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強調禮儀,要人人學會一套禮儀,可以用來交往,用來遠離野蠻和蒙昧,但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分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關係。
禮儀在人際交往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句溫暖的問候使人如沐春風,一句善意的握手使人冰釋前嫌,一次集體的關懷使人熱淚盈眶,一次溫馨的告別讓人依依不捨。禮儀文明在很多情況下都可以用到,雖然民間有俗語「熟不講禮」,但是熟人之間仍然要講禮,不然只會讓人感覺個人交往無界限,人格沒有底線,從而影響人際關係的和諧與發展。
禮儀是文明社會的標誌,有很多功用。可以用於溝通、協調、維護社會穩定、教育、提高自身修養,但禮儀發明之初並不都具備如此功能。有的禮儀只適合於上流社會,比如君臣、太子太后、嬪妃宮娥等人之間的禮儀只適合於他們那個高層的圈子,並不適合老百姓。各級官員之間也有一定的禮儀標準,富商巨賈之間也遵循一定的富人標準,平民百姓之間也有一定的禮儀標準。這些禮儀都是不同的。如果誰敢把老百姓之間或者富商巨賈之間的禮儀應用的廟堂之上,誰就有掉腦袋的危險。相反,把廟堂禮儀應用於民間,也會犯了大不敬的罪名。朝廷有一套祭天、祭地、祭祖、祭神的特定禮儀,要在這種群體禮儀之中,讓臣子和百姓對天賦神權的皇帝心存敬畏,規規矩矩受剝削和壓迫,不要反抗。
禮儀發明之初就是要大家明確身份,明確社會地位,各安其份,並且做一輩子順民,甚至做一輩子奴隸。「五四」時期打倒孔家店就有著廢除舊禮儀的先鋒性在裡面,當然和封建皇帝下臺有關,很民主共和觀念有關。
禮儀是後天習得的,在社會交往中很重要,但並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人性裡面本自具足的東西。一個老禪師收養了一個女孩兒,把她養到七八歲。這個女孩經常和禪師沒大沒小地開玩笑,禪師也不管她。有一天禪師到前面禪房做功課,一個雲遊的和尚到了禪師住處,那個女孩就和雲遊的和尚玩,要和尚抱她蕩起鞦韆,還把和尚當成大樹,在他身上爬上爬下。雲遊和尚耐心地教會她一套禮儀。等到老禪師回來的時候,小女孩兒給老禪師行禮,口稱師父。老禪師一問才知道,雲遊的和尚教會了她禮儀。老禪師對著等待表揚的雲遊和尚大發脾氣,一頓臭罵,把雲遊和尚罵得不知錯在哪裡。老禪師的解釋是,從小就要女孩保持活潑的天性,不讓世俗汙染。不料,雲遊的和尚只用一天就用一套禮儀把她的天性汙染了,使女孩兒變成一個俗不可耐的人。
由此可見,禮儀大多是面子上虛假的東西,說不定很多講禮的人內心特別陰暗和骯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