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河鎮高啟圭故居外觀
宋河鎭分「冷熱集」:「熱集」是單日,附近居民都來交易,肩挑負販,車馬雲集,所謂「九個三十趕宋河」,以宋河為中心,衞星小集鎭有九,各距宋河三十裡。是日家家戶戶均忙碌不堪,「冷集」是雙日,冷淸淸,靜悄悄,勤勞者作翌日準備工作,內外打掃,懶惰者抺紙牌,擲骰子,嬉戲遊蕩。父親每於冷集,街上散步,上述諸人一聞杖履聲,卽互相傳語:「二爹來了,趕快躱避!」父親曾暗中勸導行為不檢有盜竊嫌疑及聚賭抽頭者數人改過自新,並貸給股本,囑作小買賣維生。對日抗戰前,父親居鄕,排難解紛,宋河居民少有進城打官事的。昔賢云:「士人居鄕,思所以正人心,厚風俗。」父親不但是朝夕在「思」,並時時事事見之於「行」了。憶五十一年夏,餘在菲講學時,同鄕旅美僑領鮑事國敎授,囘臺結婚後返美,經馬尼拉過訪,一見先嚴慈合照,卽驚叫:「這是二爹,二婆!大善人!」
鮑髫齔在故鄕宋河,習聞鄕裡尊稱先父為「善人」而不名,雖隔二十餘年,一見照片,卽能脫口叫出。
這個尊稱,不是一般救人的慈善家所能享有的。因為人性本善,同情弱者,救濟貧困,所在多有,這也是維繫社會的一股偉大力量。「助人為快樂之本,」最難得的,是本身在危難中,能捨己救人!茲舉先嚴慈幾件善行於次:
⒈丙申、光緖二十二年夏,天久不雨,靑黃不接,饑民數百,逃來宋河,嗷嗷待哺!先嚴慈於上街新廟設粥廠,歷時三月,待秋收後始止。所有米糧均我家供應;倉穀盡,典當購糧。父親受熱,操勞致病,仍扶病料理賑濟事宜。粥廠結束,臥病數月!前述先母割股療夫,卽是年事。
⒉民元臘月某日夜半,宋河中街天生號雜貨店(本鎭最大批發店)失火,父親聞警卽起,率領本宅店員工友,並鼓勵觀火人民擔水搶救。凡擔水兩桶者,立予銅元十枚(値百文)提水一桶者五枚,當時每挑水僅値制錢五文。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人人奮勇,個個爭先,不移時卽將火勢熄滅。我家所存現款四百餘串,全部用罄。當火警發生時,鄰居各自搶運衣箱貨物至後山或河灘,此亦人情之常。父親外出救火,母親攜帶我弟兄姊妺六人至後山圍坐(大姊十二歲,先兄十歲,餘八歲,三弟六歲,四弟四歲,小妺一歲),除隨身衣服外,母親為照料我們,任何物件未能運出。假如火勢蔓延,那就慘了!
宋河救火會組織,購置水龍,並分段打井貯水(我家上街、中街房屋,均鑿有水井)等,均由父親倡導。
宋河救火會組織,購置水龍,並分段打井貯水(我家上街、中街房屋均鑿有水井)等,均由父親倡導。
⒊民十二年農曆七月三日,宋河全鎭,遭豫匪一炬、化為灰燼!居民四散奔逃,避入北山能仁寺,者達千人左右。倉卒逃命,均未攜帶食糧。此古寺僅破殿數間,老僧二人,靠化緣度生。四週古柏參天,淸泉環繞。有錢亦無處購得食物!南望火光沖天,難胞愁眉苦臉,唉聲嘆氣。兒童縱不「號寒」,確個個「啼飢」!父親睹此悲慘情況,不能見死不救。一面安撫大家靜坐,默唸佛號:「南無阿彌陀佛!」,或「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一面挑選壯丁十餘人,隨父親赴鄰近村莊借糧。靠個人平日信用,儘一日之力,由升鬥之積,得米麥雜糧十數石,勉維千人生命。有遠處居民聞訊,自動揹米糧來寺,問:「高信元(我家商店招牌名)二爹在那裏?」事後父親一一歸還,並酌送禮物。因而「高善人」之名,便為遐邇尊稱。
此次浩刼,我家僅啟淑姊執敎武昌模範小學,餘畢業湖北省立第一中學後,卽考取國立武昌師範大學,倖免此刼!
⒋我家在宋河鎭上街開設槽坊(釀酒),中街佳宅前進左首設布店,右首雜貨店,都是用「高信元仁記」招牌,父親撰一楹聯貼在大門上:
隨綠老人伉儷遺照
信以成之,信義孚四海;
元者大也,元氣培千秋。
這也是父親常常拿來訓示我們的。囘想起來,信義二字,他老人家眞做到了。商場陋習,每歲小年(臘月二十四日)後,除夕前,物價漲一二成不等。父親不然;他吿誡店員:「信義二字,在商場卽貨眞價實童叟無欺,是我們的信條。年關前漲價豈不是背信忘義,自毀立業精神嘛?而且挨到這幾天才上街辦年貨的,大都貧苦鄕民,我們更要同情他們。各項貨物售價照舊,尺寸斤兩,暗中加一二成不等。一因之生意興隆,近悅遠來。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一品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