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趙佶,北宋第8位皇帝,17歲登基,在位26年,於1135年逝世於金國五國城(黑龍江依蘭縣),享年54歲。 他就是在靖康年間被金軍擄走的兩位皇帝之一,歷史學家普遍認為北宋是在他在位期間而急劇衰落的,他也應該為「靖康之難」負主要責任。
宋中葉之禍,章、蔡首惡,趙良嗣厲階。然哲宗之崩,徽宗未立,惇謂其輕佻不可以君於下。遼天祚之亡,張覺舉平州來歸,良嗣以為納之失信於金,必啟外侮。使二人之計行,宋不立徽宗,不納張覺,金雖強,何釁以伐宋哉?以是知事變之來,雖小人亦能知之,而君子有所不能制也。跡徽宗失國之由,非若晉惠之愚、孫皓之暴,亦非有曹、馬之篡奪,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諛。於是蔡京以獧薄巧佞之資,濟其驕奢淫逸之志。溺信虛無,崇飾遊觀,困竭民力。君臣逸豫,相為誕謾,怠棄國政,日行無稽。及童貫用事,又佳兵勤遠,稔禍速亂。——《宋史》
宋徽宗是宋哲宗的異母弟,宋哲宗比宋徽宗年長6歲,正常情況下,宋徽宗是沒有繼承皇位的可能性的。但由於宋哲宗身體本不好,再加上私生活沒有節制,導致他在25歲就英年早逝,也沒有留下子嗣。由向太后(宋哲宗嫡母)召集大臣商議該由誰繼承皇位的問題。
向太后本人沒有兒子,雖然對她來說立誰都一樣,但是她更傾向於端王趙佶。尚書左僕射(左相)章惇反對說:「端王為人輕佻,不可以君臨天下。」 但其他大臣表示遵從向太后的旨意。在向太后的支持下,趙佶最終成為皇位繼承人。雖說對於向太后而言立誰都一樣,但向太后未嘗沒有私心,或許他也考慮了她自己的地位問題,或者也考慮了今後執政的路線問題。歷史最後證明,向太后作了一個錯誤的決定,卻不經意間使自己成了宋朝的罪人。
在宋徽宗朝,因他重用宦官童貫與奸臣蔡京導致民怨沸騰、起義不斷,歷史上有名的「宋江起義」與「方臘起義」就是這時候發生的。以致北宋民間流傳歌謠:「打了桶(童貫),潑了菜(蔡京),便是人間好世界。」 蔡京天資兇狠狡詐,舞弄權術,他總是對皇帝說:不必拘泥流俗,應該竭盡四海九州的財力來滿足自己享樂。而童貫手握兵權二十年,權傾朝野。作為一個宦官居然多次率大軍攻打西夏、北伐遼國。宋朝歷史上幹的一件蠢事「聯金滅遼」就是這個時候的事情。最後導致金兵大舉南下,開封城破,徽欽二帝被擄北上。可謂印證了那句話:不作死就不會死。奸歸奸,邪歸邪,不可否認這二位在藝術上卻有相當的造詣,這也是宋徽宗重用他們的一個重要原因。
宋徽宗雖然當皇帝把國家治理得烏煙瘴氣、民不聊生,但他在藝術上卻別開生面,獨具一格。在繪畫上他尤其擅長花鳥畫,歷來關於趙佶的藝術成就,論者都以他的花鳥畫為最高,他的獨創性對後代影響深遠。
宋徽宗不僅在繪畫上有高超的藝術成就與深厚的造詣,他在書法上也稱得上時書法大家。他還獨創了一種新的書法字體—— 「瘦金體」,這種字體風神瀟灑,瑰瑋跌宕,瘦挺爽利,側鋒如蘭竹,與其所畫工筆重彩相映成趣。
正如《宋史》中所說,宋徽宗趙佶不是不聰明,也不是他過於殘暴,而是他沒有把心思用在治理國家上。對於皇帝來說,要治理好一個國家,即便是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朝政上也不一定能治理好,更何況把精力用在其他事情上呢。而宋徽宗時把主要精力用在了書法繪畫與道學上了,或許,宋徽宗是投錯了胎,他不應該被選為皇帝,這樣也不會誤了誤了蒼生、誤了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