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下來,用心感悟生命的意義

2020-12-14 安冬悅

文/七月長安

生命,於每個人,都只有一次,宇宙中沒有永恆的存在。

每個生命,生存著,都有自己的意義,哪怕是微乎其微的小草,它的生存難道只是為了迎接春天的到來?難道只是為了任世人踐踏?

生命是一種象徵,也是一面鏡子。

當你自信的時候,身邊的朋友因你的自信而感染;當你幸福的時候,你的笑意也許會激勵更多的人;當你在困境中不屈不撓拼搏時,正如小草一樣,頑強與生活做鬥爭,會讓人看到希望。

生命是一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人生旅程。

有艱辛,有困苦,有成功,有失敗,得與失,愛與恨,都是一種歷練,一種讓心更加堅強的歷練。

只有在歷練中,才能明白生命真正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在於愛與牽掛

生命的內核,在於生命有了情感,有了思想,得到思想的依託,抵達精神的彼岸。

人,一出生,便擁有世界上最昂貴的東西——情感,在歲月的沉澱中,學會了怎麼去愛。

愛,是一種廣博的胸襟,它能讓世界充滿生機,讓生命充滿活力。

如同陽光一般,愛能讓每個物種綿延;宛如春風一般,愛能催醒世間萬物;仿佛春雨一般,愛能滋潤生命乾涸的心田。

有了愛,心中有了寄託,有了牽掛。

人,如果沒有愛,生命也變得索然無味,宛如一具行屍。

有個年輕人,家中非常富有,可他並不感覺到快樂。於是,有一天他去請教一位高僧。

「人人都說,有錢能讓生活快樂,而我卻覺得心裡痛苦,這是怎麼回事?」

高僧問道:「你的父母可在身邊?」

年輕人搖搖頭。

高僧又問:「可有心儀的女孩?」

年輕人搖搖頭,忽而又點點頭說:「我的爸媽早已經給我訂好婚了,只等他們回來,我就可以看到那個女孩了。」

高僧笑了笑,指著不遠處一幫小孩正玩著的木偶戲:「那木偶為什麼會動?」

年輕人有些納悶,同時更有些生氣,好好的幹嘛扯木偶:「當然是小孩在操縱呀。」

「這就對了,」高僧摸著鬍鬚道,「你的人生痛苦在於沒有自身的情感,一切都操縱在父母手中,一個常年失去親情,自己不能體驗愛情的人,能不痛苦嗎?」

年輕人沉默了。

高僧又道:「拋去你富有的身份,找個女孩,平平凡凡地談一場戀愛吧。」

年輕人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從那以後,他還真按照高僧的話去做,愛上了一個女孩,真真正正地體驗了愛情的滋味,體驗了思念與牽掛的滋味。

只是他依然不解,高僧為什麼要他拋去富有的身份,又去問了高僧。

高僧答:「世人免不了俗氣,愛情一旦沾染金錢就變得不那麼純潔,如果你一開始就把金錢擺出,那麼,你能體會真愛的滋味?」

年輕人恍然大悟,正要離去。

高僧又說道:「讓你的父母回來吧,愛,不止只有愛情。」

年輕人點點頭,笑著下山了。

生命失去愛,便失去所有,一切都變得死氣沉沉。

愛,是生命中最為重要的構成。

生命的意義,在於我是自己而不是別人

每個人都是生活的主角,因為這個世上只有自己是獨一無二的,無人能代替。

即使,你只是淪落在天橋底下的乞丐,你也是你,無人能主宰你的一切。

很多人都感覺,活著很累,生命只是一場做戲,不停地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表演給身邊的人看。

既然給予我們生命,生存著就有一定的價值,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在別人的眼裡你一無是處,但是在你孩子的眼裡,在你妻子的眼裡,你就是一家之主,是他們心中的天。

自哀自怨只能讓你最親的人失去堅強的靠山,換來的只有傷心痛苦。

水草問魚:「每天你都生活在水中,就不覺得很悶嗎?難道你就不嫉妒那在岸上行走的人嗎?」

魚說:「你為何又在水裡呢?」

「因為我是水草啊。」水草回答得理所當然。

「對呀,因為我也是一條魚啊,魚就是因水而存在,如果去嫉妒一些虛幻不切實際的事,只能為自己徒增煩惱,為何不好好做一條快樂的魚呢?」

水草無言以對。

大千世界,每一物,都有自己的特性,展現一個不同的自我。

生活是一個大舞臺,人以生命的方式呈現迥異的人生,每個人都有一段屬於自己的旅程,或辛苦,或一帆風順,我就是我自己,而不是別人。

正如一個人問一個漁夫:「你的祖父死在海上,你的父親也死在海上,為什麼你還要在海上打魚?」

漁夫反問那人:「你的祖父在哪裡死的?」

「床上。」

「父親呢?」

「那你為何還要睡在床上呢?」

那人聳了聳肩,走了。

道理很簡單,漁夫永遠是漁夫,永遠與大海為伍,倘若失去了大海,何為漁夫?

活出自我,活出精彩,生命才不失去意義。

生命的意義在於,不斷經歷,盡情體會,才不會留下太多的遺憾

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鋼鐵怎樣煉成》中,寫出主人公保爾一生所追求的名言:

「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人來說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一個人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能夠說,我把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人生最寶貴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奮鬥。 」

雖然我們不必像保爾一樣,具有偉大的情懷,但也得問心無愧。

既然我們活著,何不努力追求?縱使失敗了又有什麼呢?

愛因斯坦在歷經很多次失敗,才發明了電燈;富蘭克林不惜以身引來雷電,多次失敗,才發明了避雷針;高爾基在人間經歷無數次苦難,終於成就一代文豪;張海迪在高度癱瘓的情況下,依然堅持自己的夢想……

人,活著就應該不斷歷練,為了夢想,成敗得失不必放在心上,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

只有體會了生活的真正滋味,生命就會精彩。

廟前有一臺階,時常埋怨命運不公,於是對著廟裡的佛像說:「憑什麼你供萬人膜拜,而我只能任人踐踏?同樣是花崗石出生,為何區別這麼大?」

佛像笑笑,指著身上答道:「我是經過幾百刀,甚至幾千刀,才雕刻而成,你呢?」

臺階羞愧地低下頭來。

成功不是偶然,必須經歷千錘百鍊,芳香才能溢滿人間。

沒有隨隨便便就能任世人膜拜,生命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縱使不成功,只要自己曾經努力拼搏過,到老了,也無愧於生命,無愧於來世上一遭。

每個人都有自己生命的意義。

人,要為自己而活,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愛情、親情、成功、失敗、大笑、痛哭,每一個環節都盡情地去體會,享受。倘若連這些都不能去親身體會,那麼生命有何意義?

生命在於:活出自我,做最好的自己。

一個人最好的狀態是,我自風情萬種,與世無爭。

-END-

(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人到中年,要明白靜下來的意義
    在看花去探望他的時候,他根據自己的反思,給予了看花很多忠告,總結起來,用一句話就可以完整表達,那就是,人到中年之後,一定要明白靜下來的意義。我這位叔叔一直都是一個靜不下來的人,做生意,跑應酬,各種酒局,各種交際,好不容易有休息的時候,他放鬆的方式卻依然是打牌和喝酒。
  • 只有老師先「靜下來」,學生才會「靜下來」
    按照熊芳的課堂安排,3位同學播報完後,同組的其他5位同學分別說出自己的標題:「保護自然環境意識,保護我們自己」「環境帶動經濟,責任決定意識」「守衛淨土,並育萬物」「當斷則斷,改革重生,不向生態欠帳,增加生命厚度」「青少年使用短視頻普遍,科學合理才最重要」。接下來,是這一組同學對當天新聞播報的自由評點。
  • 十首歲月靜好的詩詞,在平淡生活中,感悟生命之美
    總有一句詩詞,讀後頓覺神清氣爽;總有一句詩詞,寫到你心中的靜美;總有一句詩詞,讓你感悟歲月靜好;總有一句詩詞,讓你沉醉其中;這些歲月靜好的詩詞,你喜歡哪一首呢?全詩緊扣一「靜」字著筆,極似一幅風景寫生畫。花落、月出、鳥鳴,顯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靜,取得了以動襯靜的藝術效果,可見詩人的禪心與禪趣。入夜時分,風停了,波靜濤息,明亮的銀河倒映在湖中。湖邊客船上,詩人從白天到晚上,手不釋杯,一觴一詠,怡然自樂,終至於醺醺然醉了,睡了。臥看滿天星子,神仙生活。
  • 人生小感悟——(人生的意義一)
    這個是我在網絡上的第一篇文章,我個人喜歡對我所遇到的人,物和事,進行深度的思考以及感悟。通過不斷的思想進化和靈魂淨化,來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當然這個是我在漫長的生活經歷中,慢慢總結出來的,後續文章會給大家分享!今天就請允許我淺談對「生命意義」的感悟和看法吧!
  • 聊一聊對生命的感悟與意義!
    張愛玲說過,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子,爬滿了跳蚤。我們可以無視跳蚤的存在,繼續華美;也可以去一隻一隻捕捉它們,使袍子更加華美。或者,我們承認跳蚤的存在,接納它們,甚至認為它們是袍子的一部分,生命因它們的存在才變得生動。華美與否,已經變得不重要了。我不知道你們的對生命怎麼理解?或許你們有不一樣的見解。因為,我們不一樣。
  • 人生的意義在於體驗與經歷,生命的意義在於付出與奉獻(勵志)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是啊,生命在於奉獻,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罷了。而那些像大樹,太陽,流水一樣擁有博愛的精神,無私奉獻的品格的人們,就像黑暗中照亮了我們前路的明燈,指引著我們奮力向前,無所畏懼。而他們,也影響著我們像他們一樣,做個可以為他人帶去光明和溫暖的人。
  • 生命的意義何在?
    《活出生命的意義》是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寫的書,內容並不多,第一部分寫了他在二戰時期,被關進納粹集中營的經歷,第二部分是關於意義療法的一些理論。弗蘭克爾的一生絕對是一個傳奇,他在37歲時(1942年)和全家一起被關進了集中營,經過三年多非人的折磨倖存了下來,家裡除了他和妹妹,其餘無人生還。
  • 對生命與死亡的一點感悟。
    這幾年,我接連送走了父親、大舅還有幾位家族裡的老人,每一次在送別他們時,都會讓我心生感慨、感悟頗多。當我看到死者以同樣的姿勢,安安靜靜的躺在門板上,略顯僵硬的屍體就像一具木偶,任由裝殮師給穿上一層層的壽衣,再抬進棺材裡擺正放平。在棺蓋合上的那一刻,靈堂裡哭聲大慟悲啼一片。
  • 靜下來的都在歸位
    每臨大事須有靜氣 諸葛亮在《誡子書》有句名言: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寧靜,是臨危不亂的智慧。 水靜下來才會清澈,才能映照世界。 人心也是如此,只有人心靜了,人才能真正做生活的主人,細細品味生活。 而慢是靜的前提。 堅守內心的寧靜,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見天地之精微,察萬物之規律。
  • 早安感悟人生的經典語錄,正能量人生感悟語錄很火句子
    1、學會珍愛生命,因為生命只有一次,為什麼要等快要離開這個世界時才感到人生短暫呢。學會用心去看世界,因為這樣才會看清人的本來面目。學會拿得起來放得下,因為只有這樣才會重新開始新的起點。學會轉移心情,因為只有這樣才會從悲傷掙扎出來,才會讓自己快樂起來。
  • 生命感悟·情感美文丨生活在水中的魚
    但這都不是讓我活著更好的理由……走進我的文字世界,共同聆聽生活中的點滴感悟,只要你用心讀……<一>堅強的生命●塵世中沒有哪一方淨土能讓人隨心所欲,理想與現實總有太大的距離。如果差距太遠,落差太大;如果所處的環境差強人意,總被疏忽,總有傷害;如果病魔纏身,愛人離棄;如果生活中太多是灰暗。
  • 靜下來,一切都會變好
    都說靜能生慧,靜下來才有冷靜思考的空間,才能理出萬全之策;靜下來,不受外界幹擾,體內就會凝聚一股無形的力量。人越浮躁越智昏,越焦慮越容易陷入生活的泥濘,從而看不到未來的情景。唯有心靜,才能梳理好事情的輕重緩急,把當下的事做好。猶如《平凡的世界》中所說:「在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願望存在或實現。」
  • 讓男人愛到靈魂的女人:靜而不爭
    女人選擇與什麼樣的男人相守,往往只有讓自己安靜下來,理智的思考,才能有更大的機會做出正確的選擇。而懂得靜下心來的女人,更值得被愛。 讓男人用心珍惜,用心深愛的女人,往往是靜而不爭的。
  • 人生的成功感悟(作文素材)
    雷鋒生前說過:「我要把我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這是共產黨員應有的表現,我們還小,思想不可能達到那樣的境界。但我們應該明白,青春是短暫的,我們可以和異性同學結交成朋友,在各方面相互幫助,樹立正確的思想,發揚革命精神。這樣不僅有利於我們的身心發展,也有利於我們一步步走向成功。學生時代,更應以學習為主,要多沉默。孔明白:「靜以修身。」
  • 句子,句句道盡人生的感悟和對生命的體驗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人生是多種多樣的。在這個世界上每天都有人思考生命與人生的意義,因為這個世界的物太多,人太多,所以對人生與生命的認識也就有了多種多樣,人只有自己經歷過自己的人生,才會有屬於自己的人生感悟,別人的人生經驗也可以是我們人生的指路牌。
  • 詩歌世界丨葉劍波:世界安靜下來 我們的心也靜了下來
    圖片來源紅圖世界如此的安靜一場疫情讓世界瞬間安靜了下來連春天的到來都是>我們習慣於聆聽聆聽風的聲音窗外的鳥鳴花開的聲音和心的呼喊我們在一個小小的天地中開始習慣思索思索人生,生命>進行的和未來的愛情安靜讓我們對愛情有了新的理解一種遠遠遙望的渴求與堅持世界安靜下來
  • 2020登頂珠峰成功意義精神 登頂珠穆朗瑪峰思考感悟分享
    2020登頂珠峰成功意義精神 登頂珠穆朗瑪峰思考感悟分享  新華社北京5月27日電 27日上午11時,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中國登山協會主席李致新在第一時間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他為登山隊員們不畏艱辛、永不放棄的登山精神喝彩,更為登山運動和我國高程測量科考工作的緊密結合而驕傲。
  • 《抓落葉》:感恩生命的饋贈,懷著敬畏之心,讓人生充實而有意義
    我們都是生命的旅人,抵達終點就是人生的意義。----(美)湯米·巴特勒今天是感恩節,到處洋溢著溫馨而又濃濃的感恩之情,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向親朋好友們訴說著心底裡的那份深深的祝福與謝意。合上書本,我腦海裡最強烈的想法便是:我們一定要學會感恩生命的饋贈,懷著一顆敬畏之心,踏實肯幹,讓人生過得充實而有意義!《抓落葉》這本書是由美國的湯米·巴特勒所著,由趙思婷所翻譯。看到它那深藍色的封面,我想這本書應該與眾不同,可能會有它值得人深思的地方。抓落葉,同時也要學會抓住我們生命的意義。
  • 《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在節氣更替中找回生命的秩序
    知名美學大家蔣勳在最新的散文作品《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人民文學出版社)中,用圖文互現的方式,分享了他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書寫日常生活中面對人生、面對社會、面對大自然的省思。二十四節氣不僅蘊藏著自然流變的節奏,也提醒著我們在時序更替中找回生命的秩序。
  • 王陽明:先學會靜,後才能得「慧」!靜坐3步,教你把心靜下來
    我們都知道,想讓自己忙碌多年的心靜下來其實很難。所以靜坐有很多門道。在「潛腦開發」的學習過程中,正式上課之前,我們都會先讓孩子們打坐冥想,只有讓孩子們得到足夠的放鬆,才能更好地學習,那在生活工作中也是同樣的道理。明代心學大家王陽明所提倡的,正是這生於獨坐觀心中的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