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地將軍」釋義淺談:論夏侯淵之死

2020-12-22 胖咪三國史

白地者、空空如也。

夏侯淵是曹魏勳舊肺腑,與曹操為連襟兒,淵子衡又尚公主,特受寵愛。

關於其軍功履歷,記載甚詳,無需贅言。但夏侯淵有個特殊稱謂,即「白地將軍」。

「白地將軍」之名,不見於《三國志》原文及裴注,而見於《太平御覽》輯錄的《魏武軍策令》,是一條有關「鹿角工事」的詞條摘錄。

從引文的辭令口吻上看,「白地將軍」很明顯是一種貶義稱呼,可知與淵「屠城劫掠、夷為白地」的軍功無關。

《魏書二十五 高堂隆傳》又有一條「吳蜀二國、非白地小虜」的記載,陳《志》全書唯見一例。由此可以推導出「白地」二字的含義。

「白地」即一無所有,「白地將軍」特指有勇無謀的領兵者。

本文共 3200 字,閱讀需 6 分鐘

① 夏侯淵其人

夏侯淵軍功彪炳,與「白地」似有不同。

夏侯淵是三國漢季名將,與族兄夏侯惇共同仕宦魏武。

夏侯淵字妙才,惇族弟也。--《魏書九 夏侯淵傳》

實際從夏侯兄弟的履歷來看,夏侯惇更類似主持屯田與後勤工作的「儒將」,夏侯淵則是衝鋒陷陣、披荊斬棘的「鬥將」。

夏侯淵的戰鬥特點,是「快」且「烈」。

其行軍速度冠絕曹營諸將。在陳壽與王沈筆下,夏侯淵「轉鬥千里」,軍中稱之為「典軍校尉夏侯淵,三日五百,六日一千」。與徐晃不相上下。

淵為將,赴急疾,常出敵之不意,故軍中為之語曰:「典軍校尉夏侯淵,三日五百,六日一千。」--王沈《魏書》

(太祖令曰)吾用兵三十餘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如徐晃)長驅逕入敵圍者也。--《魏書十七 徐晃傳》

典軍校尉夏侯淵,三日五百,六日一千

其摧鋒陷陣的威力亦為可觀。《夏侯淵傳》基本是一部「軍功史」,無一字廢話,全是各種交鋒記載。頻率高、烈度猛,且幾乎百戰百勝。類似記載格式者,還有張遼和樂進。

註:詳見《魏書九》與《魏書十七》,文多不載。

換言之,夏侯淵實際是具備了「五子良將」水平的「姻親將領」。

因此,《魏武軍策令》當中提到的「白地將軍」,也就特別有探討價值。因為夏侯淵軍功卓著,曹操卻稱其「本非能用兵也」,很是奇怪。有必要探討「白地」的含義。

② 所謂「白地」

白地、即空無一物的土地,此處引申為「有勇無謀」。

在魏晉官修史中,「白地」二字比較罕見。《三國志》僅出現一次,《後漢書》與《晉書》則未見記載。

《三國志》中借高堂隆(曹叡的老師)之口,提到「明帝荒淫奢侈、吳蜀作亂於外」的隱患。

高堂隆稱:吳蜀兩國,既不是「白地小虜」,也不是「聚邑之寇」,而是橫跨州郡、人戶眾多的僭主,欲與中原爭霸云云。

(高堂隆曰)今吳、蜀二賊,非徒白地小虜、聚邑之寇,乃據險乘流,跨有士眾,僣號稱帝,欲與中國爭衡。--《魏書二十五 高堂隆傳》

吳蜀二賊,非徒白地小虜

為《資治通鑑》做注的胡三省,將「白地」解釋為「不生草木的大漠」,對「聚邑」則解釋為「盜賊竊發屯據的聚落」。實際將吳蜀兩國與「鮮卑烏丸」相比對,將「白地」解釋為「沙漠」。

白地,謂大幕(大漠)不生草木,多白沙也。小虜,謂烏桓、鮮卑也。聚邑之寇,謂盜賊竊發屯據鄉邑聚落也。--胡三省

此說雖無不可,卻有失偏頗。尤其在「白地將軍」與「白地小虜」的相似結構類比下,「沙漠說」無法解釋夏侯淵「白地將軍」的含義。

按《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與《現代漢語詞典》,「白」指一無所有;「白地」指沒有樹木、莊稼、房屋的土地。

常見的燒為白地、夷為白地,皆指土地空空如也。古時稱呼「無功名在身的百姓」為「白丁」或「白身」,也是同樣道理。

因此,夏侯淵所謂的「白地將軍」,直譯就是「空空如也的將軍」。

問題在於夏侯淵軍功彪炳,絕非一無所有、空空如也。這就需要結合《魏武軍策令》的後半段話來看,即「為督帥尚不當親戰,況補鹿角乎!」

(夏侯)淵本非能用兵也,軍中呼為"白地將軍",為督帥尚不當親戰,況補鹿角乎!--《魏武軍策令》

在曹操看來,修補防禦工事一類的事情,是偏將(張郃)應該做的。夏侯淵身為一軍之主,本應居中持重,統率調度,卻親赴險地、幹一些無足輕重的小活兒,以致身死軍破。可謂大腦空空如也,徒有一身蠻力。

③ 夏侯淵之死

定軍山之戰,清楚證明夏侯淵確實有勇無謀,無怪乎被稱作「白地」。

夏侯淵之死,因為紀傳體格式限制,需要結合《魏書九 夏侯淵傳》、《魏書十七 張郃傳》、《蜀書二 先主傳》、《蜀書六 黃忠傳》、《蜀書七 法正傳》才能梳理事件始末。

「定軍山之戰」的名聲,在傳統的戲劇舞臺上,大到超乎想像。

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電影,就是《定軍山》。拍攝於1905年(清代末期),由譚鑫培主演,以京劇形式呈現。

我國首部電影《定軍山》劇照

定軍山之戰脈絡清晰,記載詳盡。

簡而言之,即劉備兵分十路,圍剿魏軍。魏軍副將張郃受敵,淵分兵助戰,導致本陣兵員減少。劉備又燒魏軍鹿角工事,夏侯淵遂親自帶隊救火,遭法正、黃忠伏擊陣亡。

按《魏書》記載,夏侯淵死後人心惶惶,不得已推副將張郃上位,才穩住士氣。

淵與備戰,(郭)淮時有疾不出。淵遇害,軍中擾擾,淮收散卒,推蕩寇將軍張郃為軍主,諸營乃定。--《魏書二十六 郭淮傳》

但是《魏略》的記載,態度則明顯不同。

淵雖為都督,劉備憚(張)郃而易(夏侯)淵。及殺淵,(劉)備曰:「當得其魁(指張郃),用此(夏侯淵)何為邪!」--《魏略》

黃忠部斬殺夏侯淵後,劉備居然「不甚滿意」,稱「張郃才是魏軍魁首,放跑了張郃,卻殺個夏侯淵,沒有大用」。

考慮到《魏略》作者魚豢仕宦曹魏,且老家(雍州京兆)距離漢中頗近;其記載可信度似乎較陳壽為高。從後續的歷史記載,也不難看出張郃確實比夏侯淵更加「多謀善斷」。

因此,在劉備眼中,夏侯淵不過匹夫之勇;張郃才是頭號大敵。

當得其魁(張郃),用此(夏侯淵)何為

這也很符合曹操在《軍策令》中提到的「為督帥尚不當親戰,況補鹿角乎」的嘆息責備。即「淵雖數戰勝,但太祖誡之曰:為將當有怯弱時」的真諦所在。

初,淵雖數戰勝,太祖常戒曰:「為將當有怯弱時,不可但恃勇也。將當以勇為本,行之以智計;但知任勇,一匹夫敵耳。」--《魏書九 夏侯淵傳》

回過頭再看夏侯淵的軍功履歷,基本作戰方式是「一路莽到底」的狂戰士奔襲。可歸納為「有進無退、有去無歸、有死無生」。長驅直入、轉鬥千里的傳奇色彩,大概也緣於此。

可惜劉備不是「白地小虜」,兼有黃忠、法正為羽翼,便更難對付。

看劉備的戰法,其實就是簡單的「聲東擊西」加一次「圍城打援」。沒想到劉備兩次設計,夏侯淵竟兩次中計。

第一次將一半主力,調撥給受困的張郃;第二次竟然親自帶兵去鹿角工事上救火,結果被黃忠斬殺。川軍「金鼓震天、歡聲動谷」,魏軍「狼狽而逃、如喪考妣」。

(黃)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蜀書六 黃忠傳》

黃忠催鋒必進,一戰斬淵

劉備雖勇、不以智計見長;法正雖譎、此謀也無甚新意。夏侯淵卻糊塗到連續踩雷兩次,最終將自己炸飛。也難怪曹操要罵他「白地將軍」,揶揄其「但知恃勇,不知怯弱,腦袋空空如也」。

曹操對自己這個連襟兒,可謂瞭若指掌。其勸誡夏侯淵的辭令,竟與劉備勸誡張飛異曲同工。

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蜀書六 張飛傳》

至於劉備認為「副將張郃實為軍帥,主將夏侯淵不過匹夫之勇」也事出有因。即曹魏的「宗室姻親督軍制度」(潛規則)。

仔細觀察曹魏三祖時代的地方督軍,軍區司令基本都是曹氏或夏侯氏,輔以「譙沛出身」的鄉黨勢力。如東線督軍是曹休;南線是曹仁、夏侯尚;西線戰事吃緊,先後有夏侯淵、夏侯懋、曹真、夏侯玄、夏侯霸等人出任過都督。

因此,有勇無謀的夏侯淵,可以佔據主帥;智勇兼備的張郃,卻只能屈居副官。

劉備非「白地小虜」,夏侯淵卻做了「白地將軍」。最終身死軍破,漢中易主,曹操也帶著「雞肋」的無盡遺憾,敗還長安,空留一縷馬蹄輕塵。

我是胖咪,百家號歷史原創作者。漫談歷史趣聞,專注三國史。從史海沉鉤中的蛛絲馬跡、吉光片羽,來剖析展開背後隱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相關焦點

  • 三國第一草包將軍,被曹操稱為「白地將軍」,七個孩子都很聰明!
    當消息傳到曹操耳中,曹操大罵夏侯淵完全不懂用兵,純粹就是一個「白地將軍」!作為全軍主帥,連親自作戰都沒有必要,更何況是補充鹿角這樣極為冒險的第一線工作呢?什麼叫做「白地將軍」?古代把那些沒有種植開墾的土地叫做白地,也有人把那些沙漠一類不能長植物的土地叫做白地,總之,是說夏侯淵胸無點墨,連最基本的作戰常識都沒有。  聯繫之前曹操對夏侯淵的表揚,就可以明白,夏侯淵當然不是草包,而是一個頗有將才的聰明人。那麼,一個聰明人為何卻做了傻事呢?只有一種可能,就是夏侯淵和劉備對峙一年多,心中很是驕傲。別說上陣領兵了,就算是我親自前去換鹿角,你劉備又能奈我何?
  • 東漢末年名將:夏侯淵
    夏侯淵回軍後拜為典軍校尉。 當時軍中因夏侯淵用兵奇疾常出敵不意,有「典軍校尉夏侯淵,三日可行五百裡,六日可赴千裡」之語流傳。建安十二年(207年)十月乙巳,濟南、樂安黃巾軍徐和、司馬俱等部侵掠城池,斬殺官吏,如濟南王贇等即身死,夏侯淵率泰山、齊、平原三郡兵剿之,大破,斬徐和,收復諸縣,收其糧谷以補充軍糧。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操以夏侯淵行領軍職。
  • 三國人物之死(武將篇)——夏侯淵之死
    可這樣的名將卻在漢中之戰中被劉備大將黃忠斬殺,這其中有什麼原因呢?我們需要具體分析。 說起夏侯淵,字妙才,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初期隨曹操徵伐,官渡之戰為曹操督運糧草,又督諸將先後平定昌豨、徐和、雷緒、商曜等叛亂。後率軍駐涼州,逐馬超、破韓遂、滅宋建、橫掃羌、氐,虎步關右,建功西北,使西北地區納入曹操有效管轄之內。但具體說的夏侯淵之死,還和曹劉之間的漢中戰役有關。
  • 劉備:"夏侯淵雖是主將,安及張郃",夏侯淵不如張郃,這是真的嗎?
    漢中之戰,事件概況 一、相持階段,互有勝負 公元218年,漢中之戰開啟,蜀漢方面劉備領軍屯於陽平關外,曹魏方面夏侯淵率領張郃、徐晃等將守衛漢中,由於陽平關易守難攻,劉備對峙一年沒有太大進展。
  • 夏侯淵和關羽相隔千裡,他們的死卻互相呼應,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這兩個人就是夏侯淵和關羽。他們兩個人雖然相隔千裡,但是他們的死卻有著內在的聯繫。一、夏侯淵之死。夏侯淵是曹操最信任的手下之一。他是曹操的親族,從曹操起兵之時就跟隨曹操,為曹操屢建戰功。曹操最信任,能力最強的將領就只有三人,那就是夏侯惇、夏侯淵和曹仁。這三人是曹操能夠放心將重兵託付的將領。
  • 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休,曹真等曹操的親族將領如何排名
    漢中之戰,曹真和曹洪、曹休等人擊敗劉備別將吳蘭,曹真拜中堅將軍,然後隨曹操親徵封為中領軍。及至夏侯淵在定軍山被黃忠斬殺,曹操任命曹真為徵蜀護軍,和徐晃一起擊敗劉備別將高翔。漢中之戰,最終曹操退兵,曹真率領部隊接應曹洪撤退。曹丕繼位後,曹真為鎮西將軍,統帥雍州和涼州的軍事,涼州張進叛亂,曹真派遣費曜順利平定叛亂。
  • 歷史知識——【定軍山之戰黃忠大戰夏侯淵】
    劉備率精銳萬餘人,分十部夜襲張郃,張郃率親衛奮戰反擊,劉備不能克,夏侯淵派張郃守備鹿角東部,自率精銳守備鹿角南部,劉備於是全力猛攻張郃,張郃不敵,夏侯淵遂分軍一半往救張郃,於是劉備又在走馬谷採用燒圍角之策,趁夏侯淵前去救火,派討虜將軍黃忠居高臨下突襲淵軍,夏侯淵遂戰死。諡曰愍。
  • 定軍山一役夏侯淵死在漢中,為何墓地卻在許昌?
    如果不是李典在關鍵時刻力挺張遼,合肥之戰的結果則難以預料。與張遼、徐晃這些非宗室將領相比,宗室將領的命運則截然不同。著名的常敗將軍夏侯惇儘管屢戰屢敗,但曹操卻始終信任有加,還讓其統率二十六軍,用兵十餘萬眾,成為曹操時期統率軍隊人數最多的一位將領。另一位宗室大將夏侯淵的情況也與夏侯惇類似。儘管戰績遠不如張遼、徐晃,曹操卻委以重任,先後命其掌管西北及漢中的兵權。
  • 定軍山一戰,夏侯淵被黃忠活劈,為何是張飛厚葬了夏侯淵?
    三國時,曹軍和蜀軍在定軍山對峙,曹軍的元帥是夏侯淵,他是曹操的八虎騎之一:虎步關右將軍。夏侯淵擅長奔襲作戰,是曹操的心腹戰將,屢立戰功,最後封博昌亭侯。不過夏侯淵有勇無謀,在定軍山之戰時,作為主帥的他不是坐鎮大營指揮,竟然帶著400騎兵去修補被蜀軍燒毀的路障(鹿角)。說實話,這些小事情派士兵去就行了,這就好比一個廠長不好好經營廠子,而是每天起來掃大院一樣的弱智。
  • 《三國志幻想大陸》武將檔案之獵鷹震空夏侯淵
    《三國志幻想大陸》中夏侯淵自幼跟隨大哥和曹操徵戰,雖然年少,卻熱血勇敢、行動力強,在軍中有一定聲望。武將立繪
  • 三國志戰略版夏侯淵詳解 夏侯淵怎麼樣
    昌狶反,遣于禁擊之,未拔,復遣淵與禁併力,遂擊狶,降其十餘屯——《諸夏侯曹傳》黃巾賊作亂,破城殺官,夏侯淵統兵擊之,斬將奪旗,順便還繳獲了大量的糧草供給軍隊。濟南、樂安黃巾徐和、司馬俱等攻城,殺長吏,淵將泰山、齊、平原郡兵擊,大破之,斬和,平諸縣,收其糧谷以給軍士——《諸夏侯曹傳》夏侯淵的戰績不止於此:雷緒造反,夏侯淵攻破雷旭;太原山賊作亂,夏侯淵斬賊滅城;馬超、韓遂在後方有所圖謀,夏侯淵領兵迎戰,保後方無虞……可以說,從曹操攻破袁紹,到張魯投降的十幾年間,夏侯淵的足跡遍布了整個曹魏勢力的每一個角落,千裡奔襲,往來如風
  • 冀城之戰——平定馬超,卻成了虎步關右夏侯淵的一場秀
    閻溫起立說:「侍奉君主只能為他而死,而不能背叛,你卻希望令一個長者說不義的話!我難道是一個苟且偷生的人嗎?」馬超無言以對,氣的直接砍了他。閻溫真是一個鐵骨錚錚的漢子呀!不過結果目睹閻溫之死的韋康和冀城太守嚇壞了,在繼續抵抗的事上猶豫了,儘管楊阜強烈反對投降,韋康仍然還是開了城門迎馬超入,馬超入城後,拘留楊嶽,讓張魯部將楊昂殺韋康和冀城太守。
  • 定軍山之戰,黃忠斬了夏侯淵,劉備為何一臉的不高興?原因很簡單
    建安二十四年,於漢中定軍山擊夏侯淵。淵眾甚精,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遷徵西將軍。但他卻到死都沒有稱帝,他自己的內心應該也是渴望做皇帝的,記載上面標示,曹操想要推翻大漢,自己建立皇朝,但又不想背負篡漢的罵名。但是劉備的目的卻恰恰跟他相反,一心想匡扶漢室。所以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這兩人都是死敵了。在漢中之戰中,劉備大勝,也把川蜀之地保住了,尤其是黃忠還殺了夏侯淵,但為什麼劉備卻沒有想像中的高興呢?
  • 讀史:三國名將張郃之死初探
    其實在漢中戰役中之前,張郃就曾率領曹軍深入巴中,威脅新得巴蜀的劉備,劉備當時派出了大將張飛迎戰,張飛廢了很大的力氣,最後依靠主場作戰的優勢才勉強將張郃逐走。      張郃在前期的軍事生涯中雖然屢立功勳,威震一方,但是,作為外姓將軍,他的功勞很大一部分被曹氏宗室戰將瓜分了。
  • 漢中之戰,黃忠陣斬夏侯淵,為什麼僅被封為關內侯?背後另有玄機
    遷徵西將軍。是歲,先主為漢中王,……遂與羽等齊位,賜爵關內侯。」意思是說,公元219年,黃忠在漢中定軍山,與曹魏名將夏侯淵交鋒。夏侯淵的部隊非常精銳,黃忠卻能將戰線不斷推進,最終一鼓作氣,斬殺了夏侯淵,於是被拜為了徵西將軍。同一年,劉備自立為漢中王,改封黃忠為後將軍,使其與關羽、張飛、馬超並列為四方將軍,並賜予了他關內侯的爵位。
  • 魏國夏侯氏的五位名將:除了夏侯淵,你還知道哪一個?
    那麼,問題來了,對於魏國夏侯氏的五位名將:除了夏侯淵,你還知道哪一個呢?一、夏侯淵首先,在魏國夏侯氏的名將中,夏侯淵無疑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位了。夏侯淵(?-219年),字妙才,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名將,擅長千裡奔襲作戰,常常出敵不意,官至徵西將軍,封博昌亭侯。早在東漢末年,曹操起兵之初,夏侯淵就開始跟隨了。
  • 在定軍山戰役中,夏侯淵作為指揮官前往修理鹿角,死於軍中
    法正奪取漢中的緊迫感與諸葛亮不謀而合,諸葛亮對劉備說:"曹操所統率的漢中守將(指夏侯淵、張儀),才略不強,舉眾追之,必能勝之。"若能以漢中為基地,屯兵積穀,以待時機,則"一則克敵榮王室,二則蠶食永良,拓展疆土,三則固守重點,使其持久,此為長久之計"。方法真是足智多謀。他提出的漢中以上、中、下三策,正確而明確,劉備深以為然。
  • 法正獻計斬妙才,上將夏侯淵之死,漢中讓曹操心疼到滴血
    另外一位大才黃權也獻計,表示若不拿下漢中,蜀川之地等於沒有手腳。 劉備深以為然,命令黃權為護軍,與法正等人一起,主持漢中之戰。 2.殺夏侯淵 夏侯淵不愧是一個名將,劉備大軍傾全部兵力來打漢中,而夏侯淵硬是在這裡和他們打了一年多。雙方大軍開始對峙。
  • 魏國夏侯氏五大名將:除了夏侯淵,你還認識誰?
    夏侯霸他是夏侯淵的兒子,曾經在司馬懿的軍隊中有著出色的表現。在司馬懿發動政變後,曹爽因此被殺。而作為效忠曹家已久的夏侯霸非常害怕自己被殺,於是投奔到了蜀國。後來還和蜀國的姜維一起討伐魏國。夏侯尚他是夏侯淵的侄子,與曹彰一起徵討過烏恆。後來因為與曹丕關係要好,他成為了徵南將軍,一直掌管著南方的戰爭。在後來徵討東吳的過程中,他還打敗了東吳大將軍諸葛瑾。後來因為一個喜歡的女子被曹丕所殺,因悲痛欲絕而死,由此可見夏侯尚還是一個痴情的人。
  • 漢中之戰夏侯淵戰死,那麼劉備死了哪些武將?說出來真丟臉
    凴竍簳溈潤槨凥秶沢軫稷譅秛享鍸渫遤軩阺髨蚅瘑鎓埤鐴瞏藎譁鴭籓臾謎狵恬貚霙嬙妉獾緙柷慁誳鶑趔踾嵅茍裷棗在經過一場猛烈的廝殺之後,最終曹操的妹夫夏侯淵戰死,無奈曹操撤出漢中,從而劉備也成功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佊慶嘻仒學釃錐潯糶漱癘襝頱漢拞齸業鵍蝐衩躕禓巨瞹媡蓆僱兏垙湞蔥吝厴綝糱血斲恣祮鈈醈磤譭咥韍類喜魔獋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