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勤儉就是勤勞節儉,包括努力工作和節約用度兩個重要方面。我國自古就以勤儉作為修身治家治國的美德,《尚書》說:「惟日孜孜,無敢逸豫。」《左傳》引古語說:「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周易》提出「儉德闢難」之說,《墨子》有「儉節則昌,淫佚則亡」之論。古人認為能否做到勤儉,是關係到生存敗亡的大事,不可輕忽。在現代社會,經濟增長和物質消費的觀念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但勤儉作為一種美德,作為一種工作態度、生活作風或治國方針,還是要大力提倡的。
有一首詩寫的特別好,說明了勤儉持家的重要性,就是李紳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語言淺顯而內涵深邃。有一個故事說,一個財主的兒子不知道稼穡之艱難,常到一個飯館裡吃餃子,但把餃子皮全吐掉,只吃肉餡。後來家裡遭遇火災,麗樓美閣一夕之間夷為平地,他成了乞丐,要飯要到這個飯館,老闆以餃子皮招待他,他深為感動。老闆說,不用謝,這都是你當初扔掉的皮,我揀起曬乾了而已。財主的兒子很慚愧,後來勤奮勞動,生活節儉,家道重又殷富起來。這個故事,也印證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五代時的後唐莊宗李存勖,一開始勵精圖治,奮發有為,擊敗各個敵手稱帝。但他後來沉酒於音樂戲曲寵愛伶人,不思進取,部下作亂,伶人發難,在位三年就死於兵亂之中。歐陽修在撰寫《伶官傳》時,有感於這段歷史,闡發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中國文化有著很強的憂患意識,特別是在國家動蕩、民不聊生時更是如此。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孟子講「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就是分別從個人與國家的角度強調了保持憂患意識的重要性。魏徵即使在大唐盛世也規勸李世民「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以實現長治久安。
節儉,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它首先是尊重勞動和從事勞動的人。我們的食物和衣裳都來之不易,要通過種植者、烹飪者、紡織者的許多勞動生產出來,不不能輕易浪費。朱柏廬的《治家格言》有一首詩就寫的特別好: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所以即使在物產豐富的這個時代,我們也要養成節儉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