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清淺
《演員請就位第二季》陳凱歌對演員的選擇相較第一季時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季時基本上還是偏愛演技型演員的,選擇的牛駿峰、鍾欣潼都是實力派,明道、炎亞綸這些由明星偶像轉型成的演員演技也不錯,青年藝人趙文浩、沈夢辰在第一階段影視化考核時也有精彩表現,稍微差一點的就是陳若軒了,總體來看還是偏愛有演技的演員的。
可是到了第二季後畫風就變了,由偏愛演技型藝人到偏愛鮮肉小花。40進24裡,他選擇的演員除了年紀稍長的胡杏兒演技不錯,青年演員任敏、王將也還可以外,張海宇算是勉強可以,董思怡偏差,陳宥維最差。後面五位除了張海宇奔三(31歲)外,其餘四位都是青一色的年紀相仿的90後,是經常被稱之為鮮肉小花的一類藝人。特別是24進16時,陳凱歌繼續發揮偏愛小花的特點,把S卡給了表演有點類型化的任敏。
這樣的變化不太能讓網友接受,尤其是《演員請就位》是一檔角色競演類節目,既然是競演,且當李誠儒迫於巨大的輿論壓力選擇不說真話,也開始講客套話或不痛不癢的點評演員時,陳凱歌立馬指出不滿,用了一堆半是諷刺半是激勵的話刺激李誠儒繼續講真話,表明不要怕得罪人,這才是這個節目該有的東西的態度。那麼在選擇演員時,陳凱歌就應該以演技為標準的呀。然而,陳凱歌的選擇卻讓人失望。
或是為了給任敏搭戲選了董思怡,或是因為有進步選擇了陳宥維。別的導演說張海宇表演放得太過了,不夠收斂,他卻說他演得好,給了張海宇S卡,而同被認為演得過的同屬於自己組的倪虹潔卻認同了別人的看法沒有選擇。第一次被認為演得有痕跡第二次表演時已收斂也算是有進步的溫崢嶸也沒有選擇,儘管溫崢嶸不是他這一組的,但是也是可以選的嘛,溫崢嶸的演技至少要比他選擇的除胡杏兒外的演員好。
於是,網友對陳凱歌的質疑一波接一波,或說他是按照節目組給的劇本演戲,或說他選的是關係戶,或說他吃了別人的飯收了別人的禮物,或說他審美降低了,甚至懷疑《霸王別姬》不是他導演的,他導演的水平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高……
面對這一切陳凱歌儘管沒有明著回應,但是本人對這種種的評價或許還是有關注的,所以在第三階段考核《過關》播放完後,就強調說這是一檔幫助青年演員進步成長的節目,在這節目裡,不管是任敏還是陳宥維都進步了,達到了節目的初衷。
而類似的說法,在當初郭敬明力排眾議給何昶希連發S卡時也說過類似的話。正因為這節目不是真的演技比拼節目,只是幫助青年演員進步的節目,所以演技好的大齡演員早早就掛了,如倪虹潔,表演還可以的中年演員也早早就淘汰了,如曹駿,演得還可以、沒太大毛病又沒有某導演偏愛的長相的年輕演員也殺青了,如黃夢瑩,留下的要麼僅是個別演技好、觀眾緣好的老演員,如胡杏兒,要麼是給人搭戲的中青年演員,如董思怡。
但是,這樣的節目初衷觀眾並不太能接受,在很多觀眾看來,既然是競演節目,那就得按照演技好壞來晉級或淘汰,而不能以導演的喜好或節目組的安排或關係強弱來選人。所以當走到第二季,摒棄第一季相對公平的晉級標準後,豆瓣評分下降了,由6.8降為6.1。
本來在第一季時就有不少觀眾對晉級的結果不滿意,其中主要聚焦在郭敬明組,選擇進入到他這一組的好演員都早早被他淘汰了,而演技平平的郭俊辰硬是被他捧進了總決賽。到了第二季,導演毫無標準的喜好更是處處可見,於是觀眾不買帳了,給差評。
還是那句話,綜藝終究是綜藝,要的是話題與流量,演技好壞並不是晉級的很重要的標準,所以對《演員請就位》裡好演員被淘汰、明星卻堅挺地站在臺上的現象千萬別太當回事。何況什麼都能演的天才型演員還是少的,倒是有局限性的感受型演員比較多。
正如陳凱歌在節目裡一直強調的,並不是所有角色都適合同一個演員。如果節目裡給到他(她)的角色恰好符合這個演員,那麼在導演的調教下他們是能演得很好的;而如果這個演員不適合這個角色,即使再怎麼調教也很難達到好的效果。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陳宥維,不管是夜華還是果郡王都不是他能駕駛的角色,所以兩次表現都很糟糕,演果郡王時哪怕有陳凱歌悉心指導,也不過是較夜華稍好一些罷了。
所以,四位導演不管是按照綜藝劇本走也好,出於關係或喜好選擇也罷,當選定了演員後,為了不被罵得太慘,都會盡最大能力去選擇適合演員的角色,甚至大改臺詞、情節等等。且還給演員設置好表演方式,什麼時候該是什麼樣的表情全都給演員想好,演員只需按照導演的話演就行。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但凡導演調教後,只要演員發揮不失常都能呈現不錯的作品,在影視化考核裡尤甚,這條沒演好就下一條,一直到演好為止。而若是舞臺上現場呈現就比較考驗演員的水平了,但經過多次調教、排練後再差也不會差到哪裡去。所以不管導演選擇了誰,不管是進入到哪個階段,演員表演結束後,他都可以自豪地說他的選擇是對的,他的眼光是不錯的。
因此競演類綜藝,尤其是一檔旨在幫助青年演員成長、進步的綜藝,看看就行,別較真,一認真你就輸了。
本文由清淺之說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