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唯一具有「主場」優勢的大連人,五輪後竟成為大連賽區唯一一支一場未勝的球隊,年輕球員愈發迷茫,貝尼特斯心如死水,哈姆西克已成眾矢之的,這一切的根源,究竟在哪?筆者希望用一些自己二次加工的高階數據,和大家聊一聊。
有人說,中超打不了團隊足球,像廣州恆大、上海上港這些強隊,爭冠軍最終還是得靠保利尼奧、塔利斯卡、奧斯卡、胡爾克等強援的個人能力和他們對球隊做出的巨大貢獻。
而一直在強調整體,大打傳控的北京國安,也是需要奧古斯託和比埃拉的不斷閃光。當時,國安並不希望成為一支外援主導一切的球隊,他們強調的整體參與傳控的足球態度,這看似先進的思想,卻逐漸成為了球隊上限不高的根源。
這幾年國安為什麼一直在強強對話中告負?就是因為你全隊參與傳控,在場面上掌握主動權,盡顯強隊風範;而恆大、上港兩位爭冠對手則更加務實地放低姿態,選擇防守反擊;每當國安在前場傳來倒去打不開局面時,恆大、上港靠著頂級外援的突然發力,偷你一兩個球,最後國安只能拱手讓出三分。這就是國安每次都感覺距離中超冠軍只有一步之遙,但這最後一步卻成為不可逾越的鴻溝的原因。
話題回到大連人。去年大連人也是一支要靠外援的球隊,卡拉斯科在中超常常過人如同過馬路,靠他的個人能力,球隊就打出了很多場在拿分方面極具性價比的比賽。但因為球隊最後的成績只是保級,達不到萬達和恆大掰手腕的預期,很快俱樂部就主導了變革,請來了貝尼特斯,從五湖四海買了一眾青年才俊,開啟更新換代。
年初在西班牙拉練期間,貝尼特斯就在不斷強調四件事:隊形緊湊、高位逼搶、團隊推進(三條線之間縱深較淺)、快速轉移球。這也是歐洲所提倡的現代化整體足球戰術,貝尼特斯作為世界級名帥,會的也是這一套東西。
高位逼搶+快速轉移
既然我們花大價格請貝帥過來,貝帥也希望把他所認為的最先進的團隊足球理念灌輸給這支球隊。如果球隊還是703戰術(七名本土球員防守,三名外援進攻),用馬林不就成了?再讓高層幫忙管管大牌外援的脾性。要貝帥有何用?
萬達離開中國足球後,沒少玩歐洲足球,他也相信歐洲人那一套,暫且不論適不適合中國的足球、中國的聯賽,總之他們認為靠外援是沒前途的,打整體才是正確的。
於是乎,在萬事皆不具備的情況下,整體足球拉開帷幕,一場鬧劇開始了。
大連人本賽季五場比賽在強調整體方面確實做得有模有樣,比如有個數據,叫做「每分鐘淨控球時間傳球數」,即為傳球頻率,他能很好衡量一支球隊在傳球方面的積極性。大連人每分鐘淨控球時間傳球數為15腳,和上港、國安基本持平,略低於恆大和富力。
這項數據排名靠後的球隊,都有一個基本情況,就是注重核心。比如重慶,排在倒數第三,球隊這兩場的打法就是毫不猶豫地把球給阿德裡安或者大摩託,讓他們持球掌控節奏,整體的傳球頻率自然低下。
而排在倒數兩位的是申花和青島黃海,他們倒不是注重控球核心,而是習慣簡單直接地找鋒線的外援,基本不做過多的傳導,所以數據也低。
大連人則明顯要整體了,沒有絕對意義的控球核心,也不會無腦大腳找龍東,無論外援還是本土球員,大家都會參與到進攻中來。
大連人的整體推進
前五輪的大連人,有一項數據絕對打出了「強者」風範。
足球高階數據中有一項叫做「每次防守動作允許傳球數」,有點拗口。比如上海上港這一數據是19.38,位列中超第一,簡單解釋就是上海上港傳球19.38腳,對手才做出一次包括攔截、搶斷、身體對抗在內的防守動作。
在中超,這項數據高的球隊,通常都是強隊,一來是你傳控技術好,對手不敢屢屢做出防守動作,以免失位;二來是你實力強,對手通常都不搶你,讓你傳控,自己專心紮緊籬笆即可。
對於這一數據排在第三的國安來說,前者的意義濃一些;而對於排在第一的上港來說,對手不搶的情況更多。
神奇的一幕來了,大連人竟然夾在國安和上港中間,這一數據高居中超第二......
那麼對於大連人而言,這一數據這麼高,是像國安一樣,對手不好搶?還是像上港一樣,對手不想搶?
其實都不是......
可以看看控球率。上港場均控球率達到63%,中超第一;國安60.4%,中超第二;大連人46.7%,中超第十......大家可以想想,為什麼對手都不怎麼對你做出防守動作,而你的傳球頻率也不低,控球率反而會是中超中下遊水準?
無非只有一個原因,就是自己傳著傳著就傳到對方腳下,對手壓根不需要逼搶,球權就交給對方了。
形象一點來說,就像野球場的大爺隊vs小年輕,你小年輕有勁兒讓你折騰,反正經常性傳球失誤,老大爺隊只要等著你的失誤,拿到球權,就可以開展自己的進攻了。從現在的牌面來說,魯能、建業、蘇寧、申花和富力在大連人面前,還就是「老道」的老炮兒隊,牌面稚嫩的大連人,在場上玩傳控,真有點兒被球壇老炮兒「調戲」的味道。
不信?再擺出幾個數據。
大連人隊每分鐘淨控球時間的失球權數排在中超第三,僅僅比黃海也建業好一些。考慮到黃海和建業最近都在打防反,打得比較直接,傳威脅球失誤的佔比高一些,這種丟球很少會造成對手的直接反擊;而大連人則是在玩傳控,以哈姆西克為首的「傳安全球」流派居多,一旦在中後場把球傳丟,弄不好就「助攻」對手了。
後場送大禮
另外,在傳球成功率上,大連人只有83.9%,位列中超第八,國安、上港則都是中超前四的水平。大連人可謂是空有玩整體、控節奏的架勢,根本沒有國安、上港那樣的基本實力做支撐。而且五輪比賽裡,大連人的進球方式沒有像國安那樣打出滲透配合,相反只有傳中找龍東、拉爾森遠射這樣簡單的進球。
是否可以說,大連人根本不需要玩得這麼複雜?也沒能力玩太複雜呢?複雜反而把短板給暴露出來了?
之前我在社交媒體拋出如是觀點,被不少球迷噴了,有人說大連人更新換代有陣痛期,現在說這些是落井下石,該給年輕人鍛鍊的時間。
但是,有些東西不是時間就能改變的,貝尼特斯總是希望進攻和防守都建立在精心策劃和堅決執行之上,同時要通過團隊的配合完成攻擊和防守,他在間歇期也瘋狂練年輕球員的體能和力量。可貝尼特斯忽略了,中國足球的青訓,不是英格蘭足球的青訓,訓練營裡並沒有一抓一大把的妖人。
況且貝尼特斯來到球隊已經一年了,今年比賽雖然只踢了五場,但休賽期熱身賽打了不少,訓練課也不少了,現在完全看不出來現在這套陣容有打全攻全守的潛力。以前綠城、魯能、東亞的青春風暴,球員好歹是一起從一個青訓體系踢出來的,而大連人呢?童磊、吳偉綠城的,林良銘則是留洋派,把這一批年輕球員湊在一起,也沒有發生化學反應的先決條件吶。
當然了,也不是說大連人就應該放棄貝尼特斯的團隊足球,從對本土年輕球員的成長角度來看,讓他們承擔更多的責任,是很積極的事兒。只是,大連人如果要堅持這套東西,那麼必須得對外援動刀。如果沒有幾個能靠個人能力為球隊成績兜底的外援,這幫年輕人恐怕也得輸到自閉。
聊回大連人的場上表現,現在大連人最大的問題,是缺乏爆點。進攻打整體,搞傳控,只是適合與不適合的問題,然而進攻沒爆點,就會把下限無限拉低。
在場均1v1突破數據上,大連人的數據是:
林良銘這位留洋球員信心確實會比其他年輕球員多一點,從突破數據也能看出來,頻率全隊第一,成功率也不賴;孫國文則有點魯莽,頻率高,但成功率低;拉爾森位列第三,屬實和卡拉斯科不是一個水平的球員,但多少也有位置中移的因素存在。何宇鵬16.67%的成功率,只能說太年輕;最「亮眼」的顯然是哈姆西克,五場比賽僅兩次過人,場均0.36次......對了,提一下,這裡的場均其實是每出場九十分鐘,畢竟每場比賽的補時時間也不一樣,用每九十分鐘來衡量能減小誤差,我簡稱為場均了。
總之,哈姆西克的超強跑動能力,掩蓋不了他的問題,就是完全不做突破、基本不做加速跑,進而無法給大連人的進攻端帶來實質性的提升。
其實,在那不勒斯,哈姆西克就主要負責中場的疏導,他來到中超前一個賽季,那不勒斯場均556腳傳球高居意甲第一位,而哈姆西克以場均77.33腳位列隊內第一。隨著年紀的增長,哈姆西克的球風愈發簡潔,近幾個賽季,他的持球對抗佔比都在下降,他開始追求流暢度。直到加盟大連人後,哈姆西克的持球佔比才有所提升。
單看哈姆西克的突破次數,來到中超前本來也不亮眼,去年反而有小幅度的反彈,今年則徹底成了勻速跑步運動員,基本上不參與過人活動了。
理解大連人球迷懷念蓋坦、卡拉斯科,大連人也確實需要蓋坦和卡拉斯科這樣能夠扯動對方防線的球員,畢竟中超沒有球隊能夠把球傳進球門,沒有人參與突破,鋒線絕對是一潭死水,只靠傳中找龍東,保證不了勝率。
很多球迷在社交媒體謾罵哈姆西克,其實他也蠻委屈的,畢竟當初在那不勒斯就是現在這個風格,俱樂部花錢把他請過來時,都已經三十多歲的人了,難道要人家改風格不成?而且,也正因為哈姆西克三十多了,87年出生的他,上個月剛剛過完生日,身體機能下降也是正常的。
中超金元足球玩了也快十年了,這十年我們的聯賽確實取得了進步,我們也希望向歐洲高水平聯賽靠攏,萬達帶來的無論是卡拉斯科、哈姆西克還是主教練貝尼特斯,都是歐洲高水平的外援外教。
只不過兜兜轉轉十年,當看到永昌隊的恆大舊將穆裡奇依然如大腿一般馳騁疆場時,不由得想繼續質疑中超的所謂「整體足球」。
不知道觀點對與否,但很想跟大伙兒探討一下:是不是只有中場配個孔卡,邊路配個穆裡奇,中路再找個埃爾克森才是中超永遠的主流?
反正在本土球員與外援存在明顯差距的當下,團隊足球就是個偽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