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位於東北亞朝鮮半島南部,三面環海,西瀕臨黃海,與膠東半島隔海相望,東南是朝鮮海峽,東邊是日本海,北面隔著三八線非軍事區與朝鮮相鄰。作為20國集團和經合組織(OECD)成員之一,韓國是亞太經合組織(APEC)和東亞峰會的創始國,也是亞洲四小龍之一。 20世紀60年代以來,韓國政府實行了「出口主導型」開發經濟戰略,締造了舉世矚目的「漢江奇蹟」,讓韓國成為了擁有完善市場經濟制度的經合組織發達國家。韓國的資訊科技產業多年來一直較強,製造業與科技產業發達,除高速網際網路服務聞名世界外,內存、液晶顯示器及等離子顯示屏等平面顯示裝置和行動電話都在世界市場中處於領導地位。
韓國國土面積狹小,由於地理環境上相對閉塞,幾千年的發展,讓他們逐步形成了特有的堅定和固執,他們身上的性格氣質,與白山黑水間的東北大漢頗為相似,粗礦樸實、豪邁不屈。正因為如此,你很難想像,韓國的「大老粗們」能跟精益求精的工具機行業或者傳統工業,劃上一個「對等號」。
韓國工具機企業的生產集中度非常高。在韓國,知名的工具機企業有大宇重工、現代重工、維亞、鬥山等。這幾家企業產值總計66580萬美元,佔韓國當年工具機總產值(205900萬美元)的32%,也就是說幾個工具機企業的產值就佔了全國的三分之一。在這些工具機企業中,韓國人最引以為傲的工具機「三劍客」,當然要數三星、現代威亞和鬥山了。
三星工具機工程有限公司,(簡稱SMEC), 1988年開始從三星重工業和三星泰科獨立,主要生產工具機、半導體裝置、工業機器人。三星工具機工程有限公司已有20多年歷史,他們通過了ISO9001和CE認證,所生產的產品主要出口到歐洲、土耳其、日本和中國。 三星工具機的主要「代表作」,要數加工中心和工業機械手了。
現代威亞作為現代汽車集團下的子公司,創立於1976年, 2005 年與現代汽車工具機事業部進行合併之後,以"現代起亞機械" 品牌響喻國內外市場。現代威亞機械在與日本技術全面合作的基礎上,廣泛吸收歐、美同行的先進經驗,迅速發展起來的。已經完全具備了開發、生產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系列數控設備的能力,年產數控加工設備三千多臺(套),公司主要生產汽車配件、機械、飛機配件、衛星影像等產品。而市面上出現比較多的,是現代威亞的數控工具機, 數控車床,立式加工中心和臥式加工中心。
韓國鬥山集團是韓國最大的財團之一,是一家享譽全球、很有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公司成於1896年,至今已有109年的發展歷史,韓國最早的近代企業之一。鬥山集團旗下擁有鬥山Infracore、鬥山重工業、鬥山發動機、鬥山產業開發等20多家子公司,在38個國家開展業務,員工總數達36,400餘人,年銷售額超過180億美元。1976年,Doosan Machine Tools昌原工廠竣工,開啟了鬥山工具機的發展腳步。1981年起,鬥山開始開拓海外市場,鬥山CNC數控車1990年生產量突破10000臺,2000年鬥山立車累積出庫量突破50000臺,實現了超高速增長。2007年1月1日,原本各自為營的Doosa Machine Tools和鬥山工具機部門成功合併,增強工具機領域在國內外的競爭力,為成為全球領軍企業打下堅實基礎。鬥山工具機的「代表作」,則是以鑽攻中心、加工中心和車削中心為主。
假如用一個字來形容,韓國工具機帶給我的印象,那就是有點「雜」。他們既汲取了近鄰日本的精華,又學習到了歐洲工具機的先進理念,感覺有點缺乏韓國人「自己的東西」。當然,這只是筆者個人的觀點,可能我描述得有點吹毛求疵,但是韓國工具機的技術優勢毋庸置疑,而且性價比在整個國際市場上也相對較高,備受全球採購商的關注。
其實,很早的時候,韓國就提出了「高級先進技術國家計劃」,目標是將韓國的技術實力提升到世界一流工業發達國家的水平。據了解,這項計劃包括七項先進技術和立項基礎技術。其中「先進位造系統」是一個將市場需求、設計、車間製造和營銷集成在一起的系統,旨在改善產品質量和提高生產率,最終建立起全球競爭能力。這個項目是由三部分組成的。第一,共性的基礎研究,包括集成的開發系統、標準化及性能評價。第二,下一代加工系統,包括加工設備、加工技術、操作過程技術。第三,電子產品的裝配和檢驗系統,包括下一代印刷電路板裝配和檢驗系統、高性能裝配機構和製造系統、先進裝配基礎技術、系統操作集成技術、智能技術。所以,你別看生活中的韓國人大大咧咧,熱情奔放,但是真的做起事情來,還是粗中有細,像模像樣的。韓國人做起事來非常認真,他們非常注重細節,在一些設計方面,有很強的洞察力。不僅僅是電視劇、遊戲、飾品,韓國的工業設計也獨具風格。很多時候你會發現,韓國人在機械工業領域,還是能夠拿得出,那些令人嘆為觀止的技術和產品的。這恰好應徵了一句老話:石板上摔烏龜一硬碰硬。
開現代汽車,用三星手機,看LG電視……當你走在這個國家的時候,你會驚訝地發現,這些跟工具機行業相關的韓國品牌,在當地的普及率相當的高。在大多數韓國人眼裡,使用自己國家生產的產品,是一種驕傲。這一點,我覺得正是許多中國企業所欠缺的。歸根究底,還是缺乏一個本土的文化根基。近幾年,國內諸如格力、華為這樣的企業,開始越來越注重民族本土化,這無疑是給中國的企業,或者說中國的工具機企業,起了一個很好的帶頭作用。
也許你會感嘆韓國工業的高速發展,也許你對韓國工具機褒貶不一,但是有一個觀點,是亙古不變的一「工業強則國家強」。韓國工業的崛起,是不是能給中國的工具機企業,帶來一點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