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孟談口,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2020-12-26 白水灣

陽泉古道,尋根探源之九

果然,公元前476年趙簡子卒,趙毋恤承襲了趙鞅的晉卿之職,史稱趙襄子。趙簡子屍骨未寒,趙毋恤喪服未脫,整個趙氏家族還沉浸在無比悲痛之中。趙毋恤懷著沉痛的心情,身著粗麻「斬衰」孝服,攀上在今山西代縣東北的夏屋山,在這裡,趙毋恤設宴款待了代王姜蔚,也就是自己的姐夫,以表達自己心中誠摯的謝意。其實這代國,是在牧野朝覲時,被周武王正式分封的姜姓諸侯國,國王也只是個子爵。

為了表示自己的熱情周到,趙毋恤給代王及其陪同人員每人配備了一位服務廚師,每位廚師手中都有一把大銅勺,不停地給大家添酒加菜。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正是耳熱酒酣之際,突然,趙毋恤一個眼色,所有的廚師都將手中的大銅勺狠狠地砸向代王及其隨從的頭部,頓時腦漿迸裂,代王姜蔚及其代國精英一行,死於非命。失去首腦的代國,果然像丟了魂一樣,在趙襄子調集來的大軍面前,毫無還手之力,代國及其人民,就這樣輕而易舉被趙襄子收入囊中。

趙襄子滅代之後,就差人去準備接回自己的姐姐。誰曾想,這個女子是一位有情有義的節烈巾幗。山西五臺山《清涼山志》記載:「西曰鶴林綞,即馬頭山,亦名摩笄山,代之夫人摩笄自殺處也」。傳說趙襄子計殺代王后,派人迎接姐姐代王夫人歸趙。當時跟隨代王夫人的部下,有從娘家帶來的隨從,勸其助弟立業;有代王派來的侍奉,勸其為夫報仇。代王夫人悲切地說:自嫁代王以來,代王對我情深似海。如今代王慘遭殺害,我若遷就弟弟擴展勢力的行為,不報夫仇,就是不仁。趙家從小養育了我,恩重如山。我若為夫報仇,限制弟弟擴展疆土,趙家失去立國之地,就是不義。不仁之事不能幹,不義之事也不願幹。只有為仁而殉代,為義而殉趙了。說完,從頭上拔下笄來,自殺而死。代王夫人平時待部下特好,大家誓願永遠跟隨夫人,都集體自殺了。而趙襄子派來迎接代王夫人的使者,看到此等壯烈的情景,深為感動,也跟著都自殺了。後人為紀念此事,便將其地稱作摩笄山。

《史記趙世家》記載:趙襄子滅代,「其姐聞之,泣而呼天,磨笄自殺。代人憐之,所死地名之為磨笄之山。」《二十四義》也說:「代君夫人趙氏,晉趙簡子之女,襄子之姊也。簡子卒,襄子未除服,請代君會飲,使廚人操銅枓進食。乘間擊殺之。遂舉兵平代地,而迎其姊。趙氏嘆曰:『吾聞婦人執義無二夫,吾豈有二夫哉?以弟慢夫,非義也;以夫怨弟,非仁也。吾不敢怨,然亦不歸!』乃登山呼天,摩笄自刺而死。代人皆憐之,名其所死之山曰摩笄。」。是啊,一邊是恩愛情深的夫君,此仇不報,還談何情義?可另一邊是自己的骨肉兄弟,此情有怨,還有什麼仁愛?素知父兄有此吞併天下的壯志,惟願自己的趙氏家族不要殺戮代國的人民,有仁有義,善待他們!然後,趙襄子的姐姐拔笄自殺身亡。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有仁有義有大愛的烈女子,就將馬頭山更名為摩笄山,並在此立廟紀念。其實,不只在摩笄山,就在井陘古道的兩邊,就建有許多座蒼巖聖母廟,昔陽有,和順有懿濟聖母廟,而且最是靈驗;盂縣有,平定有,蒼巖山的蒼巖聖母廟最是有名,可惜現在的人,已經很少有人知道那廟裡的神仙是誰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代縣古廣武城城牆遺址

為什麼中國的聖母廟,在這一帶分布的這麼密集呢?這一點都不奇怪,因為這些地方,都曾經是趙國的領土。她去世的時候,趙氏還沒有建國。她是懷著對趙國的無比憧憬與對代國人民的無比熱愛離開人世的,我們有理由相信,只有這樣飽含無窮愛心的女性,才稱得上聖母,也才稱得起聖母,其餘的說法都是無知的牽強附會。盂縣西潘鄉進圭村玉皇廟,有一塊清乾隆二十六年所刻的《蒼巖聖母廟記》石碑,說:「聖母者,固春秋時趙襄子之姊,代王之夫人也。襄子滅代王,夫人義無所歸,爰升夏屋山磨笄自刺而死,《烈女傳》首稱焉。後人感其節烈,世世奉祀不絕。」這應該是古趙國地界上所有聖母廟的一次正本清源。有一出晉劇叫《代王情》,說得就是聖母悲壯而博大的愛。

趙襄子絕不是一個頭腦簡單之人。攻滅代國之後,馬上就把趙伯魯之子封為代成君,後來也不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而把趙伯魯之孫趙浣立為太子,襄子在位33年無疾而終,趙浣繼承了趙氏之尊位,並正式建立趙國,史稱趙獻侯。趙襄子尊重宗法傳統的行為,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維護趙氏宗族內部團結,著眼大局的政治家形象,也確實贏得了當時人們的敬重。

對趙襄子來說,他和趙氏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晉陽保衛戰。非常奇怪的是,歷史上的趙氏,每每遇到絕命危急之時,總有神一樣的忠臣義士挺身而出,度過難關。下宮之難時的程嬰與公孫杵臼、韓厥;500家奴引發的第一次晉陽保衛戰時的董安於;這次也不例外。隨著這次的晉陽保衛戰,趙襄子的家臣張孟談,也開始登上了歷史舞臺,款款而來,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公元前455年,智伯挾韓、魏三家聯合攻打晉陽城,這可是魚死網破的大決戰啊!其實在大戰發生前,張孟談就建議趙襄子將趙軍退守晉陽城。到了晉陽之後,張孟談又建議挖出董安於建城時儲備的銅和荊條,用來造箭,解決了燃眉之急。當晉陽城被圍困了將近三年的時候,絕望的人們已經到了「沉灶產蛙,懸釜而炊,易子而食,士卒疲弱,襄子動搖,有心投降」的危急關頭,張孟談先勸趙襄子要堅持抵抗,又冒險出城,用給我們留下「唇亡齒寒」之成語典故的智慧,成功地說服韓、魏兩家倒戈棄智,韓、趙、魏三家聯合起來,一舉滅掉了智氏。

《淮南鴻烈解人間訓》中載到:「晉陽之存,張孟談之功也。」然而,在晉陽保衛戰勝利之後,張孟談又以「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睿智,說服了趙襄子,答應他「納地釋事以去權尊,而耕於負親之丘」的要求,回家種地去了。別的不說,就衝他給我們留下的這兩個成語,也足夠世人矚目仰望了。

太原市郊有個赤橋村,赤橋村有座豫讓橋,橋下流著源於晉祠來的晉水,旁邊還有一條破敗不堪的石頭渠,那渠竟然叫智伯渠,沿智伯渠往下直走,不遠的地方竟然就叫「張孟談口」。原來這裡就是當年趙襄子與張孟談保衛晉陽城的主戰場之一,那智伯渠,就是智伯水淹晉陽城的主幹渠。韓、趙、魏滅智氏之後,趙襄子也一直在這一帶活動,那座橋就是趙簡子經常過往的橋。

赤橋村古廟、壁畫

赤橋村古樹

這個豫讓是戰國四大刺客之一,本是智伯的門客,智伯卻以國士待之。智伯死後,一切都已煙消雲散,但唯有這個豫讓,不依不饒,挖空心思,想方設法,無所不用其極地要行刺趙襄子,以至到後來連趙襄子都被感動,都被嘆服,脫下自己的長衫讓豫讓去刺,以了卻一個忠心死士的心願。豫讓說過一句名言:「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不像許多人,活著的時候,也只是說說而已,死了以後,不要說做,連說都懶得說,不罵你的那都是好人啊。我覺得那一天,我在赤橋村就走不出來,那胡同,那老院,還有那比趙襄子都要古老的古樹吧?那斑駁的沙礫路巖石,那感覺吹口氣就會轟然倒塌的古廟。

智伯渠現狀

歷史真會開玩笑,2500多年前的人和事,原來就一直在這裡看著我們,任風吹日曬,任雨打雪埋,任無知無識,更任自生自滅。但是,這能抹殺嗎?這能漠視嗎?這能視而不見嗎?「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吶!「唇亡齒寒」吶!「士為知己者死」啊!就憑這三個成語,赤橋村就應該揚名於世。我真的想坐在那老樹下面,和張孟談好好談談,談談智伯渠還在,水怎麼沒了?廟那麼多,那麼大,怎麼就沒有你張孟談一席之地呢?你是怕功高蓋主,不得好死,才急流勇退執意要回家種地的嗎?你肯定見過趙簡子,你知道他的墓地在哪兒嗎?金勝村?還是壽陽?金勝村那個墓地,真是趙簡子的嗎?我真希望不是!

那一天,我感覺我把魂兒丟在了赤橋村……

我還堅信,這個世界上的豫讓橋,不管有多少座,太原赤橋村的豫讓橋才是發源地,才是根兒。為什麼這麼肯定呢?因為趙襄子的活動根基就沒有離開過晉陽城,「簡襄之烈」的根基在晉陽,民心也在晉陽。何況豫讓行刺,就發生在晉陽保衛戰之後,豫讓的主人智伯也殞命在晉陽,從那個角度講,這事兒都不可能發生在晉陽之外。依託晉陽到邯鄲的古道,趙氏倒是非常嚮往向廣闊的華北平原去發展,可是,中山國這個心腹大患,趙襄子活著的時候,解決不了;把政治中心轉移到邯鄲,這是趙襄子做夢都想著的事情,趙襄子活著的時候,解決不了。

赤橋村街頭古文物

世界上的事情,看似簡單,真做起來,哪有那麼簡單呢?當我們看到公元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將晉國公室剩餘的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韓、趙、魏三國,才又被合稱為「三晉」。三家分晉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戰國的分水嶺。三家分晉,趙氏立國,此時,趙襄子都去世二十多年了。雖然「晉定公二十一年,簡子拔邯鄲」,趙氏最終佔有了邯鄲,但是,當時趙氏的政治中心仍在晉陽,直到前386年,趙敬候遷都邯鄲的時候,趙簡子都去世七十多年了。前372年,趙成侯立邢為信都,(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邢臺市橋東區),成為趙之別都時,趙襄子去世都快三十年了。說邢臺有豫讓橋,豫讓三刺趙襄子發生在邢臺,怎麼可能?趙襄子及其圍繞趙襄子周圍的傑出人物所發生的一切動人故事,只能發生在古晉陽城及其周圍,太原赤橋村,當然才是這些故事的唯一發源地啊!

當趙國歷史上第一個稱王的趙武靈王橫空出世之時,趙襄子去世都整整一百年了。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大大增強了趙國實力,趙武靈王也最終消滅了橫亙在趙國心腹地帶的中山國,終於使趙國的領土連為一體,趙國進入巔峰階段。「井陘古道」作為趙國國土內的一條咽喉要道,從代郡選育的北方良馬,源源不斷地經井陘古道輸入到邯鄲,北方騎在馬背上的少數民族服飾與騎技馬術,也傳輸到了趙國的千軍萬馬之中,鐵流滾滾,戰馬嘶鳴,戰國七雄的爭奪序幕,在古道上徐徐拉開。

相關焦點

  • 曲沃成語故事——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趙襄子估計智伯會攻打他,忙找謀臣張孟談商量。張孟談建議到晉陽去抵抗。到了晉陽,趙襄子發現能夠打仗的武器很少。張孟談勸道:「這裡的圍牆是用一丈多高的楛木做的,殿柱是用銅鑄的,這些都是製造武器的好材料。」一天,張孟談面見趙襄子,說:「魏、韓兩家是被迫的,我準備去向他們說明利害,動員他們反戈聯趙,共同消滅智伯。」趙襄子聽了非常高興,連連拱手表示感謝。
  •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英語怎麼翻譯?
    informed by history: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從歷史得知)。以史為鑑,意思是向歷史學習或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可以知興替。
  • 平天下 |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中國人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中國人民從自身經歷中形成了走和平發展道路的自覺選擇,我們也真誠希望世界各國都走和平發展道路,攜手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2014年3月28日)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
  • @烏合麒麟 新作: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烏合麒麟 新作: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2020-12-13 11: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歷史文化源流|前事不忘 後事之師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譴責侵略者的殘暴,強調牢記歷史經驗和教訓,不是要延續仇恨,而是要喚起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是要以史為鑑、面向未來,共同珍愛和平、維護和平,讓中日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讓世界各國人民永享和平安寧。
  • 雙語新聞|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今天,請為遇難同胞默哀!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前事を忘れざるは後事の師なり)。無論是南京大屠殺還是馬尼拉大屠殺,無論是巴丹死亡行軍還是泰緬死亡鐵路,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都不會忘記。只有正確認識歷史,才能更好開創未來。為了將來,我們要記住過去的歷史;為了子孫後代,我們要記住先輩的故事;為了避免歷史悲劇的重演,我們要為人類持久乃至永久和平作出不懈努力。
  •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要以史為鑑,走好未來的路 用好歷史這面鏡子
    原標題: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 港二口中學:升旗儀式駐莊嚴 愛國主義譜新章
    伴隨著涼爽的清風,沐浴著和煦的陽光,9月1日星期二早上8:00,港二口中學全體師生於籠式籃球場舉行了升旗儀式。迎著溫暖的朝陽,伴著有力的《義勇軍進行曲》,同學們以飽滿的熱情有序進入會場。國歌響起,同學們集體行注目禮,全場瀰漫著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息。當鮮豔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同學們神採奕奕,精神抖擻。
  • 2020摩託車事故匯總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繼承和發揚「成昆鐵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