標,編制發布了蔬菜、水果、畜禽和蜂產品、水產品、乳及乳製品和食用油及油料產品六大類共21210項安全檢測指標,打造成為全國質量安全新標杆,實現「一個標準供市場」。
高質量生產基地體系——目前已認定6批808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3批71家產品加工企業。在前4批認定的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中,來自國家(省)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生產基地有65個,輻射帶動貧困地區農民數萬人。
高效便利流通體系——推進建設15個區域性配送中心或分中心。全力推進梅州、清遠、雲浮等3個配送中心建設,齊齊哈爾、贛州、濰坊、聊城、永州、懷化、韶關、肇慶、畢節、黔南、黔西南、珠海等12個配送分中心建設同步有序推進。
政策體系——《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建設實施方案》《廣州市支持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建設的若干意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標識管理規則》《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質量安全管控試行方案》等系列文件先後出臺,初步構建起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建設運營的「四梁八柱」。
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在產地,結合海關對出口基地管理的成功經驗,以及農業農村部門的屬地管理職能,形成生產體系質量安全監管的雙保險機制;產品採收後,在生產基地的自檢室進行「逢出必檢」,具備國家認可資質的第三方法定檢測機構對進入平臺產品實現「逢進必檢」;進入市場後「陽光監督」,消費者可以輕鬆掃碼溯源,辨識產品。
產品溯源體系——檢測合格後才能在包裝上使用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LOGO和溯源二維碼。通過「一品一碼」管理,實現產品源頭可追溯,是質量安全信心的保障。
穂港穂澳及城際合作機制體系——與香港、澳門特區有關部門建立了穗港、穗澳聯席會議合作機制,已有111個地級以上城市加入合作共建行列,初步形成了全國大協作的局面。
運營管理規則體系——截至日前,全國共有843個企業進入溯源管理平臺,共溯源登記了近1400個農產品,累計流通量超過15萬噸。同時,通過倉儲物流平臺實現流向可跟蹤,解決農產品配送最後一公裡的問題;通過電商平臺,優質農產品全天候在線展示和交易,實現供求無縫對接;通過進出口平臺實現「買全球、賣全球」。
編輯:正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