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網6月19日訊 (通訊員 旅宣)說呂劇,不能不說《姊妹易嫁》為什麼?因為它是呂劇的代表作之一,堪稱傳統經典就像一提評劇會想到《秦香蓮》,一提豫劇會想到《花木蘭》一樣,一提呂劇,也會想到《姊妹易嫁》。
今天19:30 煙臺市「星期五劇場」將與您一起欣賞這部經典呂劇作品《姊妹易嫁》精彩內容,不容錯過!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部作品都有哪些亮點吧!
傳統呂劇《姊妹易嫁》講述的故事從城市到農村廣為流傳,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素花、素梅在山東可謂家喻戶曉,唱詞清新、通透,劇中不少膾炙人口的經典唱段,至今被眾多呂劇愛好者津津樂道,隨口吟唱。
歷史上《姊妹易嫁》的故事最初是被清代蒲松齡載入文學名著《聊齋志異》,後來與蒲氏同處一朝的清代陽湖居士張烺將這篇小說填詞改編成一出傳奇戲,名曰《錯姻緣》。新中國成立後,山東省重點劇目研究會將其改編成一現代劇目,從內容到形式已有創新。山東省呂劇團成立後,又由李公綽執筆將其作進一步改編,從而形成了今天流傳甚廣的這部呂劇經典劇目《姊妹易嫁》,至今傳唱不衰。
《姊妹易嫁》是一部具有濃鬱諷刺意味的情節喜劇,該劇講述的是張有旺有二女素花、素梅,長女素花自幼與牧童毛紀訂婚。長大後,素花因嫌毛紀貧窮,竟在迎娶之日,不顧舊日情義,執意悔婚。其妹素梅勸說無效,又深感毛紀真誠,敬重其人品,也為與父分憂解窘,願代姐出嫁,完婚時得知毛紀中了狀元,素花悔愧不已。整場戲輕鬆中透著緊迫,幽默詼諧中透著嚴肅,讓觀眾在捧腹中分辨真善美與假惡醜,寓教於樂,美不勝收。
《姊妹易嫁》的故事自古至今,期間經過民間的傳承、孕育和發展,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它與其他民間故事一樣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和深刻的藝術內涵,表現了人民群眾的審美觀念和藝術情趣。傳統呂劇《姊妹易嫁》用具有濃鬱山東地方特色的語言刻畫出了生動的人物形象,歌頌了張有旺誠信的優秀品德和妹妹素梅善解人意、不以貧富取人的高尚情操。同時它以歷史政治名人毛紀為主人公,使故事增添了一份傳奇的色彩和文化底蘊。該劇以獨特的藝術魅力深受廣大戲迷朋友的熱愛,並得以繼承和發展,多年來常演不衰。
「承呂劇傳統、揚膠東風格」,本次由煙臺市呂劇院演出的傳統呂劇《姊妹易嫁》啟用「青年演員唱主角、老演員來配戲」的演出方式,通過劇院優秀青年演員們的傾情演繹使傳統劇目煥發出新的光彩,體現了呂劇藝術的薪火相傳。
王學英飾毛紀
溫七妹飾素花
張佩麗飾素梅
張秀智飾張有旺
演出詳情
演出劇目:傳統呂劇《姊妹易嫁》
演出時間:6月19日19:30
演出單位:煙臺市呂劇院
觀看方式:掃描下方小程序碼,進入「星期五劇場」板塊,線上觀看。
今天19:30準時掃碼觀看,我們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