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新聞12月10日電(徐明睿)時隔近1年,老童謠又在上海迴響。12月9日晚,由千尋Neverend和演耳文化共同主辦的「尋謠的迴響·《尋謠記》分享會暨籤售會」上海站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舉行,《尋謠記》作者王爍、指揮家金承志、音樂人張瑋瑋、上海音樂人陸晨和」尋謠計劃「發起人小河進行了對談,並與聽眾一起演唱童謠。
活動對談嘉賓左起依次為:張瑋瑋、陸晨、王爍、小河和金承志。(攝影:陸曄)
以一個連接去連接更多
由音樂人小河於2018年發起的「尋謠計劃」始於胡同之中,目的在於以今天的聲音重唱老童謠,三年來已走過北京、長沙、杭州、江門古勞水鄉和上海等地,收集老童謠50餘首。
在小河看來,「尋謠計劃」是一件不那麼複雜的事,也不能完全算一個非遺的項目,「它有一個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做一點連接。」儘管已經收集了大量的童謠,但「尋謠計劃」還需要不斷去完善。
從最初摸索門道在公園尋謠的「胡同童謠」(「尋謠計劃」北京站),到現在內容和形式都豐富起來的上海尋謠,尋謠的團隊正不斷在壯大,參與的人也越來越多。
小河提到,即使因為尋謠計劃的推進,他失去了半年的寫歌時間,但卻獲得了更多的喜悅,獲得了更多的聯動和往來。而漫畫家王爍根據「尋謠計劃」北京站故事所創作的,連接尋謠、漫畫和出版的《尋謠記》,就是這些聯動和往來的一部分。
《尋謠記》的創作是生活體驗的一部分
《尋謠記》在記錄小河的尋謠經歷之外,也記錄了9位老人的故事和20餘首童謠。雖然其中的大部分故事都來自於北京的尋謠真實故事,但王爍強烈的個人風格仍舊使得故事區別於現實。
這是王爍第一次畫一本跳脫出個人情緒去講述別人的故事的書,為此他沒有選擇單純根據現有資料去創作,而是自己又尋著小河尋謠的路去走了一遍。創作的經歷讓他從一個不愛出門的人,變成了常去公園的人。
這本在陸晨看來「有許多瑣碎的、意想不到的東西」的小書,讓他想到了柘植義春的漫畫《無能的人》裡那個在河邊撿石頭的主人公。或者說,小河和王爍在做的事情都是在河邊撿拾石頭,「無論旁人對石頭的評價如何,他所撿到的就是覺得對自己最有價值的石頭。」
王爍將細碎的故事聚合如是,小河尋找老童謠則更是。
現場的童謠彈唱,已經成為《尋謠記》分享會的保留環節。(攝影:陸曄)
「因為音樂,我們變得不一樣了」
2020年「尋謠計劃」的發生地為上海,疫情期間尋謠尤為不易,但即便如此,小河與演耳團隊還是收集到了不少童謠。深度參與到「尋謠計劃」上海站中的陸晨對此體會很深。在他看來,在童謠這一層面,音樂人會更加純粹。
也因為這種純粹,金承志便與他的「彩虹合唱團」在今年一起參加了小河每年都會做的「迴響兒童節」,為孩子們唱了童謠,而這也讓他期待未來能唱更多的童謠。
而張瑋瑋、高虎等音樂人則參加了線下的尋謠。對於張瑋瑋來說,與小河的尋謠最不可思議的是現場沒有任何彩排的環節,即興唱童謠,這甚至讓他「揀回了與手風琴的關係」 。
當被問到是否會收集更多童謠時,小河的想法很簡單。「對於『尋謠計劃』而言,有旋律的童謠是重中之重。」文本的流傳很簡單,但當口口相傳的旋律丟失時,就真的丟失了。「因為音樂我們變得不一樣了。對很現實的當下來說,這是很稀有的。」
在最後,當唱童謠的歌聲響起時,不論是北京的《盧溝橋》,或是上海的《搖船》和《浦東搖籃曲》,現場所有人都能感受到音樂中最富感染力的一部分。因為「尋謠計劃」,因為《尋謠記》,更多的人正在被連接。(完)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徐明睿