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底,明天系,這個在中國資本市場一度沉寂的資本譜系,突然身陷多宗併購案傳聞,以一種強悍的面目示人。
先是被指隱身操盤中國平安高達94億美元的H股股權大交易;而後又爆出參與了中國財團併購AIG旗下飛機租賃公司——國際金融租賃(International Lease Finance Corporation,下稱ILFC)90%股權,這宗交易額高達42.3億美元的併購,也被視為2012年度中國第二大海外投資案例。
在中國平安高達15.57%的第一大股東轉讓案中,滙豐控股表面上的接盤者是泰國正大集團;不過,多個公開報導均指向肖建華和他的明天系才是真正的買家。見諸報端的消息顯示,泰國正大集團併購資金的主要幕後提供者是肖建華,資金則騰挪自其具備影響力的三家城市商業銀行--哈爾濱銀行、山東濰坊商業銀行和包商銀行。
「說我們入股平安H股是非常不客觀的。」4月15日,肖建華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獨家專訪時,對上述傳聞作了斷然否認,並從經濟理性出發,為此算了一筆經濟帳,認為入股平安H股「不划算」。
「第一,當時中國平安A股的價格是34-35元/股,H股是59元/股,折算匯率後相差30%-40%,如果購入H股,我們將多付出相當龐大的數字。第二,在A股上很容易買入中國平安。如果以百億單位投資,買H股要損失幾十億,要以幾百億計算,就會損失上百億,我想一個國內投資者應當很容易做出判斷是否購買H股的決定。第三,從法律上設計,任何一個企業家,把幾百億的錢隱於別人身後,無論法律如何設計,這種風險之大我是斷然不會承受,大家可以分析一下,如果是你,你敢不敢這麼決定。」
「將泰國首富,那麼強的政治經濟實力,理解成完全是一個代持,完全就是一個託,我覺得,操作不了。」在肖建華看來,關於正大代持的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
「我覺得實際是有一些競爭對手,利用了媒體,實際上是想把交易給搞黃。這是本質。」
肖建華
澄清入股中國平安傳言
《21世紀》:是誰想攪局呢?
肖建華:我覺得像這種大的deal,只要一發生,各種利益攪得……
《21世紀》:國開行叫停併購貸款又是怎麼回事?
肖建華:國開行停止貸款是在媒體報導之前。國開行裡面的人我一個都不認識,國開行的貸款我也沒有接觸,所以後來有人說,是因為我們而停掉貸款的,我覺得不是很靠譜。
《21世紀》:你覺得收購平安H股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入股中國唯一一家民營金融控股集團,從長期來看,這是一筆很好的生意。
肖建華:對。如果從一個A股的投資者來看,要想控股平安,是很容易通過分散持有的方式實現。
至於H股,最終結果,正大是第一大股東,派出的董事也是正大的。誰也不會冒這麼大的風險,將如此巨量資金隱於別人身後,結果權力都不在自己手上,因為法律上你是設計不了的。
謝國民先生是泰國首富,相當有實力,也是很謙和的人,泰國對謝先生也很支持。我當時聽說謝先生提出幾個觀點:第一:能賣給英國人,為什麼不能賣給華人;能賣給英國人,為什麼不能賣給泰國華人,這些觀點還是有一定的說服力的。
《21世紀》:可不可以通過信託制度去設計?
肖建華:如果資金量小是有可能的,資金量大到一定程度,沒有人敢冒這個險。
《21世紀》:也有爆料人說,明天系向正大集團提供了一個短期過橋融資,並沒說你們是真正的持有人。
肖建華:你算一下資金成本,國內的資金成本一般都在7%-8%,如果再通過跨境調動,基本上就得10%或者更高,而且時間很緊張。
以正大集團的信譽,它在香港的融資成本也就3%-4%,或者更低,而國開行一開始給它提供的併購貸款利率也在5%以下。一旦算個帳,結論是很清楚的。
(對於中國平安),我們一直主張投資A股,並不主張投資H股,主要是因為H股的價格太高。A股投資完全是一個財務投資性的,不是控股性的。我們也在做很多減持。
《21世紀》:但是在A股市場,想要達到一定的份額基本上不太可能,尤其增持達到10%以上。
肖建華:現在應當是比較容易的,因為現在是熊市嘛。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還準備大規模的投資A股,因為現在是買入股票最好的時機。無論平安還是民生、招商、興業等藍籌股,現在都是投資的絕佳時機。
另外,經歷股市那麼多年,很多人都認為我們是莊家。我認為這實際上是不懂股票的。對於股票市場而言,坐莊的人一般是出不來的,真正坐莊的人可能會把自己裝進去,資金鍊肯定會斷。真正賺錢的人是跟莊的或者跟大勢的人。
揭秘收購
AIG飛機租賃案
另一宗被稱為「影子大收購」的交易則是2012年底,中國財團收購AIG旗下飛機租賃公司ILFC案,併購交易額高達42億美元,「明天系」和肖建華本人再度被指為真正的幕後操盤者。
2012年12月9日,AIG發表聲明宣布,已與來自中國的財團達成出售旗下ILFC 90%股權的協議,交易總價格約為42.3億美元。
根據協議安排,由三家中國公司組成的併購財團參與主導了此次收購,交易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為新華信託、中國國家航空產業基金以及P3 Investment Ltd,三者將承擔首期80.1%的股權購買,若進展順利,餘下9.9%的ILFC股權由工銀國際及新華人壽兩家收購。
不過,在交易公布的第二天,工銀國際就明確否認了參與該項併購。參與併購的三家中國公司--新華信託、中國國家航空產業基金以及P3 Investment Ltd,新華信託被外界廣泛視為是明天系控制的金融平臺,概因其新華信託第一大股東新產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系由明天系旗下三家公司控制;另一家參與交易的P3 Investment Ltd,則是一家註冊在英屬維京群島上的合夥公司,由香港人吳榮輝(Wing-fai Ng)實際控制。
吳榮輝被指曾在2009年9月與肖建華聯手收購AIG旗下的臺灣南山人壽,吳當時為收購方博智金融的創始合伙人,而博智金融被指有著明顯的明天系背景,其併購資金的提供者實為肖建華。
不過,最終該項併購沒有成功獲批。
儘管肖建華本人非常看重香港、臺灣平臺在中國海外併購當中所扮演的角色,但對此次併購表示一開始他本人並不知情,他與吳榮輝相識,但否認了P3 Investment ltd的明天系背景。
《21世紀》:新華信託牽頭收購AIG旗下的ILFC租賃公司是否也是明天集團操盤?
肖建華:這個事情,從開始到籤訂協議,我根本不知情,併購實際上是一個叫Wing-fai(註:吳榮輝,P3 Investment的實際控制人)的人操刀,這個人沒有給美國政府交一分錢,通過自己過人的能力,拿下了這場併購。他是一個香港人,我見過。
《21世紀》:跟新華信託有什麼關係?
肖建華:Wing-fai找的翁先定(註:新華信託董事長),他是香港人,本科劍橋畢業,研究生又就讀哈佛,這個人的能力極強。他們竟然就能說服美國人,在沒交訂金的情況下就把合同籤了。籤下合同後,他們又找到了翁總,同時又找了新華人壽……我也是從媒體上才知道了這個情況。
我覺得這個case是一個很好的併購案,國家應該支持完成。在美國,真正想買到這麼大的一個企業,其實是很難的,這一點吳榮輝幾個人非常厲害。
《21世紀》:為何你不親自參與?
肖建華:我看了結果以後我反而更有興趣。目前併購案正在進行審批。
《21世紀》:你會起到什麼角色?
肖建華:我很希望他們會成功,這是真心的,但是我覺得還有很多未知數。
《21世紀》:併購金額非常大,你會否再度充當資金提供者的角色?
肖建華:目前,這個事情只能說有興趣,但還沒有決定是否參與,還沒有成熟的考慮。如果他們買下來之後直接IPO,馬上投資就能有收益。我聽說好像富邦對他們很有興趣。
《21世紀》:有傳言說P3 Investment實際上是你控制的。
肖建華:我可以負責地說,這裡面沒有我的一點股份,我沒有任何影響。
《21世紀》:另外一個併購方國家航空產業基金跟你也沒有關係?
肖建華:那就更沒有關係了。所以我覺得大家現在太高估我的能力了。真是什麼都加在我頭上。
看不懂的股權質押信託?
2012年底,肖建華和他的明天系深陷兩大併購傳聞,兩大併購案標的資金高達136億美元,無論對誰這都是一筆不小的數字。
輿論接著追問,明天系錢從哪裡來?在追問「明天系」融資術的過程中,肖建華和明天系過去15年潛心滲透經營的金融版圖得以窺見冰山一角。無論其參股的城商行還是掌控的多家信託、券商,2012年的一舉一動都成為市場密切關注的重點。
在媒體報導中,肖建華利用明天系內部完整的金融產業鏈條,已經構築了一個封閉、高效的融資體系。「在明天系龐大金融帝國中,掌握著融資所需要的籌碼、通道、平臺以及強大的融資和產品開發團隊。」
2012年,新時代信託龐大的金融股權質押信託產品成為焦點。據《新財富》雜誌不完全統計,新時代信託2012年共發行167隻以金融機構股權做質押的信託產品,佔可供統計的、含有質押物的信託產品總數179隻的93.3%。據此推算,新時代信託2012年近200億元發行額中,90%以上都是金融機構的股權質押產品,而涉及金融機構多達16家。
「從媒體分析看,信託產品是金融股權抵押發行,應當講從全國各類信託產品看,金融股權抵押發行的信託產品要比現在有些產品到期不能償付的風險小許多。」肖建華如是反駁。
針對其馬甲信託、影子公司虛假融資的質疑,肖建華的辯護更加體現了其對概念的重視——「至於企業之間是否關聯,應當從法律上,而不是因為『相似』『貌似』『疑似』。畢竟,兩個不同的人無論長得多麼像,還是兩個人!」
「新時代信託發行的產品從沒發生過償付違約,這已經是很好的表現了。」
《21世紀》:如此龐大的股權質押信託,信息披露的募集資金用途是否和實際用途存在差異?
肖建華:你們講的這個是對的。另外,我其實也不太了解具體募集的過程。
一個企業的資金可能不是單一的,既有信託資金,又有流動資金,資金募集進來以後,可能信託資金變成了流動資金,流動資金變成了投資資金。這種變換有時候是很正常的。
《21世紀》:新時代信託去年如此龐大的股權質押信託,募集資金主要幹嘛去了?
肖建華:以我的觀點看,中國股市投資價值非常大。首先,黨和政府新一屆班子的作風可以表明未來十幾年中國仍處於高增長期;其次,中國股市上許多企業價值嚴重低估,如果大量資金按照證監會前一段資產管理大發展的思路,高回報的時機已在我們腳下,關鍵是我們能不能把握!
如果這種投資的角度來講,現在各大銀行都在做理財池,另外都在做結構化產品,可能從公眾的角度看,百億是個很大的單位,實際從各大證券公司,各大信託公司的資產管理,各大銀行的理財池,這是一個很小的數字。
信託募集資金,如果歸明天集團發行的,我對明天集團的投資能力有非常的信心。現在投資中國股市、企業都是非常好的時機。
《21世紀》:你覺得新時代信託發行的產品不會存在償付問題?
肖建華:對。
《21世紀》:也有人質疑,新時代信託在做金融機構股權質押時,無論包商銀行、哈爾濱銀行、新時代證券還是天津銀行,估值都偏高,PB普遍在2倍以上,高於A股上市銀行1.5倍左右的行情。
肖建華:高和低可能是不同的時間段導致的。比如說金融股,有時估值高,有時估值低,若按現在熊市估值肯定是高,按牛市的價格它就低
對話肖建華: 一個自認被高估的巴菲特中國門徒
4月15日,北京尚未做好告別陰霾的準備。傍晚6點,國賓酒店門口,42歲的肖建華出現了。一身運動休閒裝,方格子襯衣,低調氣場似乎與傳聞中的神秘巨鱷、股市梟雄、資本大亨的名號並不相符。
他的屬下已經先他而至,他本人則隨身帶了一份5000字的手稿。在與媒體絕緣近20年後,肖建華首次公開曝光,接受了本報記者的採訪。精心準備的手稿也凸顯了他對本次採訪的重視。
作為「明天系」的大老闆,肖建華最近遇上了麻煩。
先是被指為中國平安高達727.36億港元股權交易的幕後操盤手,「明天系」成為涉嫌權錢交易,裙帶資本主義的典型代表;後又被曝光過去15年潛心滲透資本市場,旗下掌控、左右9家上市公司,控股、參股的金融機構超過30家,成為繼德隆系、湧金系之後又一大資本市場派系,肖本人甚至被外界冠以中國J·P·摩根的名號。
「我更認同沃倫·巴菲特。」由於患有多年咽炎,肖建華語速很慢,但針對如上蓋棺論定,卻貌似不以為然,「大家現在太高估我的能力和實力了,真是什麼都扣在我頭上!」
在諸多所謂被「高估」的論斷中,幕後操盤泰國正大集團收購中國平安H股股權案,肖建華開門見山便予以斷然否認,「任何一個企業家,把幾百億的錢隱於別人身後,無論法律如何設計,這種風險之大,我是斷然不會接受的。」
作為A股市場民營資本派系的倖存者,「原罪」問題的探討似乎不可避免。當記者拋出「明天系」從涉水資本市場伊始,便不斷被曝出「製造概念、操縱股價、掏空上市公司資產」等諸多資本積累「原罪」時,肖建華亦將之斥為謠言。
在4月15日《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對肖建華的獨家專訪中,自我辯護與創業「原罪」始終是兩個焦點話題。
「被高估」的莊家?
「認為我們是莊家的人,是不懂股票的。坐莊的人一般是出不來的,真正坐莊的人會把自己裝進去,那樣,資金鍊肯定會斷。」
那麼,肖建華和「明天系」的實力究竟有多大?
曾有媒體對「明天系」和肖建華本人擁有的資產版圖做過估算,稱其旗下資產規模高達萬億,尤其控制多家銀行、券商、信託等金融資產,在外界的描述中,一個「產業+金融」的資本隱形帝國雛形乍現,帝國掌門人肖建華則被冠之以中國資本市場「最後的梟雄」。
肖建華認為,這是對明天集團實力「很大的誇大」,「計算方法不能因為投資銀行就把銀行的總資產看成企業集團的總資產。」
肖建華多次聲稱,明天集團對金融機構的投資,均是財務性投資,並將此與史玉柱、劉永好、盧志強投資民生銀行做類比。
這位被外界冠以中國J·P·摩根,卻願以沃倫·巴菲特的門徒自居,反覆強調聰明的投資者,目的是賺錢,而非只求控制。短短兩個小時,肖提了不下8次巴菲特,「摩根和洛克菲勒的生活都很艱辛,摩根後來基本是被美國國會聽證氣死的,我只想做一個投資者,很真實的投資者。」
肖建華1998年初涉資本市場,27歲便成為中國A股年輕的上市公司總經理,浸淫資本市場多年,就連他自己也說,「經歷股市那麼多年,很多人都認為我們是莊家」。
此番他多次言及以巴菲特為師,也似有為己正名之意,這也是他為什麼不願意用「明天系」一詞的原因所在。在「明天系」內部,更多願意使用「明天集團」一詞。
「認為我們是莊家的人,是不懂股票的。坐莊的人一般是出不來的,真正坐莊的人會把自己裝進去,那樣,資金鍊肯定會斷,而真正賺錢的人是跟莊的或者跟大勢的人。」
「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投資能力。」肖建華顯然對投資能力頗為自信——「我更多看大勢。」他以上一波精準判斷金融股大漲為例,試圖佐證自己「對股市的判斷還是可以的。」
不過,肖建華的招牌式自謙並不能阻礙「明天系」在外人眼裡的重重疑問。同時,這個自下認為能夠精準判斷大勢的人,卻表示對自己掌控的「明天系」並非面面俱到的了解。他多次表示「自己學文科出身」,對企業的細節並不太有興趣,甚至不大會看企業財務報表。
「明天集團的總資產、利潤情況和別的民營企業差不多,同時代、同樣時間、規模相差不會太大。」在肖建華的對標比較中,郭廣昌掌管的復星集團被拿作是明天系的一個參照物。
肖建華自稱更關注戰略層面的東西,具體細節則由其團隊來執行。肖稱熱衷讀書和自由,不喜歡程式化的生活。從2000年開始,肖建華有十年時間遊歷海外,「也很少到辦公室」,用他的話說,「自我出國以後,集團日常事務我早已超然了。」
肖建華何許人
短短兩小時內,肖建華5次談及「我是學法律出身」。這或許是其能從魯能私有化、太平洋證券上市風波中得以全身而退的「生存智慧」。
毫無疑問肖建華和他的明天系,都是時代的產物,也是中國資本市場制度性產物,只是明天系的崛起過程,如同肖本人的一樣,充滿傳奇,卻又異常低調而神秘。
出身農家,15歲考上北大法律系,18歲成為北大學生會主席。短短20年時間,以300元人民幣起家創業到如今擁有資產不下千億,聲稱熱衷研究毛澤東戰略和二十四史;肖建華崛起的故事頗像過往諸多中國資本市場沉浮起落的草莽英雄創富史。
肖建華簡單梳理了「明天集團」的歷史:從1990年代中期在中關村「做電腦」;到1997-2000年,抓住投資法人股、金融股的機遇,獲得「非常大的收益」;再到2000年以後轉入PE投資,借用肖本人的話說,「很欣賞並學習了沃倫·巴菲特的投資哲學並進行了大膽嘗試,應當講效果很明顯」。
從2005年轉向併購後,在肖敘述的明天集團藍圖中,他「最大的想法就是中國的民營企業家在中國走向世界的大潮中,能大規模的併購一些海外巨型企業。」肖的這一想法表面頗貼合民營企業通過併購急速擴張的心理。
肖建華北大情懷很深,短短兩小時內,共有5次談及「我是學法律出身」,言下之意,北大法律系四年的嚴格訓練為其樹立了濃厚的法律觀念,這或許是其能從魯能私有化、太平洋證券上市風波中得以全身而退的「生存智慧」。
「明天集團高層負責人自創業十幾年來,沒有一個人受過國家政法部門的調查、邊控、訊問、處罰,所以種種潛逃如何如何,基本上都是一些不負責任的猜測。」
當然,肖本人並沒有過多將自己與唐萬新、魏東等隕落的資本梟雄進行比較。在肖的敘述中,他也並非一個與世隔絕的「隱形富豪」。他交往的企業家和銀行家圈子,不乏聲名顯赫者。
肖居於其中,以自謙示人,念念不忘以「萬人為師」:「企業形象建設、管理做的好的是郭廣昌董事長,生活應該像史玉柱董事長,搞企業應該像馬雲,當企業領袖應該像董文標老闆。」
相較於投資哲學,這位自詡為巴菲特中國學生的資本大佬更熱衷於談論讀書、二十四史和人性,這位自稱在大學時代就在北大圖書館通讀「馬、恩、列、斯、毛」經典的人,常標榜為毛澤東唯物辯證法方法論的信徒,「毛主席的很多工作方法,放諸世界皆準。」
明天控股集團工作憲法,亦即肖氏著名的「一個中心、五步工作法」;所謂一個中心,即時時刻刻對外學習,五步工作法,則是「分析事物全過程、花50%的精力進行調查研究、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找到突破口、系統運營。」
這多少與那個時代的北大學生有所不同。上個世紀80年代末,肖所處的北大,正是自由主義思潮的發源地,他做北大學生會主席的時代也是「非毛化」最為盛行的時代。
(作者:史進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