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地者、空空如也。
夏侯淵是曹魏勳舊肺腑,與曹操為連襟兒,淵子衡又尚公主,特受寵愛。
關於其軍功履歷,記載甚詳,無需贅言。但夏侯淵有個特殊稱謂,即「白地將軍」。
「白地將軍」之名,不見於《三國志》原文及裴注,而見於《太平御覽》輯錄的《魏武軍策令》,是一條有關「鹿角工事」的詞條摘錄。
從引文的辭令口吻上看,「白地將軍」很明顯是一種貶義稱呼,可知與淵「屠城劫掠、夷為白地」的軍功無關。
《魏書二十五 高堂隆傳》又有一條「吳蜀二國、非白地小虜」的記載,陳《志》全書唯見一例。由此可以推導出「白地」二字的含義。
「白地」即一無所有,「白地將軍」特指有勇無謀的領兵者。
本文共 3200 字,閱讀需 6 分鐘
① 夏侯淵其人
夏侯淵軍功彪炳,與「白地」似有不同。
夏侯淵是三國漢季名將,與族兄夏侯惇共同仕宦魏武。
夏侯淵字妙才,惇族弟也。--《魏書九 夏侯淵傳》
實際從夏侯兄弟的履歷來看,夏侯惇更類似主持屯田與後勤工作的「儒將」,夏侯淵則是衝鋒陷陣、披荊斬棘的「鬥將」。
夏侯淵的戰鬥特點,是「快」且「烈」。
其行軍速度冠絕曹營諸將。在陳壽與王沈筆下,夏侯淵「轉鬥千里」,軍中稱之為「典軍校尉夏侯淵,三日五百,六日一千」。與徐晃不相上下。
淵為將,赴急疾,常出敵之不意,故軍中為之語曰:「典軍校尉夏侯淵,三日五百,六日一千。」--王沈《魏書》
(太祖令曰)吾用兵三十餘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如徐晃)長驅逕入敵圍者也。--《魏書十七 徐晃傳》
其摧鋒陷陣的威力亦為可觀。《夏侯淵傳》基本是一部「軍功史」,無一字廢話,全是各種交鋒記載。頻率高、烈度猛,且幾乎百戰百勝。類似記載格式者,還有張遼和樂進。
註:詳見《魏書九》與《魏書十七》,文多不載。
換言之,夏侯淵實際是具備了「五子良將」水平的「姻親將領」。
因此,《魏武軍策令》當中提到的「白地將軍」,也就特別有探討價值。因為夏侯淵軍功卓著,曹操卻稱其「本非能用兵也」,很是奇怪。有必要探討「白地」的含義。
② 所謂「白地」
白地、即空無一物的土地,此處引申為「有勇無謀」。
在魏晉官修史中,「白地」二字比較罕見。《三國志》僅出現一次,《後漢書》與《晉書》則未見記載。
《三國志》中借高堂隆(曹叡的老師)之口,提到「明帝荒淫奢侈、吳蜀作亂於外」的隱患。
高堂隆稱:吳蜀兩國,既不是「白地小虜」,也不是「聚邑之寇」,而是橫跨州郡、人戶眾多的僭主,欲與中原爭霸云云。
(高堂隆曰)今吳、蜀二賊,非徒白地小虜、聚邑之寇,乃據險乘流,跨有士眾,僣號稱帝,欲與中國爭衡。--《魏書二十五 高堂隆傳》
為《資治通鑑》做注的胡三省,將「白地」解釋為「不生草木的大漠」,對「聚邑」則解釋為「盜賊竊發屯據的聚落」。實際將吳蜀兩國與「鮮卑烏丸」相比對,將「白地」解釋為「沙漠」。
白地,謂大幕(大漠)不生草木,多白沙也。小虜,謂烏桓、鮮卑也。聚邑之寇,謂盜賊竊發屯據鄉邑聚落也。--胡三省
此說雖無不可,卻有失偏頗。尤其在「白地將軍」與「白地小虜」的相似結構類比下,「沙漠說」無法解釋夏侯淵「白地將軍」的含義。
按《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與《現代漢語詞典》,「白」指一無所有;「白地」指沒有樹木、莊稼、房屋的土地。
常見的燒為白地、夷為白地,皆指土地空空如也。古時稱呼「無功名在身的百姓」為「白丁」或「白身」,也是同樣道理。
因此,夏侯淵所謂的「白地將軍」,直譯就是「空空如也的將軍」。
問題在於夏侯淵軍功彪炳,絕非一無所有、空空如也。這就需要結合《魏武軍策令》的後半段話來看,即「為督帥尚不當親戰,況補鹿角乎!」
(夏侯)淵本非能用兵也,軍中呼為"白地將軍",為督帥尚不當親戰,況補鹿角乎!--《魏武軍策令》
在曹操看來,修補防禦工事一類的事情,是偏將(張郃)應該做的。夏侯淵身為一軍之主,本應居中持重,統率調度,卻親赴險地、幹一些無足輕重的小活兒,以致身死軍破。可謂大腦空空如也,徒有一身蠻力。
③ 夏侯淵之死
定軍山之戰,清楚證明夏侯淵確實有勇無謀,無怪乎被稱作「白地」。
夏侯淵之死,因為紀傳體格式限制,需要結合《魏書九 夏侯淵傳》、《魏書十七 張郃傳》、《蜀書二 先主傳》、《蜀書六 黃忠傳》、《蜀書七 法正傳》才能梳理事件始末。
「定軍山之戰」的名聲,在傳統的戲劇舞臺上,大到超乎想像。
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電影,就是《定軍山》。拍攝於1905年(清代末期),由譚鑫培主演,以京劇形式呈現。
定軍山之戰脈絡清晰,記載詳盡。
簡而言之,即劉備兵分十路,圍剿魏軍。魏軍副將張郃受敵,淵分兵助戰,導致本陣兵員減少。劉備又燒魏軍鹿角工事,夏侯淵遂親自帶隊救火,遭法正、黃忠伏擊陣亡。
按《魏書》記載,夏侯淵死後人心惶惶,不得已推副將張郃上位,才穩住士氣。
淵與備戰,(郭)淮時有疾不出。淵遇害,軍中擾擾,淮收散卒,推蕩寇將軍張郃為軍主,諸營乃定。--《魏書二十六 郭淮傳》
但是《魏略》的記載,態度則明顯不同。
淵雖為都督,劉備憚(張)郃而易(夏侯)淵。及殺淵,(劉)備曰:「當得其魁(指張郃),用此(夏侯淵)何為邪!」--《魏略》
黃忠部斬殺夏侯淵後,劉備居然「不甚滿意」,稱「張郃才是魏軍魁首,放跑了張郃,卻殺個夏侯淵,沒有大用」。
考慮到《魏略》作者魚豢仕宦曹魏,且老家(雍州京兆)距離漢中頗近;其記載可信度似乎較陳壽為高。從後續的歷史記載,也不難看出張郃確實比夏侯淵更加「多謀善斷」。
因此,在劉備眼中,夏侯淵不過匹夫之勇;張郃才是頭號大敵。
這也很符合曹操在《軍策令》中提到的「為督帥尚不當親戰,況補鹿角乎」的嘆息責備。即「淵雖數戰勝,但太祖誡之曰:為將當有怯弱時」的真諦所在。
初,淵雖數戰勝,太祖常戒曰:「為將當有怯弱時,不可但恃勇也。將當以勇為本,行之以智計;但知任勇,一匹夫敵耳。」--《魏書九 夏侯淵傳》
回過頭再看夏侯淵的軍功履歷,基本作戰方式是「一路莽到底」的狂戰士奔襲。可歸納為「有進無退、有去無歸、有死無生」。長驅直入、轉鬥千里的傳奇色彩,大概也緣於此。
可惜劉備不是「白地小虜」,兼有黃忠、法正為羽翼,便更難對付。
看劉備的戰法,其實就是簡單的「聲東擊西」加一次「圍城打援」。沒想到劉備兩次設計,夏侯淵竟兩次中計。
第一次將一半主力,調撥給受困的張郃;第二次竟然親自帶兵去鹿角工事上救火,結果被黃忠斬殺。川軍「金鼓震天、歡聲動谷」,魏軍「狼狽而逃、如喪考妣」。
(黃)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蜀書六 黃忠傳》
劉備雖勇、不以智計見長;法正雖譎、此謀也無甚新意。夏侯淵卻糊塗到連續踩雷兩次,最終將自己炸飛。也難怪曹操要罵他「白地將軍」,揶揄其「但知恃勇,不知怯弱,腦袋空空如也」。
曹操對自己這個連襟兒,可謂瞭若指掌。其勸誡夏侯淵的辭令,竟與劉備勸誡張飛異曲同工。
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蜀書六 張飛傳》
至於劉備認為「副將張郃實為軍帥,主將夏侯淵不過匹夫之勇」也事出有因。即曹魏的「宗室姻親督軍制度」(潛規則)。
仔細觀察曹魏三祖時代的地方督軍,軍區司令基本都是曹氏或夏侯氏,輔以「譙沛出身」的鄉黨勢力。如東線督軍是曹休;南線是曹仁、夏侯尚;西線戰事吃緊,先後有夏侯淵、夏侯懋、曹真、夏侯玄、夏侯霸等人出任過都督。
因此,有勇無謀的夏侯淵,可以佔據主帥;智勇兼備的張郃,卻只能屈居副官。
劉備非「白地小虜」,夏侯淵卻做了「白地將軍」。最終身死軍破,漢中易主,曹操也帶著「雞肋」的無盡遺憾,敗還長安,空留一縷馬蹄輕塵。
我是胖咪,百家號歷史原創作者。漫談歷史趣聞,專注三國史。從史海沉鉤中的蛛絲馬跡、吉光片羽,來剖析展開背後隱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