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載:「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然而「治未病」的概念在很多人的腦海裡還是較為模糊,有的人認為沒有病(未病)怎麼治?有的人則認為「治未病」就是預防醫學,就是養生,其實不然。在中醫古籍中有一個小故事,將「治未病」的理念作了形象的闡釋:
扁鵲見魏文候,魏文侯問扁鵲:『』你們兄弟三人,誰的醫術最好?」扁鵲說:「我大哥的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魏文侯問:「為什麼?」扁說:「我大哥治病,從人的神態上就能預先看到疾病將要發生,在疾病還沒有形成之前就能將它祛除了,但是一般人不知道他能事先祛除疾病,所以他的名聲無法外傳,只有我們家人才知道。二哥治病,是治於病情初起之時,疾病剛剛顯露出小小的苗頭就被他治好了,但一般人認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也只限於本鄉裡。而我病都治於病情嚴重之時,人們看到我在經脈上扎針放血,給病人灌服湯藥,在皮膚上敷藥,做大的手術等,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因此名氣響遍全國。」魏文侯聽了感嘆不已。
這個故事中,扁鵲三兄弟的醫術高下立判。扁鵲的大哥和二哥就是典型的「治未病」。一個人在發病之前形體雖然沒有變化,神的變化是最早的異常表現,是疾病發生的最初徵兆,扁鵲的大哥治於發病之前,在疾病發生之前就採取措施,疾病就不會發生,這是真正意義上的「上工治未病」,是最高明的醫生。扁鵲的二哥善於防微杜漸,也屬於「治未病」的範疇,疾病剛剛表現出很輕微的症狀就把它祛除了,而不是等到疾病發展嚴重,那時再治就晚了。
扁鵲妙手回春『善於扎針放血敷藥等手段治療疑難雜症,大家熟知的華佗也是如此,上面的故事裡並沒有提到預防、養生,而是在疾病將要發生之前,或發生之初進行準確判斷,並採取相應治療措施。因此「治未病」就是在疾病發生之前或在萌芽狀態時,採取治療措施,以阻斷疾病發生發展。由此看來,養生、預防能夠「防患於未然」,但跟「治未病」還是有一定差別的。「治未病」不是單純的預防、養生,也不是讓人在沒病的時候亂吃藥,而是及早察覺疾病發生的異常變化,採取及時有效的阻斷和治療措施。
(摘自《中國中醫藥報》2017.08.03譚洪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