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個發達國家陷入斷網泥潭,保持開放多元市場才能更好應對

2020-12-14 海峰看科技

文/黃海峰

近期,國外發生多起斷網事件,11月底,德國沃達豐出現持續超3小時的大面積斷網,超10萬手機用戶無線接入網絡。12月1日,瑞典有運營商斷網半小時,影響超過20萬人……

當今社會,網絡已和陽光、食物一樣重要,如果網絡連接突然中斷或變差,人們生活將會受到巨大影響——手機無法打電話,看新聞、玩遊戲、看視頻等都將離我們遠去。

特別在今年全球疫情蔓延的情況下,線上辦公、線上學習已成為常態。據海外某諮詢公司數據顯示,全球流量因疫情比平時增加40%到70%。如今斷網危害甚大,尤其是各行各業斷網對經濟發展、社會民生,甚至民眾生命安全,都會帶來巨大衝擊和隱患。

但不幸的是,歐美一些運營商「斷網大戲」在不斷上演。不論是所謂科技「燈塔國」的美國,還是網絡基礎設施領先的發達國家英國、德國、日本等,時有網絡中斷情況發生。

在4G、5G、光纖通信等網絡技術走向成熟、創新技術不斷湧現的背景下,為何還會屢次發生這些讓運營商難堪的網絡「事故」?

斷網大戲在全球不斷上演

今年來全球斷網事件時有發生。據相關數據,2014年到2019年間,歐洲斷網事件穩定在150起到170起之間。其中2019年歐洲發生的斷網事件就有153起。

比如,英國近年發生了多起斷網事件,2018年12月,包括O2在內的大多數移動運營商出現了斷網事故,主要是因為其網絡上運行的某北歐國家設備商的軟體證書過期。這次事故導致英國3200萬用戶手機信號完全中斷,斷網持續了35個小時——不知道耽誤了多少企業和用戶工作與生活,造成損失不少。

2020年3月,英國居民由於疫情影響,幾乎都採用在線辦公、在線學習。但就在這關鍵時刻,英國某運營商因為伺服器故障出現斷網,造成6000多萬用戶無法打電話、發簡訊及上網等。此次斷網持續超過12小時。對於本次斷網的原因,據報導是由於網絡擁塞造成的網絡癱瘓。

英國運營商似乎沒有吸取教訓。就在該事件後的8月,英國沃達豐超過10萬用戶無法訪問4G網際網路且無法撥打電話的問題,斷網持續了3個小時。據外媒Downdetector報導,當時沃達豐服務有近3000份投訴報告。

除了英國外,歐洲第一強國德國也經常出現斷網問題。比如,2016年11月,德國遭受了一次大範圍的網絡故障。在本次故障中,大約有2000萬固網用戶出現網絡訪問受限問題,斷網持續了24小時以上。其背後的原因則是路由設備的維護界面被暴露在網際網路上,同時網際網路上也發生了針對性的網絡攻擊。

就在2020年11月,德國再次遭遇了大面積斷網事故。據悉,11月24日,沃達豐在德國的移動通信網絡由於控制設備故障,導致超過3個小時的大面積斷網事故,事故影響了包括柏林、漢堡、慕尼黑、科隆、法蘭克福等城市。據估計,本次斷網造成超100萬用戶出現無法接入無線網絡的問題。

此外,2020年5月,捷克Vodafone出現的斷網事故,造成該運營商在捷克全國所有業務中斷,用戶手機無法上網,語音業務無法正常運行。本次斷網持續3個小時,約100萬人受到影響。

而一直自稱網絡領先的美國,也出現好幾次帶來重大損失的斷網。比如2018年12月,美國發生斷網事故,波及37個州,持續時間長達32小時。此次斷網還造成華盛頓等地區911緊急呼叫服務中斷。

甚至在如今的2020年12月,瑞典也出現了斷網事故,斷網持續半個小時,約20萬用戶受到影響。

斷網不只影響打電話、看視頻

也許有人認為,斷網短短幾個小時,也許不會帶來太大影響。人們大不了不上網、不打電話、不看視頻就可以了。其實不然,網絡已經成為各行業基礎中的基礎,斷網帶來的影響超乎想像,不止是經濟損失,甚至危及人們生命安全。

比如,前面提及的美國斷網後,就影響了華盛頓等地區911緊急呼叫服務中斷。試想一下,如果在此期間發生了搶劫案件,或交通事故,那麼人們又該如何及時聯繫警局或醫院呢?

據《2019年全球網際網路關閉成本報告》顯示,2019年全年,因為網絡問題,網際網路關閉次數刷新歷史新高,受各類重大事件影響共計關閉122次,累計關閉網際網路時長超18000小時,全球範圍內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80.5億美元。

另據Statista的數據,持續24小時的美國全境斷網將給美國經濟造成72.9億美元損失。如果英國斷網持續24小時,會帶來22.6億美元損失。

斷網事故頻發的原因何在?

斷網事故為何在全球多國不斷上演?筆者通過梳理上述斷網事故發生的原因,發現原因有多個,比如設備故障、軟體故障、誤操作、網絡擁塞等,其他還有斷電、割接等導致。

歐洲多次分析了斷網原因。歐洲通信管理局發布數據顯示,歐洲斷網事故約有41%來自網絡故障,其中系統故障佔比最高,幾乎佔據用戶損失小時數的一半,約佔網絡故障的56%。

在佔比最高的系統性故障中,約有60%的故障與技術問題相關,也就是說導致系統性故障的主要來自硬體和軟體類故障。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智慧型手機普及和移動網際網路快速發展下,相比於此前固網故障影響很大,網絡故障對行動網路帶來的影響比重日益增加。

筆者發現,其中比較致命的原因,是核心網軟體或硬體出現故障。比如,英國2018年底和2020年8月發生的兩起重大斷網事故,均與核心網故障有關。此外,今年11月德國發生的2G/3G/4G業務斷網事故,就是由於沃達豐部署在慕尼黑、法蘭克福和柏林的核心網控制設備(HLS/HSS)故障引起。

要知道,核心網是行動網路的大腦,人的大腦出現問題,人的身體會不受控制,或者癱瘓昏迷?

網絡出現故障斷網不可避免,但如何儘可能減少,如何快速定位解決?筆者認為,這需要全球通信設備廠商在設備硬體性能及維護方式上下大功夫。

比如,打造高可靠的軟硬體解決方案,應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基於AI等技術提升設備檢測手段,將故障消滅在萌芽狀態下;藉助AI、大數據等能力,提前發現熱點地區對數據流量的需求,提前對網路進行擴容,可有效避免網絡擁塞問題。

此外,運營商通過應用AI技術,能夠基於歷史數據預測業務和網絡性能的變化趨勢。在發現網絡或業務性能可能出現惡化趨勢時,快速對問題定位定界,並協同網元對網絡進行自動優化。這些手段都能很好的避免系統性故障及技術問題導致的斷網事件發生。

當然,這些強大創新的方案,需要多個通信設備廠商投入重金研發打造,需要各方開放合作積極探索。

然而目前在通信領域,因為個別國家或組織的發展受到政治影響,少數組織為了使其在技術上保持霸權,通過技術脫鉤,分立陣營,使得電信設備市場的良性創新競爭逐漸消失,國家之間由開放合作逐步倒退為封閉保守。特別是去年以來,美國以信息安全為藉口,大肆推行所謂的「清潔網絡」,限制科技創新企業,導致市場出現競爭減弱,減緩一些設備廠商技術創新和升級動力。

觀察:政治無法解決宕機問題,也不能解決技術問題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不夠可靠的軟硬體方案以及不夠智能的運營運維系統,是全球斷網大戲不斷上演的主要原因。怎麼辦?僅僅靠運營商自身加強流程管理,很難解決。經驗再豐富的老司機,也沒辦法阻擋一輛落後汽車出現故障。

筆者認為,只有激烈且良性的市場競爭,提供多樣化的創新技術,才能讓高可靠設備層出不窮,讓電信運營商網絡運營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減少全球不斷上演的斷網大戲,並將斷網損失降到最低。

可悲的是,我們看到某些國家給技術發展套上政治的枷鎖,以安全為藉口阻撓他國先進技術應用。

世人皆清楚,政治根本就無法解決目前全球各國所面臨的斷網問題。因此,在筆者看來,任何使用政治手段試圖解決技術難題的行為,都是別有目的,都是徒勞的。唯有讓技術問題回歸技術本身,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特別是對目前還處於疫情中的各國,需要靠高品質網絡滿足企業和大量用戶的線上辦公、學習等需求。

在疫情結束後,各國也需要強大的網絡作為經濟復甦的強心劑。要知道,據相關數據,未來十年僅僅5G就將為全球經濟創造額外的1.4萬億美元GDP增長,讓運營商獲得新增長。

這些政府、企業以及人民的需求,都依賴強大網絡作為支撐。此時,各國政府與企業,更應該從本國實際、本國人民利益出發,引入多元創新企業帶來良性競爭,打造體驗更佳、更穩定的網絡基礎設施,讓更好的技術為自己的數字經濟發展服務。

倘若本末倒置,放棄用戶需求而優先滿足他國政治需求,那這些國家或運營商將淪為他國政客手中的一顆棋子,遭受更多斷網損失,將被消費者唾棄。

相關焦點

  • 西方發達國家治理體系建構內涵及特徵
    美國紐約市政府藉由網站向公眾開放政府部門的部分數據資源,提出政府和公眾合作治理的理念。四是以社會組織為代表的多元主體深入參與的社會治理模式。社會治理模式改變了以往「效率第一,兼顧公平」的理念,主張將公眾需要和公共利益放在第一位,反對為了效率而犧牲公平。
  • 全球疫情背景下西方發達國家留學政策的突變及應對
    但自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以美國為首的部分西方發達國家的留學政策卻日趨收緊,不斷反覆,使赴外留學,尤其是赴美留學具有明顯的不確定性,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從當前我國留學的基本現狀與發展趨勢來看,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變,全球化趨勢沒變,我國對外開放的政策沒變。因此,辯證認識疫情背景下留學的總體形勢,積極應對,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及制度成為當務之急。
  • 中國有望什麼時候成為發達國家?為什麼美國總說我們是發達國家?
    成為發達國家可以說是世界各國發展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了,畢竟有哪個國家不想過上好日子呢!不過,發達國家的門檻不是一般的高,目前在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獲得廣泛認可的發達國家只有二三十個!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德國等大家耳熟能詳的國家都是發達國家。
  • 聯合國表示,COVID將最不發達國家推向邊緣
    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的經濟學家在今年的《最不發達國家報告》中警告說,除非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大幅度提高其生產能力,否則目前的嚴峻形勢不會改善。他們報告說,在47個最不發達國家中,至少有43個國家的平均收入可能下降,從而使3200萬人陷入極端貧困。
  • 朱民:中國「十四五」規劃保持開放政策促進全球治理共同繁榮
    第二,和大家分享一下中國目前面臨的挑戰如何應對,當然這也會體現在「十四五」規劃的具體內容當中。第三,中國在制定「十四五」規劃的時候,仍然保持開放的政策,並且跟合作夥伴們一起進一步促進全球治理共同繁榮。我們可以看到我們如何維持住這種可持續性的發展,並且能夠保持穩定的發展,能夠確保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下持續保持住。中國是如此開放的全球化的經濟體,貿易量上佔了非常大的比例,不僅僅是貿易,人力資源、資本的流動,如何防止「脫鉤」發生,將來遠景是什麼樣、解決方案是什麼樣,需要仔細思考。第三,中國面臨的重大挑戰是人口方面的一些改變。主要的挑戰是老齡化。
  • 多個新興市場國家匯率持續貶值,除了疫情,還因資本興風作浪
    美元升值、疫情衝擊、資本套利……多重因素導致貶值 多個新興市場國家貨幣貶值,因素眾多,比如受到美元升值和新興市場國家本身經濟結構的影響。  今年以來,美元指數大起大落,年初還在97上下,2月後一路走高,在2月20日盤中一度突破99.9關口,之後又一路向下,3月9日還曾一度跌破95。
  • 危機應對:全球市場動蕩與系統性風險
    不幸之中值得慶幸的是,對於系統性風險的發現、識別、防範、應對直至最終化解,我們畢竟已有十餘年的時間去反思、研究、總結。在防範化解系統性風險這份「作業」面前,各主要經濟體至少應該能夠交出比2008年更好的答卷。
  • 瞭望|評價體系多元開放海納特殊人才
    7月6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向社會發布了「區塊鏈工程技術人員」「網際網路營銷師」等9個新職業。此次還發布了一些職業發展出的新工種,如網際網路營銷師職業下增設「直播銷售員」,這意味著「電商主播」「帶貨網紅」有了正式的職業稱謂。
  • 幼兒園戶外遊戲場走向開放多元
    近年來,我們在戶外環境優化改造過程中,充分考慮本地資源優勢和幼兒整體發展需求,嘗試在一個遊戲場域內融合設置多樣化遊戲區域,模糊各空間的功能定位,「留白」足夠的彈性空間,分散建立開放式、多元化的資源中心,根據幼兒當下活動興趣適時投放各種支持性資源,構建自然和諧、開放多元、共創互生、深度支持的開放多元式遊戲場。
  • 朱光耀:2035年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意味著人均GDP升至2萬美元
    來源:新華網原標題:朱光耀:構建新發展格局 使我國強大市場優勢更好發展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在做客新華網《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知識雲課》時表示,我國將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決不是要封閉運行,而是要使強大市場優勢得以更好發揮,並通過改革、通過結構調整,解決好中國國內經濟存在的堵點。
  • 塑料類「洋垃圾」進口禁令背景下 發達國家紛紛出臺應對政策
    塑料類「洋垃圾」進口禁令背景下 發達國家紛紛出臺應對政策北極星固廢網  來源:固廢家園  作者:環創科技  2020/2/27 11:18:42  我要投稿  北極星固廢網訊:家園導讀:為應對廢塑料汙染問題,中國已經採取了眾多的行動,在禁止塑料類「洋垃圾」進口的同時,已經制定了多項政策從源頭控制廢塑料產生。
  • 田國強:如何看待和應對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國際形勢?
    面對疫後世界變局,田國強認為,中國的應對之道的基準應是「四最」:保持戰略定力和冷靜最為重要,互信互利最為基礎,做好自己的事最為根本,加大改革開放力度以此發展壯大自己最為關鍵。 從內部看,田國強認為當前中國宏觀經濟面臨四方面的不確定性:第一,疫情導致勞動力市場震蕩,家庭流動性也遭受較大衝擊,消費恢復難度加大,並且家庭債務仍保持繼續累積的勢頭,穩就業、保民生壓力不容忽視。
  • 香港財經界人士:2020香港須抓住機遇實現經濟多元發展
    陳茂波說,過去半年,儘管香港經歷內外交織的困難,但得益於「一國兩制」有效實施,香港的制度優勢和核心競爭力至今仍能大致保持。這些優勢是幾代香港人努力的成果,得來不易,要好好珍惜。在鞏固及提升支柱產業優勢之餘,香港同時要努力推動經濟持續多元發展,竭力突破制約。
  • 努力保持中國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李克強指出,當前,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和推動世界經濟復甦都處在關鍵節點,全球治理體系加速變革,經濟全球化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要支持各國根據自身國情採取必要的公共衛生和經濟措施,深化國際合作,共同抗疫情、穩經濟、保民生。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緩解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困難,使世界經濟早日走上穩定復甦軌道。
  • 電影《斷網24小時》森林拍重頭戲疫境下順利拍完
    《斷網24小時》《斷網24小時》由鄭保瑞監製、黃慶勳執導,早前已揭示了強大的演員陣容,除了影帝郭富城、女主角賴雅妍、任達華、林家棟等,亦加入了電影界新力軍演員,包括:湯怡、胡子彤、顧定軒、楊柳青、黃耀煌等。
  • 以更高水平開放應對風險挑戰
    中歐班列憑藉時效快、全天候的獨特優勢,成為聯通亞歐大陸的主要橋梁和通道,成為穩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業鏈供應鏈、服務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載體,更折射出中國以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應對外部風險的不懈努力。「應對逆全球化最好的辦法就是實施高水平對外開放。」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國際經濟與貿易系主任魏浩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強調,要以開放促發展。
  • 世界經濟風雲變幻,中國何時才能進入發達國家行列?
    2019年發達國家人均GDP排名2019年發達國家人均GDP為48925美元,最高的盧森堡達到114705美元,最低的斯洛伐克也達到了19329美元,如果將年人均GDP達到2萬美元作為進入發達國家的門檻
  • 建設多元清潔能源供應體系!(附全文)
    一、走新時代能源高質量發展之路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積極適應國內國際形勢的新發展新要求,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新道路,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更好服務美麗中國、健康中國建設,更好推動建設清潔美麗世界。堅定不移推進能源領域市場化改革,還原能源商品屬性,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能源市場。推進能源價格改革,形成主要由市場決定能源價格的機制。健全能源法治體系,創新能源科學管理模式,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強規劃和政策引導,健全行業監管體系。——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實現開放條件下能源安全。堅持互利共贏、平等互惠原則,全面擴大開放,積極融入世界。
  • 中國離發達國家還有多遠?未來10年,能否實現人均2萬美元目標?
    文:顧起近幾十年來,中國經濟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特別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發展速度猶如「坐」上了火箭,人民收入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據有關資料顯示,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GDP年均增長率保持在9.9%。如今,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到目前為止,中國經濟仍處於快速穩定增長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