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下午,321路司機柳斌將車穩穩停進香港中路徐州路站後,乘客全都下車了,想要去往團島的市民,隨即登上了駛來的316路車,柳斌則將車開到了市政府山東路站。從本月開始,321路等多條線路調整,曾經因為線路過長而一度實行計站收費的線路,調整後運行時間更短、市民換乘也更為方便。
作為我市構建大交通格局的重要舉措,整合公交集團、交運集團成立的青島城運控股集團,從掛牌成立伊始,便肩負著優化調整全市公共運輸的重任。 321路等多條線路的調整,只是城運控股集團成立後優化調整島城公共運輸的舉措之一。從20年前引入競爭機制,將31路等劃給交運集團開始,到城運控股集團成立,20年間,我市公共運輸領域從競爭到競合,存在線路過長、重複運行、車輛無法有效調配等諸多問題待解。在城運控股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史存汝看來,地鐵1號線和8號線北段即將開通、青島躋身全國地鐵先進城市行列之際,公共運輸的優化調整將改變以往線路出行的傳統方式,轉為依託線網便捷出行。
變化 三條線路開始調整
本月,包括321路在內的三條線路開始調整,其中最為引入注目的是320路和321路。相比調整前,兩條線路調整後都相應截短了長度。其中,320路調整前由隆德路發往西鎮,調整後則改為隆德路至臺東郭口路;321路調整前由四川路停車場發往青大高職學院,調整後則由市政府山東路發往青島科技大學。 「運行比較平穩,一圈下來如今只需要一個半小時左右。 」321路駕駛員柳斌告訴記者,從近幾天的運行情況來看,市民普遍支持調整。 「想要去往團島等區域的市民,在香港中路徐州路下車後,可以很快換乘316路、304路等多條線路。 」
因為運行時間較以前明顯縮短,車輛周轉率高,配車數也相應減少了。 「目前配車15輛,比以前減少了14輛,減少的車輛,被調配支援至其他線路,滿足市民出行需求。 」城運控股公交市南三分公司書記楊東告訴記者。
背景 線路過長曾計站收費
「這兩條線路,都存在長度過長、堵點較多、車輛周轉太慢等問題。 」城運控股公交隧道五分公司經理周斌,此前曾是321路的一名駕駛員,他告訴記者,因為連接輪渡和青島二中、青大高職學院等區域,321路線開通後客流異常火爆,往往是車輛剛發出去幾站,車內就擠滿了人,乘客只能前門打卡後,從後門擠上車。不過,受路況等因素影響,當年公交車的運行較為順暢。 2004年啤酒節,作為旅遊城市的青島,旅遊客流井噴,周斌就曾創下一天駕車運行六圈300公裡的紀錄。「那時候過了青島大學,路上就沒什麼紅綠燈了。」周斌告訴記者,此後隨著私家車的日益增多,321路的運行時間也逐漸變長。最多時,駕駛員運行一圈需要五個多小時。讓周斌等人印象深刻的是,因為線路過長,321路曾一度實行過計站收費政策:無論上行下行均以青島大學為界,在青島大學以前上車的乘客投幣2元或打卡2次。青島大學上車的乘客投幣一元或打一次卡。這樣的政策,在實際運行中無法真正貫徹,最終這條線路變成了一元制。「其實從香港東路開始,就有多條線路與321路重合,市民乘坐其他線路也完全可以到達目的地。運行時間太長增加了駕駛員的疲勞感,也降低了車輛周轉,不利於從整體上打造便捷出行環境。 」周斌說。
調整 競爭到競合這條線路最典型
如果說上述線路的調整,只是城運控股集團成立後優化調整島城公共運輸的一個小舉措,那麼在城運控股集團掛牌前調整優化的31路,則更為典型。為進一步優化線網結構,加強常規公交線路與地鐵線路的銜接,31路成為首批調整的線路之一。為方便寧德路、青大一路周邊小區居民和市委黨校、青島大學師生出行,結合實際需求,自10月30日起,線路由「天泰體育場—青島大學(環行)」,調整為「天泰體育場—市委黨校(環行)」。 「我在萬象城附近上班,因為沒有直達車,平時上下班坐公交要步行一公裡多,再花費近1小時的車程。選擇坐地鐵的話就要步行近2公裡到最近的地鐵站,十分不便。」家住寧德路附近的王女士告訴記者,優化調整後,王女士去上班不僅有了直達公交車,而且還可以通過乘坐31路再換乘地鐵,解決了出行難題。
20年前,為更好促進我市公共運輸事業發展,島城公共運輸首次引入競爭機制,31路便是首條從公交集團劃給交運集團的線路。 「當時這條線客流比較火爆,每到春季,前往中山公園賞花的市民都會將車廂擠滿。」城運控股公交集團副總經理,城運控股公交市北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青當時曾是31路所屬6路隊的副隊長,他告訴記者,31路是當年的優質線路之一。也正是從31路開始,交運集團逐漸在公共運輸領域發展。競爭機制的引入,讓公共運輸領域掀起了一場服務升級比拼。 31路車內配備的便民報袋、零幣兌換盒、愛心雨傘、紙巾盒、環保垃圾桶等服務設施,讓乘車市民眼前一亮。這些小小的細節,讓乘客覺得很溫馨。
不過,隨著島城經濟社會發展,城區範圍逐漸擴大,公交線路也越開越多,競爭所帶來的線路重複、站點重合等問題,也逐漸開始顯現。以31路為例,沒有調整前,從武昌路發往青島大學,沿途主要行駛在香港路上,而與其線路重合併且更長的有316、304等多條線路。「最多的時候,在香港中路車站,有五六條公交線和31路重合。」因為競爭的存在,雖然線路被其他線路覆蓋,但31路仍在堅持運行。
競爭所帶來的最明顯影響,便是海底隧道開通時市區開通8條前往西海岸新區的線路,公交和交運集團各分一半。這也導致了這樣一個現象:在薛家島樞紐站的一棟三層辦公大樓,分屬三家公共運輸企業:公交集團、交運集團和西海岸真情巴士。 「多套管理人員完全可以重組整合,而不必出現這樣的重複浪費現象。 」當時的競爭,在帶來服務品質提升的同時,也形成了「主業相近類同、業務交叉競爭」的行業格局,存在重複投資建設、線網優化難度大、城區聯動阻力大、財政補貼負擔重等問題,制約了城市交通的高質量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特別是作為市場主體,兩家企業的業務輻射範圍越來越大,在旅遊客運、定製公交、網約車等多個領域業務都存在著交叉重疊現象,在市場競爭中經常「短兵相接」、打價格戰,無法實現錯位經營發展。
此次31路調整,恰是在城運控股集團掛牌成立的前一天,可以說,它的改變,正是我市成立城運控股集團構建大交通格局的深層考量。線路調整運行後,解決了市民出行難題,也避免了因為線路重複而帶來的資源浪費。這是城運控股集團成立後首條在車體形象、運營線路、運力搭配上實施優化、提速和升級的線路,打破了傳統公交車配置標準,從線路、車型、服務、安全等各個方面進行了升級。這也預示著城運控股集團未來將更加注重交通線網的優化,最大限度地滿足市民高品質出行需求。
調查 多條線路存類似情況
321路並不是線路過長運行的個例。此前,島城最長的線路是312路專線車,這條線路單程68.9公裡,沿途停靠100個車站,由輪渡碼頭髮往嶗山仰口,線路橫穿青島市區,被網友譽為「神車」。後來,這條線路被取消了。目前,島城運行較長的線路有617路,由汽車東站發往藍谷。此外,還有761路、765路等,都是從市區發往高新區方向的主要線路。 「這些線路,在地鐵線網沒有形成前,很好串聯起了市區和遠郊區域的聯繫,便利了兩地市民的往來。 」城運控股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史存汝說。
與此同時,在地鐵線網形成、1號線和8號線北段即將開通之際,部分線路的運行也存在和地鐵線路重疊等諸多問題。地鐵2號線開通後,極大方便了嶗山區域的居民,而501路線從汽車東站發往火車站,線路基本和地鐵2號、3號線重合。地鐵線路開通後,長距離出行市民首選便是地鐵,這也導致該線路的客流相應有所下降。同樣的情況,也存在於363、318路等南北大線上。城運控股公交李滄公司發現地鐵開通後的客流變化情況後,迅即開通了對接線路,拿出部分車輛開通微循環,將市民從小區拉到地鐵口,在加快車輛周轉的同時,也方便了市民出行。該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鄧立侖告訴記者,目前對接線路很受市民歡迎。這一做法,既減少了市民等車時間,又有效發揮了車輛運能。
規劃 從線路出行到線網出行
站在我市躋身國內先進地鐵城市的時間節點上,史存汝腦海中,一直在規劃著未來公共運輸的線路調整和設計。 「借鑑國內外先進城市的經驗,地鐵因為具有專屬路權,具備準時、便捷等特性,是市民長距離出行的首選。 」時代在發展,公共運輸也應該跟著變化。史存汝告訴記者,城運控股集團的成立,實現兩大企業從「競爭」到「競合」的角色轉換,有利於實現資源的高效、集約利用,可以有效破解這些生存和發展的瓶頸問題。站在全市「大交通」角度,城運控股集團將通過加快公交網線、場站、營運車輛的優化整合,存量做減法、增量做加法、平臺做乘法,從而實現機構的精簡高效、機制的轉換升級、經營的創新發展,提升企業發展質量,更好地為群眾提供安全、便捷、優質的公共運輸服務。 「以往私家車保有量少,地鐵也沒有開通,公交線路的設計是傳統的單項機制,如今私家車保有量日益增多,地鐵線路也成網運行,市民對公交線路的需求相應發生了改變,那麼公交線路的調整、設計也應該呼應市民的需求,將傳統的線路出行,轉變為線網出行,在調整、優化基礎上,加密線網數量,加快車輛周轉,讓市民能享受更便捷的出行服務。 」史存汝表示,城運控股集團目前在主城區擁有5400多輛公交車、近300條公交線路,隨著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城區範圍不斷擴大,地鐵線路的開通,都將對公交線路的設計、調整帶來影響。線網的調整、優化並不是簡單的改變線路,而是要站在全市大交通格局角度,統籌規劃、設計,在行業主管部門的指導下穩步推進。
「線網出行要求織密線路,讓市民走出小區,輕鬆就能坐上公交車,並且可以順暢換乘。 」最近一段時間,史存汝正帶領著工作人員,在統籌考慮地鐵1號線和8號線北段開通後的對接公交線路問題,讓市民出地鐵後,能夠迅速乘坐公交車抵達目的地。與此同時,工作人員也正在對主城區的公交線網情況開展調研,以便為將來的優化、調整提供堅實的事實依據。
「交運集團和公交集團以前都是『戰列艦』,重組之後成為一艘『航空母艦』,組成戰鬥集群,形成戰鬥合力。 」城運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學亮表示,將爭取在兩年時間內,實現從創立之初的「物理反應」到「化學反應」轉變,並在未來產生更多的「生物反應」,達到1+1大於2、從增量到增質、進而量質同升的效果。
觀海新聞/青島晚報記者徐美中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