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奇怪的,我們總會聽到有人在道歉後,發出這樣的聲音:
「我都說了對不起了,你還擺著個臉給誰看?」「我都這麼低三下四了,我也很可憐的,你就放過我吧。」「我承認是我錯了,但你一直抓著不放,也有點心理狹隘吧。」總結一下就是:我都道歉了,你憑什麼還不原諒我?
憑什麼要原諒你呢?
道不道歉,是犯錯者的選擇;原不原諒,是受害者的權利。
借用道明寺的那句名言:
「如果道歉有用的話,還要警察幹什麼?」
有位高中生抄襲了晉江文學城作家北南老師的小說《碎玉投珠》中的內容,用於參加新概念作文大賽,還拿了獎。
被揭發後,該高中生的母親來了一撥騷操作:打著道歉的名義去找原作者,讓她看高中生以前的作文,希望原作者讀完後「能感受出她是怎樣的孩子」。
甚至對因此事身體出現嚴重問題不得不就醫的原作者,發出了「你內心原諒孩子,你的身體才會好轉」的奇葩言論。
但原作者的態度很明確:接受道歉,永不原諒。
《馬男波傑克》中,波傑克年輕時背叛過的一個編劇朋友得了癌症,波傑克登門向他道歉,得到的也是一樣的結果。
道歉之前,必須要弄清楚的一點:你可以道歉,別人也可以選擇不原諒。
事實上,很多人都沒有弄明白,什麼是真正的道歉。
電影《少年的你》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情節:因為害怕罪行被揭發,魏萊去找陳念道歉。
起初,魏萊認錯得看似很誠懇,甚至願意給陳念跪下,願意讓她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只要陳念原諒。
但在得到陳念不會舉報她的承諾後呢?
施暴者又恢復了她高高在上的嘴臉,說著一堆自以為交心的話,其實暴露了自己根本不是誠心道歉的事實。
而陳念,正是在那樣的刺激下,失手把她推下樓梯的。
並非發自內心的道歉,非但得不到原諒,反而會給被道歉者帶去更深層次的傷害,也未必不會報應在自己身上。
那麼,怎樣的道歉,才值得被原諒或者說被接受?
伊利諾伊大學教授Jennifer Robbennolt曾經做過一項研究,假設:一個騎自行車的人,在路上撞傷了一個步行的人。
騎車者有兩種道歉方式:
第一種:「我真的很抱歉讓你受傷了。這次事故完全是我的責任,是我騎得太快了,沒有仔細看路。」第二種:「很抱歉讓你受傷了,我真心希望你能很快好起來。」受訪者們需要判斷:步行者會接受哪種方式。
73%的受訪者認為:第一種道歉是可以接受的,因為道歉者充分表露了自己的後悔和遺憾,並主動把責任攬到了自己身上。
道歉能否被接受,態度很重要。
擺正自己的態度,理解對方所受到的傷害,並拿出應有的行動儘可能去彌補,這才是真正的道歉。
道歉的本質,實際上是對自己的反思、對對方的共情以及用行動改變錯誤的決心。
艾倫拉扎爾在《道歉的力量》一書中寫道:
「道歉不只是承認自己犯了錯,並露出自責的樣子,它是犯錯的人不斷改變自己行為舉止的承諾。」
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追加行動的道歉,才是獲得原諒的基本。
做到了以上這幾點之後,不要去逼迫對方立即做出原諒與否的選擇,給對方時間,也給自己一個考驗期,看看自己是否真心悔過。
你能不能被原諒,被道歉的那個人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