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長安城有三座最主要的宮殿,分別是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其中規模最大的就是大明宮,大明宮是唐初新建的一處宮殿群,是中唐以後200多年的統治中心。武則天執政期間,長安城的權力中心也由太極宮轉移到新建的大明宮。大明宮內的建築,有26門,40殿、7閣、4省、10院和樓臺堂觀池亭100多處。
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座龐大的宮殿曾在各種起義及兵變中蕩然無存。2010年西安市在大明宮原址建立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對這座曾經的宮殿進行了全面復原。當年的丹鳳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萊殿——含涼殿——玄武門等主體建築一一呈現在世人面前,並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座宏偉盛大的宮殿吧!如果你來遊覽,就能找到許多已經被復原的宮殿。
丹鳳門
丹鳳門是大明宮南面5個門的中門。唐高宗李治龍朔二年(662年)建,唐肅宗李亨至德三年(758年)曾一度改名明風門。丹鳳門與正殿含元殿相配合,是大明宮舉行朝會和諸如改元、登基、大赦等「外朝」大殿的地方。丹鳳門前的大街叫丹鳳門街,街寬達176.4米,比稱為「天街」的朱雀大街還要寬21.4米。
玄武門
是大明宮北面的中門,只有一個門道,門上有樓。南、北兩面還各有一座城門,北為重玄門,南為內重門,三門相通,與大明宮北部的東、西、北三面夾城構成大明宮北面的防衛體系。
含元殿
含元殿是大明宮的正殿,位於丹鳳門內,是大明宮最雄偉的宮殿建築。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年)建,殿基建在龍首山原南沿上,高出地面約15米,殿東西長約60餘米,南北寬約40餘米,面闊11間,進深4間,每間廣5米。殿外四周有32及5米寬的「玉階」。
東西兩側分別建有向外延伸的翔鸞閣、棲風閣,以迴廊相互連通。殿前還築有三條平行的龍
尾道通到原下,全長70米,中道為御道,寬25.5米,兩側各寬4.5米,與中道間隔8米多,
龍尾道分為三層,上層高2丈,中、下層各高5尺,各有若干小石臺階可供上下,兩邊都設
有青石扶欄。
宣政殿
位於含元殿北面的宣政門內,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建,是大明宮的「中朝」所在,凡朔望朝會,大冊封、大布政等活動都在這裡舉行,也是皇帝召見朝集使、貢使和試製舉人的場所。東西院牆外分別為門下省、宏文館、史館、侍制院、少陽院和中書省、御史臺、命婦院、延英殿、含象殿等殿宇建築。規模與含元殿基本相同。
紫宸殿
紫宸殿是大明宮內延的正殿,是皇帝日常處理政務並與少數重臣議事的地方。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建。紫宸殿地處龍首山原最高處,雖稱天子便殿但對於入宮奏事的大臣們來說,一路攀登而上去相當勞頓。唐文宗李昂太和五年(831年)宰相路隨去紫殿向皇帝奏事,因為年老體衰,竟至僕倒於龍墀之上。
麟德殿
麟德殿是大明宮內廷的便殿之一。高宗麟德年間(664~665)始建,殿基高出地面2.5米。南北長130.41米,東西寬77.55米,面積近5000平方米,約是北京明清太和殿的3倍。整座建築由前、中、後三殿組成,面闊各11間。中殿為主殿,進深5間;前殿進深4間,前附副階1間;後殿進深4間,後附面闊9間,進深3間。
麟德殿這種三殿相連和對閣連廊的獨特結構,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發展的新突破。麟德殿是皇帝接見近臣、藩使、外賓和盛大宴會的地方。長安三年(703)十月,武則天曾在這裡接見、宴請日本國第八次造唐執節使粟田真人等。
太液池
位於大明宮北部中央,池中有假山蓬萊山,是內廷的風景區,鑿於龍朔年間,憲宗李純元和十二年(817年)又加竣修,並在周圍建造迴廊400間。蓬萊山上有太液亭,大和二年(828年)五月,唐文宗李昂曾親撰《尚書》君臣事跡,命畫工畫於亭上,以便觀覽。開元後期,玄宗曾命在太液池西岸築望月臺與楊貴妃賞月,高百尺。太液池面積約1.6萬平方米,分為東、西兩池,中間有渠道相連。太液池水源引自南面的龍首東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