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井。記得小時候,在我們農村雞肉吃得很少,因為飼養的母雞都是用來下蛋,而公雞則是要養很久,才可以吃,每次吃雞肉都很有儀式感,首先是父母千挑萬選出一隻最肥的雞,然後手起刀落殺死雞,最後將毛拔乾淨,用水洗乾淨後直接就要炒了或燉了。直到現在,很多人尤其是父母們,依然偏愛現殺的活雞,因為能親眼看到它們一個個活蹦亂跳的,才覺得這雞是健康的,更恨不得直接將剛好的雞直接放進鍋裡燉才好,他們認為這樣做出的雞湯才會更鮮美。
其實這是不對的,為什麼呢?因為活雞剛被宰殺的一段時間內,肉質會處在「僵直期」,這個時候的雞肉非常僵硬,吃起來會感覺又柴又老,燉出的雞湯也不濃厚。正確的做法是,將雞肉放入冰箱冷凍室,冷凍6小時以上,這樣取出來解凍後的雞肉再燉湯或炒制,味道會非常鮮美。
這是因為宰殺後的雞肉要經歷「僵直期」、「腐敗期」和「成熟期」三個階段,到成熟期的肉質才是最好的,拿來燉湯炒菜都很香嫩。那為什麼要放冰箱呢?因為雞肉經歷這幾個階段,體內會滋生大量細菌和微生物,而將其放在冰箱中,就可以抑制細菌生長,更加健康衛生,除此之外,雞肉過渡到「成熟期」後,肉質水分會大大增加,放在冰箱裡也可以保持雞肉水分,延長最鮮美的狀態。
現殺活雞直接燉或炒?就錯了,掌握了這一個技巧,雞肉既衛生又鮮香嫩滑。
好了,今天的美食竅門就分享到這裡了,歡迎大家交流,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