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7年,雪蘭莪州的皇族僱傭華人礦工採礦,鵝麥河與巴生河的交匯處成了錫礦交易的場所,後來這一片地區逐漸成為了馬來西亞最大的城市——吉隆坡。吉隆坡這個名字在馬來語裡的意思是:泥濘的河口。
吉隆坡是一座非常現代化的大城市,它擁有9條軌道交通,但是分別隸屬於3個公司,彼此之間的卡也不能通用,這種火車是國鐵通勤的。
錫礦開採者後來落腳於安邦,合夥組成工人組織。客家族群為主的海山會和福建族群為主的的義興會為兩大華人組織,經常為了錫礦利益產生鬥爭。由於鬥爭不斷,礦場因而停工,促使當時統治雪蘭莪馬來聯邦的英國殖民政府指派華人領袖掌管馬來西亞。吉隆坡早期面臨許多動亂,如雪蘭莪內戰、瘟疫以及頻繁的大火和水災等等。這是馬來西亞鐵道部。
1910年建成的吉隆坡火車總站以獨特的建築著稱,採用東方和西方設計的混合體。它的位置就在馬來西亞鐵道部對面。
火車站附近的中央藝術坊位於吉隆坡市中心地段,是集馬來西亞文化與傳統於一體的標誌性建築,遠近聞名。藝術坊建於 1888 年,起初僅為一處生鮮市場。 現在已被劃為文化古蹟。
坊內陳列各種精美的手工藝品、藝術品、哥峇雅、金錦緞、巴迪蠟染布和正宗馬來西亞紀念品,吸引著遊客紛至沓來。 此處有一家巴迪蠟染布商場,出售各種有名的品牌產品,以及馬來西亞製造的最好的巴迪蠟染製品,從服裝、鞋子、包到家居裝飾品,一應俱全。
菜場改造的案例在歐洲有很多,大多數是功能不變的現代化改造,吉隆坡的這種嘗試讓人眼睛一亮。不過這些色彩還是熱帶氣息太濃了。
走到中央藝術坊後門的這片殖民時期老建築群,掀開了馬來西亞近代史上獨特的一頁。1824年,英國與荷蘭籤署1824年英荷條約,最終確立了英國對馬來亞的霸權。
在19世紀下半葉,由於馬來半島各王朝內部動蕩,影響錫米等資源採收,英國開始積極幹預各王朝的內政。經歷內戰的彭亨、雪蘭莪、霹靂與森美蘭陸陸續續接受由英國委派的參政司,這些名為幫助馬來統治者管理國事,實際上這些英國代理人很快就成為這些國家的真正統治者。嘉美回教堂在英治時期由公共事務調查局助理建築師亞瑟‧班尼生‧胡貝克設計,1909年落成啟用,是吉隆坡最古老的清真寺。
連音樂博物館的樣子也是有聲有色,不知是原創還是後來重建的。
馬來西亞國家織物博物館建於1896年。
1957年8月31日在英國殖民地政府的贊同下,馬來亞聯合邦宣布獨立,同年,以君主立憲聯邦成立一個新的國家。所以,東古·阿卜杜勒·拉赫曼就成為馬來西亞(當時稱為馬來亞)的國父,同年擔任第一任總理。英國國旗在此降下,馬來西亞國旗首次升起,獨立廣場就是見證這一重大事件的地方。
蘇丹阿都沙末大廈有高40米的大鐘樓,和閃亮的銅圓頂。目前是吉隆坡高等法院的所在地,也是馬來西亞聯邦法院及上訴院的舊址。在此也舉辦一些重要活動,例如例如8月31日的國慶遊行。
廣場的對面是皇家雪蘭莪俱樂部,由英國殖民者於1884年建立。
馬來西亞人津津樂道地把殖民時期的文化自豪展示,背後才是象徵經濟發展的摩天大樓,想來應該沒有什麼愛國主義教育吧。
繼國鐵通勤之後,來看一下吉隆坡輕軌吧。
鄭和父輩都是有地位有身份的穆斯林,祖父和父親都是到過麥加朝覲的「哈只---朝聖者」,並且當時明朝對回族實行同化政策,在上述情況下,鄭和一定會在他力量所及的範圍推行和傳播伊斯蘭教。傳播伊斯蘭教是穆斯林最大的功課和成績。所以馬來西亞到處可見戴頭巾的婦女。
吉隆坡的另一大特色便是這窄軌,它和輕軌一樣屬於rapid KL公司。
不過馬來西亞的中環廣場雖然是三條線的交匯處,但是窄軌想要換乘輕軌必須出站重新計費。
在馬來西亞到處可以看見華人的蹤跡,於是唐人街也順理成章地成了一個旅遊景點。
華人為馬來西亞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華人的地位卻並不高。
按照馬來西亞憲法,馬來西亞華人是屬於「非土著」non-Bumiputra的身份,而馬來族及馬來西亞土著則是「Bumiputra」。此外,馬來西亞新經濟政策把馬來西亞華人和其他非馬來人的身份往下推成為「第二等公民」。所謂的第二等公民,是因為非土著受到明顯不公平的對待,故出現的用詞。
在異國他鄉的日子裡,華人就是靠這樣的祠堂寄託著他們對家鄉的思念和信仰。
茨廠街以售賣手錶、衣服和首飾聞名,亦有地道小吃。然而實話實說,唐人街的衛生狀況和殖民時期建築群比起來差得太遠太遠。
馬裡安曼興都寺是吉隆坡最古老的印度教寺廟。這座寺廟是印度南部的建築風格,於1873年修建。馬裡安曼/Sri Mahamariamman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首的毀滅之神溼婆(Shiva)的妻子帕爾瓦蒂(Parvati)的表現形式。帕爾瓦蒂是地球母親的化身,是喜馬拉雅山的雪山女神,帕爾瓦蒂不僅有著絕世的美貌,需要的時候在戰場上也會變化為獰猛的戰神。她可以保護她的信徒免受邪惡的影響。馬裡安曼在印度以外的國家很受尊崇,原因在於據說她可以保佑那些在異國定居的印度教信徒。
整個寺廟的設計寓意為一個人躺在地上,頭部向著西方,腳向著東方,塔門即是人的腳部,這座塔寓意為寺廟是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橋梁。
樹下的是溼婆神。他以舞蹈之神Nataraja的形式出現,正在摧毀舊的宇宙,在為梵天神開始創造宇宙作準備。溼婆額上的第三隻眼能噴毀滅一切的神火。他是苦行之神,終年在喜馬拉雅山上修煉苦行,他作為舞蹈之神,創造剛柔兩種舞蹈,被譽為舞王。他是妖魔鬼怪的統帥,妖魔鬼怪都受制於他。妻子是雪山神女,兩個兒子是塞犍陀和伽內什。前者是天兵天將的統帥,後者是侍候溼婆的諸小神之首。他的形象被描繪成三眼四手,手中分執三股叉、神螺、水罐、鼓等;身著獸皮衣,渾身塗灰,頭上有一彎新月作為裝飾,頭髮盤成犄角形,上有恆河的象徵物。頸上繞著一條蛇。有地、水、火、風、空、日、月、祭祀八種化身。
吉隆坡國際機場分為KLIA和KILA2,往來其中必須要出海關。
往來機場和市區有兩條軌道交通,一是直達的express,一是當中經停布城的transmit。
坐火車到北海,火車站的盡頭就是輪渡了。
船航行十幾分鐘來到對面的小島,就是馬來西亞第二大城市檳城了,他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檳榔嶼。紅瓦彩牆的騎樓在路邊整齊地一字延伸,沿街紙鋪的招牌沿用著老舊的字體,要不是飛馳而過的摩託車還有那鶴立雞群的光大廣場,會有一瞬間回到百年前的錯覺。
1786年,英國的萊特船長成功說服吉打蘇丹將檳榔嶼租借給英國東印度公司,以換取後者的軍事保護。萊特遂成為檳榔嶼的首任總督,他不僅大力發展貿易、吸引外來移民,還將一水之隔的威省納入統治版圖。18世紀末檳島居民還不足一萬,今天檳城都會區人口則已近230萬。
又是一座印度教的寺廟。
19世紀末,很多華人移居檳城,當時包括邱、謝、楊、林、陳五大福建姓氏家族。他們落地生根後,便建立宗親會,以宗祠為中心以凝聚各成員。而邱氏家族的龍山堂就是當中保存得最好、最著名的一間。檳城可謂華族宗祠林立,這些宗祠也稱為「某某公司」。所謂」公司」,即各宗族所設立的祠堂,可供該族群或同姓式的族人,定期聚會或開會之用,它同時也是一座廟堂。
潮人先驅者在嘉慶和道光年間,創建萬世安廟,祭奉玄天上帝和大伯公,以宗教祭祀之地作為凝聚群體的紐帶,開啟了敦睦鄉誼的典範。1855年鄉先輩以潮州公司的名義,購置一塊土地與屋業;正式用府治名稱結社,初盡俎豆馨香的功能。初奠根基之後創設韓江家廟,激揚祖緒。
必丹吉寧回教堂始建於公元十九世紀80年代,1926年由來自印度的回教商人甲必丹吉寧( Kapitan Keling )修建,建材也是從印度進口,因此其風格也帶點印度色彩,如黃色的主色調,並蓋上了圓形的穹隆頂。甲必丹是他的勳銜,吉寧是他的名字。從這裡沿著馬路向北有很多集中的景點。
1800年,旅居檳城的廣東人和福建人聯合創立了的廣福宮又名「觀音亭」,是檳城最古老的廟宇,常年香火鼎盛,每天前來拜神許願的香客駱繹不絕。它不是純粹的佛教教寺,亦非道教的道觀,它是當地華人民間信仰佛道混合的反映。有碑文記載說:「檳榔嶼之麓,有廣福宮者,閩粵人販商此地,建祀觀音佛祖也,以故,宮名廣福。」廣福宮除了是信佛之人的許願地,還一度起過團結檳城華人的作用。最早從中國來到馬來西亞的華人多是被「賣豬仔」的苦力勞工,為了不受外國人欺負,這些海外的華人組織了若干幫派。廣福宮當時作為當地華人的社交活動中心,藉以協調當地的華社活動。每逢節慶,不同幫派的華人會聚集於此賭博、唱戲、開燈會,十分熱鬧。這與基督教堂的嚴肅完全不同。
繼續向北,聖喬治教堂是是東南亞最古老的一座聖公會教堂,屬於聖公會東南亞教省的西馬教區。
再往北走靠近海邊的檳城大會堂是檳城喬治市的一座市政建築,曾是喬治市市議會所在地。 檳城大會堂位於海濱,建於1903年,兩層,愛德華巴洛克式建築。由於毗鄰的市政廳承擔了較多的社會功能,因而對辦公空間產生了需求。
我站在檳城的燈塔,遙望著是船來船往的馬六甲。
遙遠的天際線展現了這座城市新興的活力。你輕輕柔柔的細述著檳城下的雨,淋溼你的長髮幾十年來抹也抹不去,我會慢慢的想起,幾十年都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