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國際建築獎
The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Awards
國際建築獎(The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Awards) 是面向全球範圍內的建築師、建築公司和城市規劃人員的獎項。
近日,IAA 國際建築獎公布獲獎名單
本屆收到超過 32 個國家/地區的參賽作品
最終僅有 130 個項目斬獲大獎
據獎項研究員統計
位於中國的獲獎項目最多
佔獲獎作品的近 1/4
(以下排名不分先後)
讓我們一起來看下本期
IAA 國際建築獎中國獲獎項目
01
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旅檢大樓
地點丨中國香港
設 計丨Aedas in Joint Venture with Rogers Stirk Harbour & Partners
攝影丨 Aedas
Aedas
這是由 Aedas 和 RSHP 兩家著名建築事務所 共同為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設計的旅檢大樓。
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旅檢大樓 位於香港國際機場東北方向開闊海域中,佔地 150 公頃的新造人工島上,是一座便捷出行環海面山的前門建築。
Aedas
旅檢大樓中大部分構件 採用預製加工製作,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預製加工構件,這些預製加工構件在內地工廠組裝,並由大型駁船運到島上,繼而通過軌道運輸到場地。同時,通過預製加工的方式也使得施工過程極其高效。
Aedas
它標誌性的屋頂由一系列輕微起伏的拱型構成,引導旅客穿過邊檢和海關區域。
Aedas
02
香港西九龍站
地點丨中國香港
設計丨Aedas
攝影丨 Paul Warchol,久保鈴木,Edmund Sumner
Virgile Simon Bertrand,黃水蓉@ JSRPIXEL,南希·達坎波
Edmund Sumner
香港西九龍站位於西九文化區以北港鐵九龍站與柯士甸站之間,佔地 11 公頃,總建築面積達 40 萬平方米。
△手繪圖
Edmund Sumner
站內地下設有四層,地下一樓為售票大廳,地下二樓為抵港層,地下三樓為離港層,分別設置內地口岸區和香港口岸區,地下四樓為站臺,共有 15 條軌道,其中 10 條會在通車初期啟用,另有 5 條預留日後擴充。
Edmund Sumner
車站天幕呈流線型,由 4000 多塊大型玻璃組件以及 16000 多塊鋁板構成,其中 90% 為不規則形狀,施工難度極高。
作為主要力學支撐的 V 型構架設計,像一棵棵參天大樹張開枝杈,進入車站,讓人仿佛有置身原始森林的感覺。
Edmund Sumner
Edmund Sumner
03
SOLAR ACTIVATION OF FOOTBRIDGES FOR BEIJING
地點丨中國北京
設計丨Peter Kuczia Architects
攝影丨 Nomadd Studio
Nomadd Studio
設計師將這座行人天橋作為城市的地標來設計,用 發電光伏模塊覆蓋原來的天橋,並並且提供自動扶梯、照明、電動自行車充電站等的太陽能源。項目所應用的 AVANCIS 薄膜模塊非常輕便且富有彈性,其多樣性變化造型更是吸引人注目。
Nomadd Studio
Nomadd Studio
04
下福市民活動中心
地點丨中國臺灣
設計丨IMO建築暨設計事務所
攝影丨 Kyle Yu and Li Dilong
Kyle Yu and Li Dilong
下福市民活動中心外部選用一根根彩色支柱裝飾,與灰色的工業建築形成鮮明對比。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詮釋人們對文化的解讀、傳遞和享受,鼓勵當地文化的積極轉變和提升。
Kyle Yu and Li Dilong
Kyle Yu and Li Dilong
05
石窩劇場
地點丨中國山東
設計丨三文建築 / 何崴工作室
攝影丨金偉琦
金偉琦
石窩(露天)劇場的前身是一座小型採石坑,位於威海市環翠區嵩山街道五家疃村。因其暴露在外的石壁,崢嶸奇峻,給建築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於是就有了這一奇妙設計。
該項目佔地面積約 1500㎡,原始的懸崖被完全保留下來,並成為劇院的背景。由於其弧形形狀,正面看臺位於石牆周圍,形成一個聚集場。舞臺和架子的形狀是根據原始地形設置的,並不追求對稱。
△手繪圖
金偉琦
金偉琦
06
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
地點丨中國臺灣
設計丨梅卡努建築事務所 Mecanoo
本地設計丨瀚亞設計
攝影丨Iwan Baan
Iwan Baan
該項目佔地面積約 141,000㎡,座落在高雄市中心的亞熱帶公園中,整個建築包含了五個最先進的表演空間:2236 個座位的歌劇院,1981 個座位的音樂廳,1210 個座位的劇場,434 個座位的演奏廳以及將建築與公園相連的室外劇院。
Iwan Baan
Iwan Baan
Iwan Baan
07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博物館重建工程
地點丨中國香港
設計丨夾集建築設計 PLY Union Limited
設計團隊丨Lucia Cheung,Raymond
攝影丨PLY Union Ltd.
PLY Union Ltd.
該項目是為藝術博物館附樓做的重建設計,以用於教學、研究和展覽使用。
整個建築以下深上淺的色彩搭配,並不顯厚重,外牆彎曲的弧度與直豎線也形成了有趣的組合,看起來極具個性。
PLY Union Ltd.
08
鄭州文化區
地點丨中國鄭州
設計丨Aedas
設計團隊丨Andrew Bromberg
攝影丨AsymmetricA
AsymmetricA
該項目結合了當地的自然地形呈逐步上升趨勢設計,整個建築上下高度差接近 30m。
你可以沿著坡道和樓梯,從峽谷旁的河濱廣場走到高處的街道廣場,在此期間,你就像是穿過了一道空間峽谷,還能欣賞很多自然的美好景觀。
AsymmetricA
AsymmetricA
09
園林藝術館
地點丨中國南寧
設計丨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
攝影丨Zhang Guangyuan & Xu Songyue
Zhang Guangyuan & Xu Songyue
園林藝術館是第十二屆中國(南寧)國際園林博覽會主場館。用地內有兩座小山丘,設計上遵循了「自然優先,建築隱於環境」的理念。
將山體開槽,一層展廳整體嵌入其中,減小建築體量對自然環境的壓迫。二層小展廳的散布於山坡之上,營造出有地方傳統特色的空間氛圍。
Zhang Guangyuan & Xu Songyue
設計師還利用地形環境的優勢,打破自然與室內展覽的界限,將東西兩側的山坡作為展園,讓展示空間向自然延伸,形成了「一館對一園」的展覽方式。
Zhang Guangyuan & Xu Songyue
10
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基地
地點丨中國上海
設計丨Ennead Architects
Ennead Architects
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基地是一個自然保護區的建築項目,坐落在長江口的一個小島上,佔地 17.5 公頃。
整個基地由雙重功能的水族館和研究設施組成,其中還包括了一系列內部和外部水池,用於繁殖和飼養中華鱘和無鰭海豚。
Ennead Architects
訪客們可以通過沉浸式水族館觀看到中華鱘和無鰭海豚的生活場景。
Ennead Architects
11
璧山文化藝術中心
地點丨中國重慶
設計丨湯樺建築設計事務所
攝影丨存在建築 / 何震環
存在建築
璧山文化藝術中心是重慶綠島新區公共服務中心建築群中最重要的公共文化建築,南臨中央公園人工湖,西接市民廣場公共綠地,景觀資源優越,是整個區域最早啟動的幾個項目之一。
建築主體的「外」表皮採用了灰色鋁單板格柵結合玻璃幕牆,很好地解決了建築東西日曬的問題。整齊劃一的金屬板形成橫向線條,讓「外」表皮簡潔、純粹又現代,凸顯了「內」的複雜和多變。
存在建築
存在建築
存在建築
12
青浦檔案館
地點丨中國上海
設計丨UDG聯創設計
攝影丨ZYStudio
ZYStudio
青浦檔案館位於上海青浦新城的文化娛樂功能區,已於 2019 年建成並投入使用,作為公共文化建築,檔案館成了一所城市精神魅力和文化內涵的載體。
整個建築外觀主要以灰色、白色和黑色為主,部分區域用紅色作為提亮處理。設計師還將多種材料合理分配使用,並通過色調和紋理搭配,以實現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的視覺效果,呈現出江南地區建築文化的層次性。
ZYStudio
ZYStudio
13
中國陳家溝「印象太極」劇院
地點丨中國河南
設計丨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攝影丨李海茹
李海茹
該項目位於河南靠近陳家溝功夫博物館和太極拳祖廟,劇院共有三層樓,分別是地上一層,地下兩層,總建築面積為 17150㎡(地面 9150㎡,地下 8000㎡)。
太極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此,設計師希望創造一個和諧的空間,以傳統,現代,人造,自然和文明而狂野為特色的建築。
李海茹
劇院設計與傳統建築形式不同,它借鑑了太極文化的特點,創造了一個靈活而簡單的圓形屋頂,同時展現了力量和溫柔。起伏的屋頂在兩側圍繞著中心建築,並存有一定的裝飾性。
設計師希望為建築物注入新的活力,並將其與城市文化融合,從而打造出一個城市生活和藝術相結合的絕佳勝地。
李海茹
14
成都大熊貓國際研究與繁育中心熊貓館
地點丨中國成都
設計丨EID 建築事務所
當地設計丨成都建築設計研究院
攝影丨SAN
SAN
該方案被設計為成都國家大熊貓研究與繁育中心的延伸。作為位於森林中的現有設施的一部分,新的幹預措施目前正在建設中,預計將於 2012 年實現。
這四座建築物旨在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同時還充當著研究實驗室的角色,安置並研究大熊貓的行為和活動。
SAN
四個涼亭中的每個涼亭都是圓形設計的,帶有一個大型露天庭院,可作為熊貓的戶外遊樂場。外部選用經過壓力處理的雪松木板將混凝土牆垂直包裹,更貼合周圍的自然環境。
考慮到「居民」的特殊性,設計師還在涼亭周圍放置了水噴嘴,以產生細膩的霧氣,從而實現對溫度和溼度的控制。
SAN
SAN
15
保定高新科創產業園展示中心
地點丨中國河北
設計丨SZAD / Atelier Apeiron / Yunchao Xu
攝影丨蘇聖亮
蘇聖亮
保定高新科創產業園展示中心,擁有靈活的模塊化單元,可以適應未來的多種用途。外方內圓的設計結構,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內部空間。
一層和二層開放了不同用途的展覽空間,而中間的環形結構,也是一個高於整體建築的展覽空間。
蘇聖亮
蘇聖亮
16
天府國際會議中心
地點丨中國成都
設計丨湯樺建築設計事務所
攝影丨Yu Tang hua
湯樺建築設計事務所
天府國際會議中心位於天府大道東側緊鄰西博城,總投資 36 億元,總建築面積約 33 萬平方米,其中會議中心(含商務中心)面積 11 萬平方米。
作為省市重點項目,天府國際會議中心是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發展會展產業經濟的關鍵性項目。它將與西博城一期組成國內最大的會展會議綜合體,填補成都在國際會議接待硬體上的空白,並成為展示成都精神、彰顯歷史文化、體現時代特色的國際會議標誌性建築。
湯樺建築設計事務所
天府國際會議中心項目是目前亞洲最大單體木結構,擁有國內最長連續瓦屋面和全國最大的單體會議廳;同時大跨度超大重載鋼桁架屋面、中西部最大 GRC 單元式建築和無框、無肋超大結構玻璃等設計,極具科技性和前沿性。
Yu Tang hua
湯樺建築設計事務所
17
墨脫氣象中心
地點丨中國西藏
設計丨EID 建築事務所
攝影丨CreatAR Image
CreatAR Image
墨脫氣象中心位於中國西藏林芝境內雅魯藏布江的大拐彎處,基地周邊群山環繞,景色壯麗,半山的峽谷之中,可遠眺南迦巴瓦峰,周邊景觀植被茂盛,蘊含原生態的樸素之美。
由於周邊建築對項目基地形成獨特的圍合之勢,設計總布局也採用了圍合式格局,以此來回應所處位置的景觀與環境關係。
CreatAR Image
院落的迴廊順應地域性氣候,在最大化景觀視線的同時,結合當地居民對工作與生活的使用需求,形成一個相對內聚的院落空間。
屋頂通過有序的曲折變化,使建築形態與對面的峽谷山體走勢相呼應,同時充分考慮到了雨量較大時期迅速排水的需要。
CreatAR Image
底層局部架空,承襲當地杆欄式建築特色,高低錯落的隙間有效促進自然通風,同時豐富立面形態。
CreatAR Image
18
昆明恒隆廣場「春城 66 」
地點丨中國昆明
設計丨Kohn Pedersen Fox Associates PC
協辦設計丨Wong Tung & Partners Limited-Architects and Planners
攝影丨艾青
艾青
這座佔地 430,000 平方米的「春城 66 號」,由零售裙樓和辦公大樓組成,其設計回應了雲南省獨特的景觀及其沿歷史貿易路線的位置。
該項目的中心是一條景觀長廊,讓人聯想到翠綠的山谷,周圍起伏的零售裙樓和一座峭壁狀的塔樓則呼應了附近的石林的石灰巖地層結構。
艾青
受到該地區的田野和露臺的啟發,零售裙樓的摺疊幾何造型沿其主立麵塑造出一個微妙而優雅的銜接。
艾青
19
無錫量子感知研究所
地點丨中國無錫
設計丨UDG 聯創設計
攝影丨MLee Studio
MLee Studio
無錫量子感知研究所緊鄰惠山高鐵站,項目基地方正、平坦,建築採用簡潔的方盒子形狀,與周圍垂直正交的道路對應。
結合功能的垂直分布,建築被分解為上中下三個體量,採取疊加、錯動的手法形成基本形態。
MLee Studio
考慮功能分區和私密等級的合理性,將首層功能改為展示試驗區,二、三層置換為院士辦公和會議的功能。
建築南側為實體牆面開豎向長窗,有利於隔絕南側高鐵噪音。北側及東西側以玻璃幕牆為主,外置金屬百葉,為建築的主要採光面。
MLee Studio
MLee Studio
20
高雄燕巢 焦宅 COMFORT IN CONTEXT
地點丨中國臺灣
設計丨橙田建築丨室研所
攝影丨吳啟民
吳啟民
這是位於臺灣高雄的一處豪華的私人住宅,由當地的室內設計工作室橙田建築丨室研所(Chain10 Architecture)設計。
築物外觀採用透氣的環保塗料搭配原始鍍鋅鋼板,室內設計在外界自然環境的襯託下並沒有做過多的裝修設計。設計師也希望通過設計進一步加強建築與自然環境的聯繫。
吳啟民
庭院中的天然草坡與山坡的綠色相呼應。設計師所能做的就是最大程度地減少內部物理照明的周圍環境的影響,以此來確保不會干擾該地區的棲息地。
吳啟民
21
臺東金樽林宅 GASEA-THE CLIFF HOUSE
地點丨中國臺灣
設計丨橙田建築丨室研所
設計團隊丨Keng-Fu Lo
攝影丨Chain10 Architecture & Interior Design Institute
Chain10 Architecture & Interior Design Institute
這個房屋位於中國臺灣,建築主體由鋼筋混凝土結構和鋼結構構成。東側面對臺灣的太平洋懸崖,可以欣賞到極好的海景,而沿海山脈的西側在下午 3 點後陽光會變弱,因此建築物的外牆使用不同類型的玻璃幕牆設計。
室內設計注重空間的安排,畫廊與客房,遊泳池和大廳之間的路線相連。且每個空間都可以獲取自己的隱私。
Chain10 Architecture & Interior Design Institute
屋頂使用了「 STO防水保溫系統」隔熱層達 10cm,可以降低屋頂的平均傳熱率(Ui),並使用「 ZINCO屋頂綠色防水系統」增加綠化面積,並使用植物來調節氣候。
Chain10 Architecture & Interior Design Institute
Chain10 Architecture & Interior Design Institute
22
貴州竹海國家森林公園入口
地點丨中國貴州
設計丨西線工作室
攝影丨魏浩波
魏浩波
該項目位於貴州省赤水市珠海國家公園,包括進入國家公園的主要入口,一個茶亭以及一個較大的景觀項目和連接各個區域的木板路。
設計師利用該地區的各種天氣條件(太陽,霧,雨,風和雪)與項目形成相互作用,使其有了更多的不穩定和靈活。
魏浩波
魏浩波
魏浩波
23
江陰星河城市體驗中心
地點丨中國江陰
設計丨KLID達觀國際設計事務所
攝影丨林嘉欣
Kris Lin International Design
本項目位於江陰市,在緊鄰長江的高新區板塊 1.5 km處,設計師利用地理位置的優勢,在此打造出一個城市藝術體驗中心,以此寓意著對整個城市未來的期許。
設計師依託長江之上優質的水域環境,利用極具張力和表現力的幾何結構呈現出大氣、純粹的建築美學,遠眺建築的整體,在結構的設計上如同一對展翅欲飛的翅膀,充滿力量感和律動感。
Kris Lin International Design
外部材質以白、灰色鋁板搭配米色大理石,簡潔有力,嚴謹大氣,將幾何造型貫穿於室內外空間。通過體塊的轉折穿插形成了空間感官上的透氣性,弱化了內外空間的界限,同時順勢營造出不同的功能性空間。
從一個建築穿行至另一個建築,整體動線呈現出高低錯落的動線走勢,經過蜿蜒小徑,來到主展示區的城市展覽館,頗有先抑後揚、豁然開朗之勢。
Kris Lin International Design
24
碳佐麻裡時代廣場
地點丨中國臺灣
設計丨橙田建築丨室研所
攝影丨吳啟民
吳啟民
該項目位於中國臺灣高雄市,其設計目的旨在於打造一個完整的餐飲和休閒空間。
因為高雄是一座缺乏夜間照明的城市,這意味著建築需要通過充足照明來營造氛圍。所以設計團隊將燈光作為空間的視覺標誌,使其與建築周圍的景觀相呼應,形成宛如綠島般清新舒適的環境。
吳啟民
混凝土的外牆幾乎沒有做過多粉刷,減少了有害材料對環境的影響,二次使用的材料還能直接降低建築的熱效應和能源消耗。再加上周圍 250 多棵的樹木綠化,進一步減少了項目整體的碳排放。
吳啟民
吳啟民
25
領航者 NAVIGATOR
地點丨中國天津
設計丨KLID達觀國際設計事務所
攝影丨Lin Kris
Lin Kris
該項目位於天津,地理位置靠海,原先是一個天津造船廠,出於對歷史的深刻記憶與對原建築造船廠的尊重,設計師以船在海面上行駛的概念來做設計,並選用了靈動而優雅的線條來描繪建築輪廓。
Lin Kris
這個富有藝術性的「巨輪」,搭配室外的水景,遠遠看來真的有種一搜巨輪正在水上航行的感覺。
Lin Kris
26
生活實驗所 JCA LIVING LAB
地點丨中國臺灣
設計丨柏成設計 JC architecture
攝影丨Lee Kuomin Lee
Kuomin Lee
這座建築乍看上去有些像京城胡同裡的院子,實則是由臺北日本殖民時期房屋翻新而來的一間「生活實驗室」。
JC Architecture 設計的獨特之處在於,房子內部有足夠的空間、通向屋頂的的梯子給予孩子奔跑嬉戲,內部空間則植入了花園,在快速發展的城市之中找到了欣賞天空的「小小避風港」。
Kuomin Lee
Kuomin Lee
27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學生中心
地點丨中國深圳
設計丨GL Studio / 深圳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攝影丨Fang Jian Liqi
Fang Jian Liqi
該中心位於深圳,佔地面積為 2685㎡ ,其主要用途為:展覽、藝術研討會、演講、社交和休閒活動。
整個項目就像是一個巨大的亭子,屋頂覆蓋著縱橫交錯的木橫梁,排布整齊的天窗也為室內帶來了足夠的採光,這也讓室內增添了一種有趣的光影變化。
Fang Jian Liqi
Fang Jian Liqi
28
雲棲小鎮國際會展中心
地點丨中國杭州
設計丨靠近設計 Approach design (ZUP)
攝影丨毛聯平
毛聯平
杭州的這個會展中心的設計,拋棄了刻意的造型與所謂的儀式感傳統造型,取而代之的是輕盈簡潔的形體、模糊的邊界、以及可供任何人自由進出的完全開放的空間。
自由、平等、輕鬆、開放的場所體驗如同小鎮氛圍的縮影,使所有來到這裡的使用者都能夠獲得一種歸屬感與愉悅感。
毛聯平
毛聯平
-END-
本文源於一起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