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張繼成:中國音協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員,山西音協理事,山西合唱協會理事,呂梁音協副主席,山西管樂協會呂梁分會會長。全國曾憲梓教育基金獎獲得者,山西省特級教師,副教授。原汾陽政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原民進山西省委委員、呂梁市委副主委、汾陽總支主委。
近日,拜讀了北京教育學院美育中心教師、博士張爍在《人民音樂》2020年11期發表的《休閒性音樂講座的特點、價值與困頓——以北京T音樂沙龍為例》一文後。激活了我的思緒,頗有感慨。
「T音樂沙龍」中的T是指什麼,我不清楚。
T音樂沙龍創辦於2016年,坐落於朝陽公園西南角一間咖啡廳內。這裡的音樂沙龍屬於休閒性音樂講座,其特點之一是非功利性:觀眾到這裡來聽講座並不是為了升職考學,而是以感受藝術,提升修養為目的。其二是小眾性:由於空間的限制,人數不多,少則十幾位,多則幾十人。其三是私人性:這裡沒有領導講話,沒有官方介入,不用正襟危坐。其四是舒適性:可以吃吃喝喝。
T音樂沙龍一般分為「講課模式」和「音樂會模式」,內容包括交響樂、歌劇、室內樂、鋼琴、藝術歌曲、中國民族器樂和爵士樂等。教師的聘請不看職稱,不看背景,不看身份,只看講座的效果——能否吸引觀眾。觀眾每人每次收費100元(入場券+一杯飲料)。因為人數有限,所收費用不能保證教師勞務費和相關開支,還要靠咖啡廳日常的營業收入來彌補。儘管如此,在大都市,這種沙龍式、休閒性的音樂講座或許還有不少。那麼作為小縣城,是否也可以開展類似的活動呢?由此我想到了近些年來,我身體力行的十餘次公益性音樂講座。
我應邀無償服務的音樂講座內容,包括音樂審美特徵、音樂與生活、中西管弦樂隊比較及作品欣賞、歌曲鑑賞、與合唱愛好者談合唱、合唱指揮、古琴與古箏、中國漢民族樂隊漫談、紅歌欣賞、茶與音樂漫談。講座的場所一般是文化館、學校階梯教室、新華書店、琴社(音樂培訓機構)、單位會議室、市委黨校等。受眾包括音樂愛好者、大學生村官、學校教師、合唱團成員、中學生、科級幹部培訓班等。受眾人數從30、40人到200、300人不等。
恕我孤陋寡聞,大概能有機會安排如上公益性音樂講座的縣城,恐怕為數不多,實屬難能可貴。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當地的音樂氛圍和文化底蘊。
汾陽歷史悠久,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文化積澱深厚,古為三晉大邑,至今置縣已2600餘年。2005年被命名為「全國文化先進市」。改革開放以來,汾陽不僅有文工團、晉劇團,還先後創建了少兒藝術團、女子合唱團、政協之友合唱團、人社之聲合唱團、同心合唱團、音樂舞蹈協會志願者樂團等。上世紀80年代,汾陽文工團排練的話劇《於無聲處》、歌劇《小二黑結婚》、歌舞節目聞名遐邇;上世紀90年代初,汾陽少兒藝術團排演的音樂舞蹈詩劇《春光融融》、《呂梁魂》、少兒管弦樂及合唱音樂會、民族音樂會、舞蹈《杏花雨》分別應邀或代表山西省少年兒童在北京音樂廳、人民大會堂、海澱劇場等成功上演,曾獲得榮毅仁副主席籤發的獎牌,享譽京華;合唱團和志願者樂團聯袂,按照當年北京軍區戰友歌舞團的完整版本,成功排演了《長徵組歌——紅軍不怕遠徵難》,為國慶70周年獻禮;2020年,音樂舞蹈協會志願者樂團成功排演了呂其明作曲的交響樂《紅旗頌》等。作為縣級市,這樣的成績單委實難能可貴。我有幸在這方文化藝術的沃土上生活、耕耘,立足於自己的專業,為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深感榮幸。
開展公益性音樂講座,有利於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藝術修養。我的體會是,公益性音樂講座的題目具有自由度,聘請主講教師不拘一格,受眾者「人以群分」,講座場所除了音響設備,一切從簡,較之於院校講座和「雲端」直播形式,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我想如果這項活動能夠得到當地文化、教育等相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如果能像茶社、咖啡廳那樣,固定場所,引進商業操作,在滿足觀眾消費的同時,還能適當支付主講教師的勞務費,這項活動有望長久堅持,可成為縣城裡一道靚麗的文化風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文藝。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當代中國,正奮力行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徵程上。作為基層音樂工作者,我們應當審時度勢,立足本職,面對現實,不負時代託付,不辱肩頭使命,傳遞正能量,弘揚真善美,為繁榮我國的文化藝術事業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二〇二一年二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