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沒有看到繳械的林丹,他留給大家永遠的勇士姿態。但在場上,他內心或許已經經歷過類似的時刻,那是一種來自身體的飢餓與無力。
作者 | 龐夢圓
林丹退役。國羽最頑強的支柱離場,中國體壇最後一把鋒利的長劍消失。
今天下午,林丹發布微博,宣布退出國家隊,結束自己20年的國羽運動生涯,因為體能與傷痛已不允許他繼續與隊友並肩作戰。「超級丹」沒能扛過衰老的自然定律。
觀察林丹的職業生涯是有意義的。他所在的國家羽毛球隊,是中國體育傳統模式最頑固的一塊鐵板。他的個人成就,位於中國運動員所能達到頂級之列。他是更早那批跨界娛樂的體育明星,卻沒有因此「糊掉」。
他身上有體制與職業的雙重屬性,他有絕對的忠誠和與生俱來的叛逆,他是唯一走過傳統與現代的活化石。
1919年,國學大師吳宓在哈佛留學期間,看到哈佛與耶魯傳統的橄欖球比賽,感觸很深。他在日記裡寫道,橄欖球不光講體魄,關鍵看教練的布局,這就是美國人的尚武精神,從中可以一窺其軍事能力,好的教練幾乎能算出球場上發生的所有事,跟下圍棋一樣。
如果說橄欖球、足球代表歐美氣質,那麼桌球、羽毛球可以代表中國嗎?
桌球、羽毛球、舉重、體操確實是我們在奧運會的爭金主力隊,不需要太多的戰術配合,更強調個人身體素質,天賦和臨場發揮。
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是,這20年間,國乒偶像換了好幾屆,從劉國梁、孔令輝,王皓、馬琳,一直換到張繼科、馬龍。但林丹一直在,他的羽毛球同行也換了一批又一批,與他同齡的鮑春來2011年退役,與他同期的雙打選手蔡贇已退役4年,四大天王中李宗偉,陶菲克,蓋德也已退役,李宗偉今天還發微博說,「三缺一好久了。」
2004年,林丹第一次參加奧運會;2008年第一次奧運奪金,「超級丹」出道;2012年蟬聯男單冠軍。至今,除了兩個奧運金牌外,還有5個世錦賽冠軍,6次湯姆斯杯冠軍,5次蘇迪曼杯冠軍,20個世界冠軍頭銜至今無人能及。
林丹成長為「超級丹」,也成為了國羽的遮羞布。
2016年里約奧運會,國羽只拿到男單、男雙兩塊金牌。奧運會閉幕式前一天,體育局點名批評,並將矛頭直指李永波,「成績不佳與隊內管理混亂直接關聯」。一年後,李永波下臺。國羽的暗處被揭開。
當時,國羽的管理問題已經非常明面化。女雙比賽中,選手于洋衝教練摔毛巾;混雙比賽的張楠、趙芸蕾全程無交流;李雪芮受傷倒地,教練視而不見。那屆奧運會結束後,田卿、趙芸蕾、于洋等女隊員相繼退出國家隊。
國羽在裡約奧運會之後遭受了一次隊內隊外的雙重危機。李永波下臺,更多問題加速浮出水面。這位國羽總教練在位24年,比林丹整個國家隊生涯都長。媒體報導中,李永波奉「金牌為唯一標準」,請隊員給明星當陪練,打著世界冠軍的旗號辦培訓學校,讓隊員帶自己兒子雙打,逼走名將,主導獎金分配等等。
這樣治下的國家羽毛球隊,靠著林丹、傅海峰等主力持續贏取金牌,卻沒有一套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2016年里約奧運會時,國羽主力大都接近30歲,而國外對手卻有不少是94、95年生。這樣的情況早已埋下伏筆。2012年,國羽在倫敦奧運會斬金奪銀,世青賽卻顆粒無收,當年世青賽男單第一桃田賢鬥,現已成羽壇一哥。
李永波留給國羽的是一支老齡化嚴重的、青黃不接的隊伍。而長久以來,林丹等人的光芒掩蓋了這個真相。正因如此,這個時刻,國羽可不能沒有林丹。
某種程度上,林丹是國內「前粉絲經濟「時代最後一位明星運動員。
2016年里約奧運會,飯圈文化潛入體育,遊泳運動員傅園慧成為網紅;國乒成為「最強男團」,「不懂球的胖子」、張繼科、馬龍出圈;女排時隔12年重奪奧運冠軍,惠若琪、朱婷有了自己的應援隊。頂級運動員們實力超群,且不再板著面孔。
回看「超級丹」時代的中國體壇,是另一種形式的群星璀璨。男足挺進世界盃,劉翔創造黃種人記錄,姚明帶領中國男籃險些戰勝西班牙,李娜單飛拿到兩個大滿貫,創造亞洲球員的歷史。
這些同行影響著林丹的決定。2011年李娜法網冠軍後,林丹受到觸動,網球運動員可以單飛,羽毛球為什麼不可以?李永波告訴他,羽毛球比賽獎金很有限,個人發展會很困難。也有個人和國家隊代言衝突的問題,但沒有鬧崩,沒有被註銷公寓卡,而是協商後決定,代表國家隊比賽時衣服和褲子是國家隊贊助商李寧的,鞋子和拍子可以是個人贊助商尤尼克斯的,但不能露出商標。
在市場經濟那個部分的中國,羽毛球的位置比較尷尬,雖是奪金主力,但比不上足籃球網球的世界受歡迎程度和職業化程度,也不似桌球被稱作「國球」,但林丹硬是成了第一個時尚體育明星。
在寧澤濤、孫楊秀肌肉之前,林丹就拍時尚大片,上雜誌封面。他還學貝克漢姆、C羅創立了自己的內褲品牌,並在成都太古裡等地開線下店,但很遺憾,店鋪沒幾年就關閉了。早在2010年,林丹就連續五年登上福布斯中國名人榜,成國羽第一人。巔峰時期,林丹一天有8個小時都在拍廣告。
林丹不是沒有色彩。他們那一代人,姚明、劉翔、李娜,甚至具有比今天的運動員更加熱烈、勇敢的顏色。他們站在中國體育職業化的處女地,與體制鬥爭,與文化衝突鬥爭。前面沒有榜樣。
關於林丹有一段佳話,「林李大戰」,形容他和偉大的對手李宗偉,互相激勵,惺惺相惜。比「林李大戰」更有名的是網壇「費納決」,主角是另一對宿敵費德勒和納達爾。至少從2013年開始,當林丹開始瘋狂捧回世界冠軍,統治世界羽壇,媒體就將他與網壇統治者費德勒類比。他們有相似的年齡,相似的球場生命力。
費德勒是林丹的偶像。2017年,費德勒在澳網奪冠並拿下運動生涯第18個大滿貫時,手握19個世界冠軍的林丹在微博寫道,「祝賀費18希望自己20加油。」
一年後林丹說,他並不是愛好網球,而是網球有費德勒這樣的標誌性人物,會讓他覺得「35歲的運動員還是可以站上最高領獎臺的。」
費德勒也經常被問何時退役的問題。他的回答是,當自己某天收拾好行李開車去機場,準備參加比賽,到機場的時候,打開後備箱,如果覺得自己不想去了,那時候就該退役了。
這幾乎是運動員能想到的最理想的退役狀態。沒有傷病,沒有醜聞,沒有不可抗力力,只是熱情退卻後的主動選擇。甚至比林丹的自然衰老更讓人羨慕。
裡約奧運會後的幾年,林丹過得並不怎麼順利。醜聞的影響伴隨至今,直到今天,他和妻子謝杏芳的微博下面,依然有人舊事重提。被欠薪更是荒誕。廣東俱樂部欠薪一年多,他和年輕選手們一起籤名,在微博討債。
網友評論,林丹不差錢,但只有通過林丹發出來,這件事才能引起關注。直到今天,事情依然沒有定論,期間,林丹還收到粵羽的起訴狀。他還去錄製了一期《吐槽大會》。
2012年,林丹出版過一本自傳,書名是《灌籃高手》的片尾曲名,「直到世界盡頭」。這多少可以表明林丹對羽毛球的態度,退役不是退場。正如去年生日時他所說的,36歲對羽毛球運動員來說可能老了,但對想把一生都獻給羽毛球的人來說,才剛剛開始。
美國作家傑克·倫敦有篇著名的短篇小說叫《一塊牛排》,描述了一位年老、飢餓、貧窮、指關節粗大的老拳擊手湯姆·金在職業生涯末年的一場比賽。面對年輕對手,老湯姆一開始還可「猶如一頭佯裝沉睡的雄師驟然伸出它的一隻利爪」,後來就「精力和體力都不濟,只有依靠老謀深算來取勝」,最後屢次錯失進攻機會。在致命一擊來臨前,他看到危險,並準備抬起胳膊來保護自己卻根本抬不起來,「他好像給電火擊中一樣,感到一種劇烈的痛苦,同時眼前一黑,就什麼都不知道了。」
「年輕人總有辦法」,在傑克·倫敦的反覆沉吟中,老年人向年輕人繳械投降。我們沒有看到繳械的林丹,他留給大家永遠的勇士姿態。但在場上,他內心或許已經經歷過類似的時刻,那是一種來自身體的飢餓與無力。
偶像費德勒還在等待下一輪對決,而林丹已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