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逢南北朝亂世之中的文人們,要麼倚杖門閥趨炎附勢,在夾縫中生存:要麼另闢蹊徑,過著超凡脫俗,躬耕自足的隱居生活。而憑藉才思敏捷出名的謝脁,又如何在亂世中立足呢?
謝朓出身名門貴族,與山水詩人謝靈運同為陳郡謝氏一族,世代高門甲族,故以甲族資格的太尉行參軍為起家官。
謝朓少有文才,《南齊書》本傳稱他「少好學,有美名,文章清麗」。先後做過豫章王蕭嶷太尉行參軍、隨王蕭子隆的文學(官名),又是「竟陵八友」(竟陵王蕭子良的文人集團)之一。
謝朓大約在永明元年(483年),便「解褐入仕」。永明前、中期,他擔任是多為閒職,過著輕裘肥馬,廣結詩友的貴族生活。
永明十一年(493年),齊武帝蕭賾病逝。因為太子早亡,所以蕭賾在遺詔中,將政權託付給堂弟蕭鸞及次子竟陵王蕭子良。然而蕭鸞為了篡奪皇帝的寶座,正醞釀著政變的陰謀。他一方面掃清篡帝的障礙,另一方面啟用文名卓著的謝朓,借用謝氏家族的聲威,加強自己的勢力。同年冬,蕭賾的長孫蕭昭業即位。由於介入了蕭子良和蕭昭業叔侄之間的矛盾,「竟陵八友」之一的王融被誅,不久蕭子良也憂懼而死。這無疑為蕭鸞篡位提供了機會。
建武二年(495年)夏日,謝朓出任宣城(今屬安徽)太守,實現了他「凌風翰」「恣山泉」的願望。他既捨不得放棄袞袞公服,又想遠離血的現實,只得追求一種「仕隱」的境界。《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橋》一詩中顯現出來的就是感激皇恩安於榮仕和遠隔囂塵畏禍全身的這種矛盾心理。在宣城任上,謝朓將他的詩歌創作推向了數量和藝術的高峰。因又被後人稱為「謝宣城」。
謝朓詩歌的主要成就是山水詩創作。謝朓以其清逸流麗、工細自然的詩筆,描寫了以宣城為中心的皖南山水,對謝靈運以來的山水詩作了新的開拓和發展,給後來的唐詩以良好影響。
謝朓和謝靈運合稱「二謝」,都善於模山範水,以山水詩見長,但二人的詩境和詩味卻有別。謝靈運的山水詩多少還受玄言詩的影響,總帶點玄理,仍然帶有一些玄言色彩;謝朓山水詩則抒發了思想感情,玄言詩的影響差不多已被消除殆盡。謝朓的山水詩把描寫景物和抒發感情自然地結合起來。他浮沉於政治旋渦之中,目睹仕途的險惡和現實的黑暗,因此常常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表現出對於宦途的憂懼和人生的苦悶。
謝朓在「竟陵八友」中詩歌成就最高。他在西邸創作的詩歌,題材比較狹窄,除了遊宴應酬之外,就是詠物,如《詠風》《詠竹》等。這類詠物詩雖略有寄託,但主要是求其形似。還有不少是模擬漢魏晉宋的樂府民歌。這部分作品雖然不曾反映重大的社會內容,但表現閨情,具有一定的生活氣息。自從隨府赴荊州以後,他的詩歌創作有了新的開拓,特別是經歷了政治風波,出任宣城太守以後他的詩歌無論內容或者形式,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他不僅創作了大量的山水詩,表現山川之美和自己的生活感受,還創作了諸如《賽敬亭山廟喜雨》《賦貧民田》等詩歌,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實。
謝朓在世時已被譽為當世最出色的詩人。沈約說:「二百年來無此詩。」謝朓是南齊一代山水詩的代表,開拓了自軒窗中觀賞山水的新空間,詞彙與技巧為其後的何遜、陰鏗等詩人所借鑑,不少詩評家認為謝朓詩已具有唐詩風格。謝朓在宣城時,與友人合作聯句,每人作4句,續成一首長詩。聯句源出晉朝,謝朓的作品使聯句更普及。
然而。天不假年。這樣一個才思敏捷的文人,被捲入政治紛爭中。永元元年(499年),江祏等人便聯合始安王惡人先告狀,誣告謝朓欲謀反。東昏侯是個糊塗皇帝,便將謝朓再次打入大獄。不久他就死在獄中,年僅三十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